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成都知名记者车辐逝世 病时仍乐观比V字手势

成都知名记者车辐逝世 病时仍乐观比V字手势

时间:2024-07-02 12:37:39

相关推荐

成都知名记者车辐逝世 病时仍乐观比V字手势

5月9日,车老面对本报记者镜头作出“老顽童”样儿。

10月7日,车老93岁寿辰暨结婚73周年纪念聚会上车老吹灭生日蜡烛。

亲人们昨夜守候在车老的病房外。

1977年,车老(中)与著名画家邱笑秋(左)著名川剧艺术家周企何(右)合影

,本报记者与车老合影。

他,报人的一个世纪(198月—1月)

198月出生,笔名杨槐,车寿周、瘦舟、囊萤、黄恬、半之、苏东皮等。汉族,属虎,成都人。

1930年代创办文艺刊物《四川风景》,以记者、教书为主,抗日战争起后,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会员,后选为理事;四川漫画社社员;《民声报》、《星艺报》记者、编辑。1940年代初,任教于西川艺专、岷云艺专,后入《华西晚报》,任采访部主任。长期从事写作,除小说外,多为散杂文,文艺评论及戏曲研究。在《大公报》、《新华日报》、《人物杂志》、《天下文章》、《笔阵》等报刊发表作品。解放后在四川省文联、省曲协工作、写作。编写《贾树三竹琴演唱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张大章的扬琴唱腔艺术》(中国曲协研究部)、《川菜杂谈》(重庆出版社),以及长篇小说《锦城旧事》等。职称:研究员。

在成都,不认识车辐,就如同没有真正认识成都一样。早在抗战时期即为四川“名记”的车辐,是成都的一块老字号招牌,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太多的名分:9旬笑翁,资深老报人,记者作家,美食家,老顽童,策划人,搞笑大师。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称他是“成都的土地爷”。魏明伦则说:“黄宗江是北京的老活宝,车辐是四川的老活宝”。

昨晚10点多,车老的遗体被转移、运送到川大华西医院,捐赠给医学解剖用。据车老的大女儿车玲透露,明日上午十点,将在华西医院举行遗体捐赠仪式。

他的遗愿:前就要捐遗体

“爸爸已经昏迷了近一个月。语言能力已经基本失去。爸爸曾跟我们说,他不愿意,像他的朋友巴金那样,痛苦地忍受身上插满管子的状态,曾提出要安乐死。”记者问及车老临终是否有特别的遗言交代,儿子车新民说,“爸爸早在前就已经郑重交待过:后事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搞追悼会,遗体捐赠给医院作医学解剖。这是他生前对于身后安排的愿望。”

五女儿车明表态,“我爸爸生前说,人死了,还是要为国家节约土地,为医学做贡献。”

他的余生:病榻前仍比V字手势

车明还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爸爸一直很乐观,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语言出现障碍,不能说话,就用笔写,很像象形文字,只有身边亲人能认出来。他会写:‘想回家’,但是有一次很神奇,他竟然又能说话了,说出了‘想吃红烧鲢鱼’。这也是他最爱吃的菜。我们儿女就带很多好吃的给他。虽然不会说话,但在病床前他还会做出很丰富的表情来,还会做出V字手势。”(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摄影 张磊)

晚年逸事

91岁 谏言

曾呼吁保护巴金故居

10月巴金去世,省文联召开“四川文艺界深切悼念巴金同志座谈会”,巴老的老朋友车辐在会上呼吁修复巴金故居:“昨天我看到了《华西都市报》报道的关于修复巴金故居的呼吁。很多年前我就曾经呼吁过,还和巴老的胞弟李济生一起到现场看过。我希望巴金故居能够作为一份文化保存下来。”

93岁 豁达

老伴走了 车辐:她解脱了

2月,车辐痛失爱妻毛碧梧。随后,车家举行了简单的追悼仪式。据悉,93岁的毛碧梧是因心衰去世。同为93岁高寿的车辐坐在房间,和朋友说话聊天,脸上显得很平和,他说:“解脱了,不用再受苦。我觉得身体最重要,但愿能活到120岁。”

93岁 研文

与诺奖评委马悦然相见欢

诺奖评审马悦然到成都亮相吴一峰画展,曾与老友车辐喜相逢。一进会场,马悦然一眼认出了坐在轮椅上的车辐。一番亲热的握手后,马悦然高兴地对车辐说:“半个多世纪没见,你怎么一点都没变?”而车辐则反其道回答说:“你怎么变化那么大?我都认不到你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95岁 揣梦

车辐想坐地铁逛成都

车辐曾任职于四川省文联。他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热情是发自内心的。上世纪50年代城市扩展,他每逢星期一,就在办公室墙上的地图上添记号,城里哪里又添了公路、建了楼。后来有一天,因为有人怀疑他在地图上做记号,车辐突然被捕入狱。被关11个月后获释时,他居然红光满面,还发了福。诗云:“精神被摧垮,灵魂已压扁。物质尚存在,一身胖嘎嘎(四川方言,肥肉)。”

