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毕业离校前最后一堂思政课 “复旦人与大时代” ——校党委书记焦扬授课精彩摘要

毕业离校前最后一堂思政课 “复旦人与大时代” ——校党委书记焦扬授课精彩摘要

时间:2021-03-21 20:23:45

相关推荐

毕业离校前最后一堂思政课 “复旦人与大时代” ——校党委书记焦扬授课精彩摘要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上课了。这真是非常特殊的一节课,作为你们的师长,也作为你们的学姐,首先我要祝贺大家,恭喜大家,顺利修读完了所有的课程,即将毕业。

我们做了一个统计,一个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在校期间要上满2700节课,研究生因为学制和专业不同,情况也有所不同。但不管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这个时刻,都是经过自己的奋斗,经过努力,马上要领到毕业证书。

在这个时刻,校园里经常与穿着学士袍硕士袍兴高采烈的同学不期而遇。我和大家一样,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欣慰。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上最后一堂思政课,题目是“复旦人与大时代”。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还真是动了点小心思。为了给在座各位以及届所有的毕业生送上一份礼物,5月23日的下午,我给与复旦同龄的老校友、老学长严幼韵女士的女儿打了一个电话,她在纽约,我说我想请求我们的老学长,为我们届的毕业生,题写毕业寄语,哪怕几个字。

她欣然答应,严幼韵女士一听母校有求,立即答应,并且母女商量了给我们题写什么样的题词内容。25日早上,严幼韵的女士给我发邮件征求我的意见。遗憾的是只差半天,就在征求意见的当天晚上,我们老学长严幼韵女士在睡梦中驾鹤西去,非常遗憾。“谦诚厚爱”,这4个字,是严幼韵女士去世的前一天,定下的送给我们复旦人、送给我们届毕业生的厚重礼物。这里面是对母校的深深情感,也是对我们在座毕业生的殷殷期望,我提议我们用掌声,对老学长表示深深的敬意。

这份礼物,我觉得很厚重,“谦诚厚爱”,谦逊待人,诚信为本,厚德载物,大爱仁心,这四个字,是严幼韵女士1人生的生动写照,也是一种复旦人的,复旦校友的气质的写照。我就想从复旦的气质说起。

有没有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你认为的复旦人的气质是什么?(台下争相回答:“自由”、“博学”、“独立”、“低调”、“担当”、“自信”……)很棒,真的很棒!

我想起了我们李登辉老校长的题词:“今日诸生步出复旦之门,终生将留有复旦之符号”。符号是什么?就是复旦的气质。

刚刚大家说得很好,我也非常认同。在复旦求学的每一天,我们都浸润在复旦的文化,复旦的氛围当中,这种熏陶,这种影响,可以说是日学而不察,日用而不觉。

当大家即将毕业,跨出校门的时候,我想“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复旦复旦,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心上。这种气质是一个大学最能打动人、最能感染人的。我甚至认为,一个大学的软实力,可能也是通过每一个复旦人身上的气质来显现。这种气质,是学校送给大家最可贵的财富。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为届毕业生上最后一堂思政课,教室过道上也坐满了学生。

那我们探讨一下,我个人认为,复旦大学比较重要的几种气质。

其一,始终坚守家国情怀。复旦人常常被称作理想主义者,充满理想主义,甚至充满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之中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守。“博学而笃志”,笃志,就是对于理想超乎寻常的坚守,是复旦人的气质,也是我们各种气质的源泉。

在复旦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情怀,就是对社会,对人民,都有一种大爱。复旦人始终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信条。校歌里面就说,“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有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1905年,我们的老校长马相伯先生和130位师生,不满于教会对震旦学院的控制,集体签名脱离震旦,创立了复旦大学。可以说,从创办那天起,爱国两个字,镌刻在我们的校旗上。

再说上医,颜福庆老先生,他在1927年,为了打破外国人垄断医学院的现状,他和爱国师生一起创办了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所以我们复旦的建立,上医的建立,都是爱国壮举,都是寄托了国人自主办学教育救国的理想。有些同学很熟悉这些故事,有些同学不熟悉,但是在离开校门之前我们重温一下,来缅怀一下。

