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 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 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

时间:2018-11-13 17:04:05

相关推荐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 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教授

崇阳一中79届毕业35周年聚会合影

1995届毕业合影照

罗利军,1961年7月出生于崇阳县沙坪镇,1978年毕业于崇阳县城关中学(原一中),同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现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植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或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植物新品种权6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出版的《稻种资源学》,是第一部系统地对整个稻种资源研究进行高度概括和探索的著作。共培养硕博士、博士后研究生110余名。

约见罗利军教授颇费了一番心思和周折。先是打听他的电话号码,却因为他满世界跑,出差安排和学术报告会接踵而来,大有马不停蹄之势。后好不容易通了电话说明采访意图,他却淡淡地表示:“我算不上什么,不够条件,没什么好说的。”或许人都有逆反心理,越是这样,越使笔者千里赴沪,几经辗转,终于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拜访到了这位享誉国际的罗利军教授。

刚刚送走了3位英国专家,罗利军教授已操着熟悉的家乡话,亲自下楼,将记者迎到了他的办公室。未见其人,久闻其名。早就从网上拜读了这位科学家的相关信息,今日得见果然身材俊朗,目光深邃,言语不多。出于采访目的,我们就像久违的朋友,以家乡话、家常话,在不经意间进行自然的交流……

燃情岁月 崭露头角

1961年7月,在崇阳县沙坪镇堰市村,一个婴儿从葛桃园腹中降生了。看着第3个孩子落地,身为供销社职工的父亲罗东源便给孩子取了个名:罗利军。

童年时代的罗利军无忧无虑,一到入学年龄便上了堰市小学,几年后又考入沙坪初中, 并考上县城关中学(当时的县一中)。

1978年,年仅17岁的罗利军从崇阳县城关中学考上华中农业大学。至于学农的初衷,他笑着坦言只是“一不小心”就这样定下了自己的方向,而并非“从小立志”云云。在大学里,与罗利军同伴学习的有不少重返校园的“老大哥”“老大姐”。他们的阅历和经验使年轻的罗利军受益匪浅。

1982年,一心想参加工作的罗利军从华中农大毕业后分配来到了武汉市武昌县,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在随后一年中,不断变换工作环境但一而既往地努力工作:从种子公司到县农业局,从跟随县长蹲点到跟随书记蹲点,领导对他的才干颇为赞赏。但罗利军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四年的大学学习使他迫切希望学以致用,而面对现实却常常让他觉得无从下手。

“给自己定一个方向。”他暗暗地告诉自己。1983年,罗利军重返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师从谢岳峰教授攻读遗传种专业硕士学位。离校一年的社会实践使年轻的罗利军成熟了许多,在大学校园里他渐渐地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

在从事专业研究的同时,罗利军在各个领域内充分展示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担任研究生会主席,创办华中农大研究生咨询公司并任总经理,办培训班、出宣传农村青年致富途径的小册子……

一时间,罗利军名声大噪,成了校园里的“红人”。时至今日回忆起这段往事,罗利军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多少得益于那段“燃情岁月”。

钟情研究 专业专注

作为一名大山的儿子,罗利军十分了解中国农民的辛苦,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他的基本愿望。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更深深懂得自己所从事的水稻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粮食供给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不断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是农业研究中永恒的主题。为此,罗利军开始了他脚踏实地的科研旅程:

首先,立足于水稻遗传资源的研究。水稻遗传资源是水稻科学研究与育种的物质基础。1988年10月,他赴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学习有关稻种资源的考察、搜集、鉴定、整理、编目、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回国后,开始主持国家水稻品种资源的攻关研究,一方面,系统地收集和评价各类优异资源,进行扎实的科学实践,发掘出的优异资源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一方面,全面地思索稻种资源学科的发展,通过长期的稻种资源研究的累积,主编出版《稻种资源学》。该书90万字,是第一部系统地对整个稻种资源研究进行高度概括和探索的著作。它全面分析和总结了稻种起源和分化、稻种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创新和利用的原理和方法,明确地提出了稻种资源研究的方向与任务。《稻种资源学》的出版,是稻种资源研究过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稻种资源研究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次,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水稻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利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与携带不同优良性状如大穗大粒、优质、抗病虫、耐不良环境等优异资源构建作图群体,利用分子标记定位了一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加工与食用品质、抗病等相关的基因,研究了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在对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的研究中,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系统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和遗传基础,提出了“互作和超显性是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的观点,连续发表于国际权威刊物《GENETICS》,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提出了水稻广亲和资源的可能来源及筛选方法,认为美国稻和非洲稻是两个应予以重视的优势种群。该结果对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亚种间高产,杂交水稻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在应用上,罗利军筛选出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优异稻种资源,并系统地进行改良和创新,为我国水稻育种和其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材料。一方面,他在我国首次采用三系法育成了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稻“协优413”等中413系列组合,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是我国第一个超级稻,1995年生产示范亩产729公斤,当时浙江省两任省长到现场祝贺。另一方面,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无偿提供全国同行应用。1998年8月,罗利军在杭州主持召开  “全国优异稻种资源现场会”。这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现场展示会,在国内尚属首次。到场的来自全国21个省市71个农业科研单位,11所大专院校包括中科院的专家学者多达200余人,感谢信纷至沓来,好评如潮。