车辐到95岁后,一直有三个愿望,一是看奥运,二是坐成都的地铁,三是出版数十年来的老照片。

95岁 重情

丁聪去世,车辐中断游玩

著名漫画家丁聪上世纪抗战时期,因躲避战乱,辗转到成都生活《阿Q正传》插画便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其间,丁聪结识了当时的《华西晚报》记者车辐,二人一见如故,遂成为了挚友。丁老去世,车新民鼓起很大勇气将丁老的噩耗告诉了车老。老人家一听到丁老去世立刻就没了什么精神,也没心情玩了,回到家中倒床就睡,一直睡到下午。”

他的家庭

四世同堂 93岁前不做寿

车老20岁结婚,与夫人携手走过70余载,共育儿女8个,全部“成才成器”。

车老雷打不动的是最爱看“动物世界”和“新闻联播”。他的思想也不守旧,孙女拿来手提电脑,车老琢磨了很久,感叹时代巨变:“这玩意高科技”。

,从不做寿的车辐首次破例。既庆祝车辐夫妇93岁寿辰,又纪念结婚73周年。

不知车辐 就如同不识成都

九十岁还在“馋”“除了钉子,啥都嚼得动”

“成都所有的吃法,车辐都熟悉。成都所有的名厨,车辐都熟悉。”

车辐还有一个特大爱好:吃。当年他当记者时,只要省外那些文化、演艺名人到成都来,他就总是请人吃,曾经陪白杨、赵丹、小丁、方成等文化演艺界的人士吃遍了成都的小吃。自称业余美食家的他虽已九旬,但自我评价“除了钉子,啥都嚼得动”。夫妻肺片要吃双份,甜烧白也不得虚,轮椅推上街,一路上要买两个蛋卷冰淇淋且行且吃。有几次看电视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半边桃酥,醒来又接着吃。

车辐的一生,不仅吃出了味道,吃出了江湖义气,更吃出了境界。90岁的车辐仍然笔耕不辍,推出了他的20余万字的《川菜杂谈》。书中自称为“好吃嘴”的车老,不仅把他多年来总结下来的川菜绝活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们,而且还收录了不少车老写的名人谈川菜的文章。在“名人谈川菜”中提到,艾芜老对家乡新繁泡菜情有独钟;而李劼人对吃川菜更是在于会吃、会做,难得的是他还喜欢将吃到的川菜精到处用文字记载下来。诸如此类的小故事,把名人的“小隐私”一一“揭发”。

他是作家

川话写奇书 不逊巴尔扎克

坚持写作、写日记是车辐半个多世纪来的最大爱好,他说,写东西相当于“吃零食”,不经常嚼着一点,心头不安逸。车辐自我评价:我一直坚持写日记,近70年来写的日记已有近千万字,从文字数量上看,不逊于巴尔扎克。他受故友李劼人写《死水微澜》的启发,用诙谐生动的成都方言,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位女艺人的遭遇写成小说,内容中的陈年往事大多来源于日记,文中原型为四川清音名伶李月秋。

名为《锦城旧事》的这部书共计三十万字,主线写一位锦城歌女的遭遇,其中描写了旧时成都的方方面面,有袍哥大爷、文人骚客、旧时官僚、底层贫民的市井生活……

由于方言难懂,一些“黑话(袍哥语言)”连川人也摸不着边,因此,书中有大量注解,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的一位专家担纲注释,注释条目达八百多条。这样,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又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本报情缘

曾寄华西都市报给巴金

车辐和巴老交往了几十年,是多年的好朋友,只要到上海,他都会去巴老家耍。车辐是《华西都市报》的热心读者,5月初看到本报副刊《川渝老照片》栏目刊登了“女作家罗淑”的老照片,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女作家的处女作是巴金编发的,她因病英年早逝,留下一双儿女一直由巴金抚养。车辐马上把报纸复印放大三倍,寄到上海巴金处。

在巴金的关心下,罗淑的一双儿女健康成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

锦城追忆

魏明伦:“成都文化符号”走了

关于车辐老先生封号何其多,比如陈隈先生说是“美食家车幅”,王大壮先生又称“老顽童”,还有香港《广角镜》刘木子则称“开心果”。而在巴蜀鬼才魏明伦这里,他又是一个符号。昨晚,听闻车老仙逝,魏明伦在电话那端感叹了好几声。“那个时代的符号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文化的时代符号没了。”

“他是当年抗敌协会的成员。在文化圈很有名。最让我钦佩的是,他还很勤奋,在80几岁还写长篇小说。”魏明伦说,“如今他走了,那个时代就算完结了。”魏明伦回忆道,车老文学、戏曲、电影、音乐他都通晓。我前年办60周年时,去看他,他还亲自为我写祝贺信。让我感动不已。”李树人:四川餐饮界痛失巨人

昨晚10点15分,华西都市报记者电话采访了今年88岁的四川省餐饮协会主席李树人,这位老人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数次哽咽:“四川餐饮界和文艺界都少了一位巨人,对于我也是少了生命中相当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