不管是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还是在新中国建设的征途上,复旦人的这种家国情怀,始终荡漾,代代相传。

当然今天,如今早已不是炮火纷飞,江河破碎的年代,但这样一种精神,薪火相传。学工部的同事告诉我,今年有位硕士毕业生,叫热依汗古丽·买买提,她来自新疆,也志愿于回到新疆。她有这样一个表达:“我来自西部,我渴望服务西部,我选择回到西部,知识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回去,谁来改变西部的命运?”特别朴实,也特别有道理。

这样的同学绝不止一位,我们每年有2500人次学生选择参加各类支教活动。我们的研究生西部支教团,从1999年开始,十七八年如一日地坚持送教。我们博士讲师团,连续十四年如一日,深入社区工厂,农村,宣讲政策,一共约一万四五千场……这都是我们当今年轻人的家国情怀。据统计,我们现在报名到西部,到基层的同学,越来越多,选调生今年也比往年翻倍增长。

第二,始终坚守,追求卓越。这一定是大家应该共同认同的,永不满足,永不放弃,追求卓越,不论做什么,都要求做到最好,只要我们认定是有价值的方向,我们就用十二分的努力,规划设计,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实现。追求卓越也是一种大理想。

这里想讲一位我们的老学长蔡祖泉的小故事,我们还是比较相熟的。蔡祖泉教授是电光源研究领域的专家,他有个别称“中国爱迪生”。同学们,上世纪60年代,中国自己不能生产电灯泡,现在想起来很可笑,但就是这样,灯泡都生产不了。当时蔡祖泉教授领衔,组织了我们的电光源所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了各种灯泡。其中,100千瓦的这个长弧氙灯,被称作人造小太阳,当时人民广场亮起这个灯,人山人海去看小太阳。我在幼年的时候,家长带我去南京路,看人造小太阳。但蔡祖泉同志,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学徒工出身,他的成才,甚至大家说成名,全是靠自己刻苦钻研,追求卓越,最终勇攀高峰,这是我们学校的一种奇迹,这是我们的自豪。

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在编撰《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谭其骧先生、编撰《英汉大辞典》的陆谷孙先生等前辈身上闪耀。这都是复旦对中国,对人类的贡献,这也是我们追求卓越的一种写照。这种卓越的精神,还影响了我们后代学子。

世博会,全上海200万的志愿者,复旦大学有4000名学生,位列其中,成为第一批世博志愿服务者,但是200万当中,我也可以自豪地说,只有复旦的学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编写了37.5万字的世博志愿者服务手册,边工作,边思考,边撰写。把自己的宝贵经验,留给后人,被称之为世博服务宝典。他们,也是我们的骄傲。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我们现在共同努力的目标,这里有一个最新的排行榜,我看很多同学在微信里传,大家觉得很自豪。排行榜不能说明一切,但是可能是外部、世界、社会看大学的一个重要参照。曾经我们计划,在进入世界前50位,但是在,我们就进入了43位,,更是前进了一大步。40位,大家很高兴。

我们复旦人追求卓越,勤于思考,勇于奋斗,执着,开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勤于思考,切问而近思,这是复旦人的精神气质,就像我们的校歌,向前向前向前,永远保持进取的姿态。

第三,始终洋溢人文气息,这跟我们复旦综合性大学的性质有关。在文、理、工、医这样一个环境下,在我们通识教育的安排下,大家自然而然接受了多种学科的熏陶,具有了人文气息,人文情怀,也具有了热爱生活、追求真理,追求生活中真善美这样的品行。我们探索真理,追求科学,张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在这样的土壤中,有些人说复旦的学生出通才,能文能武,当然这不是一概而论的。但是确实我们复旦历史上很多的大家,是文理兼通、文理兼修。比如说我们苏步青老校长,不但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一位诗人。

我们的谷超豪先生也是诗人,谢希德校长有很高的钢琴水平。大家说,有了这些素养,就要成为艺术家吗?不是这个意思。文理兼修,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理念。