痴情创新 播撒愿景

1999年1月,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设“上海农业生物基因库”。为了将这个新单位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所,相关领导开始寻找人才,为它掌舵。2001年,上海市领导“八顾茅庐”,引进罗利军及其团队11人,参与筹建。2002年7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揭牌成立。同时,任命罗利军为该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是一个从事农业生物基因资源研究的公益性科研单位。本着“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接轨世界,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准备物质与技术基础”的宗旨,其主要任务是:农业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评价、繁育创新和开发利用以及发展相关技术。

罗利军的科学研究也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程。上世纪未,一次偶然的文献阅读,让罗利军了解到一个严峻的事实:水稻生产消耗了50%以上的淡水资源。大家都知道,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发展水稻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国家需求。然而,我国又是一个贫水大国,每年由于干旱粮食损失极其严重。显然,既要增产,又要节水,这是一对矛盾。凭着科学家的基本素质,罗利军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调整到解决这一矛盾上,探索出一条解决水稻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矛盾、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科学合理的新途径。这既是科学发展的重大科学需求,又是保证国家粮食与水资源安全的重大国家需求。

2001年,罗利军提出了我国水稻抗旱性研究的策略。随后,主持成立了我国节水抗旱稻协作组,启动了全国南方旱稻国家区域试验。,在上海建立了国际一流的作物抗旱性研究平台,建立了水稻抗旱核心资源、抗旱性鉴定设施、方法与评价标准。10月12日—16日,罗利军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三次“世界干旱大会”。来自世界6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著名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会上,罗利军报告了节水抗旱的研究进展,首次提出了发展“节水抗旱稻”的策略与方法,获得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有关“节水抗旱稻”的学术思想在国际权威刊物正式发表。,罗利军主持制订的《节水抗旱稻  — 术语》行业标准由农业部正式颁布实施。

近二十年来,罗利军聚焦于节水抗旱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理论上,致力于阐明水稻节水抗旱稻的遗传机理。定位了一批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效QTL与互作位点,  鉴定克隆了一批抗旱性相关的基因,并进行细致的功能研究。在应用上,选育出我国南方首个常规旱稻品种“中旱3号”,随后又育成“沪旱3号”和“沪旱15”通过国家审定。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和首例“节水抗旱杂交稻”,两个新组合“旱优2号”和“旱优3号”在节水50%的情况下,产量潜力与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持平,分别通过国家与省级审定。,育成粳型节水抗旱稻不育系“沪旱2A”,粳型节水抗旱杂交稻“中旱8号”被选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至此,包括籼型、粳型、杂交和常规四个系列的节水抗旱稻相继问世。

围绕水稻节水抗旱研究,罗利军团队于和二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节水抗旱稻新品种不但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并开始走向世界。奥运会期间,比尔盖茨夫妇专程赴罗利军在海南的试验基地考察,随后立项资助针对非洲8国和亚洲6国的节水抗旱稻品种选育和示范。开始,在亚洲的越南、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的尼日利亚、莫桑比克、马里、塞内加尔、乌干达等国试种成功,普遍比当地品种增产30%以上。

为加快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应用,,以罗利军为董事长的“上海天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张江成立,公司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获国家高新企业认证,,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与此同时,在罗利军的带领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飞速发展壮大。作为博士导师,罗利军亲自培养了110名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由成立之初的不足十个员工发展壮大到百余人的研究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科学部成果转化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和农委的重大重点项目以及洛国洛克菲勒基金和梅琳达盖茨基金,收集保存了20余万分基因资源。

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资源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稻种起源与演变、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优异稻种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重要基因的发掘与种质创新、水稻杂种优势的理论与实践、节水抗旱稻的研究等。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863”计划、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农业部、浙江省和上海市重点等项目。建立了国际一流的作物抗旱性研究设施及评价方法—土壤水分梯度法,利用这一方法,发掘出86份抗旱种质,广泛应用于我国抗旱性育种与相关研究中;选育出我国南方第一个国定审定的旱稻品种“中旱3号”和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使“杂交旱稻”在全球实现零的突破,育成的两个杂交旱稻组合现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系统地进行抗旱性的分子机理研究,定位了一批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基因(QTL),克隆了数百个个与抗旱性相关的基因,提出水稻生殖生长期抗旱性和耐旱性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在国际遗传学权威刊物  “Genetics ”和“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发表;发掘出100多份广亲和资源,选育出著名广亲和恢复系中413,进而在我国首次采用三系法育成了亚种间强优势杂交稻组合协优413,获国家发明专利;有关杂种优势的理论,提出了“超显性的互作位点是杂种优势与近交衰退的主要遗传基础”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学术观点,连续发表于国际遗传学权威刊物上。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株型与穗型、稻米品质、稻飞虱、稻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相关基因定位与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定位了一批相关基因,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共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节水抗旱稻相关行业标准于实施。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于和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水稻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和节水抗旱稻创制”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事业如此美好,引无数精英共攀登”。罗利军的愿景是:通过资源和保存传递,使今天的财富完整地传承给子孙后代;通过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创新,使育成的新品种播撒全球的每个角落。

衷心祝愿罗利军教授的愿景广为传播,在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收获丰硕的希望!

    全媒体记者 沈二民

编辑:zhusijia

上一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