最让李树人感动的是,上世纪40年代末,他想学麻婆豆腐的烹饪技法,车辐毫不犹豫地给他引荐了一位“高人”——陈麻婆的传承人薛祥顺,亲自带着李树人前往万福桥簸箕街的“陈麻婆饭铺”,在那里促成了两人相知,后来李树人果然学会了地道的麻婆豆腐。

“今年是四川省美食家协会创立10周年,当年,这个协会正是在车老的发起下成立的,车老对四川餐饮界的贡献堪称伟大。”

他的幽默

妙性无寄,天真朗然

流沙河在车辐《锦城旧事》的序文末尾说,“我观其人,应是天上星宿下凡。”

●9月,人体艺术摄影家姜商波在成都会展中心举办人体摄影展,第一个观众被轮椅推着来了,来者是年近9旬的车辐。他幽默地说,我建议成都人都来看看这个展览,特别是老年人,更应该抓紧时间了解一下前卫文化,不然,这一辈子眼睛就太不划算了。问他的观后感时,他眨着眼睛笑嘻嘻地说,原先听好多人说,人体摄影“黄”得很哦,我来瞅了一下,倒是看到镜头整出来的颜色红红绿绿的。要我说啊,同样是人体,这里的人体肯定比澡堂子里的好看得多。

●抗战期间,著名电影演员白杨来成都演戏,身为记者的车辐经谢添介绍和白杨见面并采访,地点在成都南虹游泳池。那天,年轻的白杨身着一身漂亮泳装,在游泳池边等候“车记者”的到来,匆匆赶来的车辐在走到游泳池旁见到白杨的那一刻,忽然发现游泳裤的边边开缝了,好在他临危不乱,迅速跳进游泳池,来了个“先下水”为强,巧遮“难言之隐”。

记者手记

一篇未完成的《名人堂》采访

2000年,我入行新闻界,在报社的这么多年里,我曾数次在车老家中采访过这位让人尊敬和敬仰的老报人。

2001年8月,著名作家冯骥才披露漫画家王泽的漫画《老夫子》抄袭是成都漫画家冯棣(笔名朋弟)的作品,此事在国内文化圈引起巨大轰动,也引起很多人质疑。当时我去车老家采访他,因为车老早年也要画漫画,从他口中或许能够了解到一些蛛丝马迹。车老告诉我,当年他不仅和这位成都老乡是好友,而且还和冯棣等多名漫画家共同组织了四川漫画社,用鲜活辛辣的漫画抨击日本帝国主义。车老也证实了冯棣的确创作出了老夫子这个漫画形象,早于王泽版《老夫子》的发表年代,佐证了冯骥才的观点。聊起当年和冯棣共事的情形,车老总是发出朗声大笑,第一次结识车老,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11月,在巴金百岁大寿前夕,我作为华西都市报的贺寿使者赶往上海,出发之前再次来到车老家,作为巴老的老友,车老想委托本报给巴老送去祝福。喜欢吃零食的车老当时一边吃着水果硬糖,一边高兴地讲他和巴老相识的故事,然后再贺卡上写下一段文字:“您的长寿,是我们的幸福,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紧跟在后,学您的说真话,把自己所学的、所写的献给人民,献给国家,鞠躬敬礼,矢志不渝。”

5月,为完成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策划报道,我再次敲开了车老家的门。车老的书桌上还是一如既往地乱,但他总可从里面找出他想要的资料。车老是当年日机轰炸成都的亲历者,在谈及日军暴行时,车老突然怒目圆睁,用手把自己的白发扯起,朗声说:“怒发冲冠,我和他们不共戴天!”

5月,著名漫画家丁聪去世,那基本算是我最后一次采访车老。车老岁数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以前还能听到别人和他说话,但后来听力下降,必须要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吼他才听得到,所以采访他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去年本报开辟了《名人堂》版,车辐也是我们计划要深入报道的重点对象,他的传奇人生可书可写的实在太多太多。我和车新民前后沟通了四五次,每次他都婉言拒绝,车老健康状况不好,他在医院治疗不方便接受访问的确是事实。

去年夏天,我提着慰问品去医院探望车老,发现车老身体虽然虚弱,精神还是不错,当时他被切开喉管治疗,虽然无法说话,但他能用眼神和我们交流,目光还如以前那么犀利。更不可思议的是,老人家躺在病床上的一大乐事居然是喝雪碧!当时和车新民约好了,一旦车老身体恢复了,我们就立刻对他进行抢救式采访,《名人堂》里这位“四川的老活宝”可不能缺席啊,没想到如今这个愿望随着车老的陨落而陨落,永远成为了我记者生涯中最大的一个遗憾……

只读标题,就知他的采访有多奇

《车辐叙旧》是成都文化名人车辐在大半辈子的时间里用笔和相机记录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诸多历史事件以及与国内文化名人、大家交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实录。

张大千、齐白石来成都

关山月入蜀

我所认识的冯玉祥

请李济生吃家乡味

梅兰芳会见“梅兰芳”

杂忆侯宝林大师

华君武谈漫画

新凤霞的写作与绘画

白杨、秦怡重游成都

好个黄宗江

《刘三姐》·黄婉秋

茅盾手稿与丁聪的《阿Q正传》

著名声乐家郎毓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