我们说人文气质,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背诵几句唐诗宋词,而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蕴养品格,陶冶情操。

我想,一个有情怀的人,一定是一个大写的人,一定是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人文情怀,面对各种人生考验时,就会有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格局、更大气的选择。

第四,始终秉持严谨学风。这个学风是一个大学的传统,大学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复旦学风一向以严谨著称,而且这可能是我们复旦人和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

抗战时期,我们学校内迁重庆。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有志青年不甘做亡国奴,追随学校,求学抗日救国,这很了不起的。就在这种环境下,也有声音说,学校教育质量和标准能不能稍稍放松一点。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样的时刻,更要体现复旦人的严谨。于是,大考那一天,学生们走进食堂,看到一个大幅标语叫做“尊重自己,爱护复旦”。考场上拿到了考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像诗一般的语句,“过去的光荣,未来的灿烂,全靠师生的合作。今天,是考试的时候,不要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复旦。”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这一句话,就在那一年的大考,1000多学生无一作弊。

我们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立德树人”。从哪里入手?“立德树人”,从作风抓起。我们的口号,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校风、学风、机关作风,四风齐抓,回归复旦的初心,弘扬复旦的传统。

希望同学们在复旦接受了严格、严谨的学术训练,可以带着这种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作风,走向新的岗位,或者走向新的学习。当然关于气质,还可以列出很多很多,我这儿只是说几种主要的。

讲到气质,我还想讲一点,气质从来不是孤立的,复旦人的气质,一向与时代同向同行,在时代中积淀磨砺。

时代是什么,这就涉及到第二个主题:我们所处的时代。

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这种变化和调整,我用两句话概括,世界风云变幻,中国高速发展。

大时代有大变化,接下来一句话,大时代有大挑战。现在并不是可以马放南山、高枕无忧睡大觉的时代,也不是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挥霍、消费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同在。

一个飞速发展的中国,一个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热切地呼唤着青年人群,走向世界治理的一线。我们面临的大时代,也是一个有挑战,有困难的时代,这才是我们大有作为的空间,才为我们创造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和舞台。

大时代有大目标。我们经历的是一个前无古人,气象万千的时代,而大目标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两个目标,两个百年——中国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百年,同学们,在座的和不在座的毕业生,你们都是两个百年的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

第一个百年实现的时候,在座大部分人都不到三十,第二个百年实现的时候,在座大部分人,还不到60岁。大家说60岁这么老,但是60岁也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就是这个时候,你们在你们最好的年华,可以经历这样的大时代。人生一大幸事。

这个大时代大目标,从来不是与我们无关。大时代与小确幸是有关的,每一个大时代,每一个进步,都提升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不信看过去的40年,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时候,把个人发展和民族结合起来,在更大的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把这个奋斗的责任扛在肩上,举在手上,一代一代复旦人,在伟大的时代投入奉献。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问题,就是融入大时代,奉献大时代。

在大家就要离开校园的时候,在大家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可能既有对新生活的期待,也有对母校的恋恋不舍,还有对未来人生不确定的困惑。那么,大家都有什么期待和困惑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提问一:“我是材料学院的毕业生,即将出国读博。我们在海外的复旦学子,有哪些方式和渠道,能够继续增进校友之间的情谊,继续发展我们对于母校的归属感?”)

(学生提问二:“我是法学院届硕士毕业生。我考上了今年的地方选调生,马上就要去基层工作了。我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也做好了准备。但还是有一些疑惑。首先,不知道怎样去克服从上海到别处的生活差异。第二,作为一个外来者,不知道怎样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担心自己的理想抱负,没有施展的空间,请问书记有什么好的建议?谢谢。”)

拥有选择,真是幸福的一件事情,可能也是困惑的一件事情。可能这是我们可以自主以来,进行的第一次重大人生选择。

选择确定了,我们还在忐忑,还有不确定。我可以理解,刚才这个大家的交流,说了一些困惑,或者希望我能回答点什么。

校园生活是美好的,浪漫的,今天有来交流的四川大厨,明天有复旦的猫,光华楼前草坪上的风 ……可能踏上社会初期,从校园到社会,理想和现实之间会有巨大的反差。一些过去我们可能不是很喜欢的东西,或许会不期而遇,躲都躲不掉,一些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情节,也许就在眨眼间,我们也成了剧中人。那怎么办?

同学们,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个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挫折感、失败感。这种感觉是正常的,我们都经历过,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不忘初心,宽容大度,放低身段,摆平心态,不妨把这些经历,作为人生的阅历,把种种不如意,作为我们人生的一种积累和财富,我们如何对待,也是看你的气质。只有一点,不要因此磨掉了你们复旦人宝贵的气息。

我有4句话送给大家:

第一句,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抱负,仰望星空,志存高远。

我又要讲蔡祖泉老学长,他已经是全国电光源的顶级教授,复旦大学的副校长,但是他始终说,自己是一个工人出身,依然会去车间参与灯具制作。他的学生曾不解地问:“师傅,你把这些时间用来搞尖端科学研究,不是对国家更有利吗?(去车间)这样等于浪费时间。”蔡祖泉回答说,不经常到灯光车间流流汗,怎么感受到工人同志的需求和他们的甘苦呢?他还说过一句话,“一棵树,要立足于大地,才可以生长,我不能使自己浮起来。”

这就是我们的前辈。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工作琐碎,只要认真投入,也许就是未来的积淀。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所以不妨放低身段,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零开始。

第二,既有精英特质又有大众情怀。可能你们听很多老师说过,“我们是培养精英。”同学们,我们千万不要仅仅带着“精英”的标签走向社会。什么叫精英?学术精益、能力精湛,精神英朗,气质英迈,但是我们不要变成独孤求败的精英,不做高高在上,远离群众的精英。我们复旦的精英,一定要有大众的情怀,才能有作为。

在大家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时候,不妨放下一些名校的优越感,放掉一点书生气,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

第三,既懂得奋斗,又善于团结合作。复旦大学以基础学科擅长,从老师到同学,很多就是刻苦钻研,单打独斗。但是在当今时代,更多时候需要团结合作,团队合作。我们知道神舟飞船系列研制,有一百多个科研单位,三千多个厂家共同完成的。

有一个团队,专门负责叠神舟飞船的降落伞。这个伞多大?铺开来1200平方米,相当于三个篮球场那么大,收拢起来却能塞进一个家用冰箱。仅仅是这个叠伞操作,看似轻易,却不能有一丝差错,许多个环节只要有一点差池,就可能导致伞打不开。

我们的胡思得学长,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两弹一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功劳,没有每一个人的默默奉献,干不成这样的大事。所以现代社会,团结协作是必然的。所以我刚才就说,我们不是一群独孤求败的奋斗者,我们要团结大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最后一点,既有灵感迸发,又要坚韧不拔。

复旦的学生有灵气、悟性好、反应快、知识面广,但这些还不够,复旦的前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谭其骧他所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个基础工程,历时31年,参加这一项建设的人,全部是黑发变白头,31年,才取得了这样的巨大成就。

陆谷孙教授主持编纂《英汉大辞典》,他立下誓言,不编出来,不出国,不兼课,不另外写书。最终这个高质量的权威词书,成为复旦的传世之作。也是联合国的专用工具书。刚才我说的都是传世之作,事实上复旦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越是大时代,我们复旦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人生都要有那么一点波澜壮阔,也要有那么一点崎岖艰险。困难挫折,这些都是人生的财富,没有经历一点挫折的人生,恐怕也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

我有一点建议,就是在我们能够选择的时候,最好尽早地去拥有这种财富,拥有得越早,我们的人生实际上可能才越丰满,越坚强,我们的人生才越充实。这实际上也是通往成功的路径之一。

正如我们的总书记告诉我们,“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这句话,我觉得讲得挺实在的。我们去想一想,悟一悟。

同学们,再过不久,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就要离开复旦,作为母校的师长,作为你们的学长,此时此刻既恋恋不舍,又满怀期望。踏出复旦的大门,你们就是校友了。母校永远是每一位校友的精神家园,你们走得再远,母校的师长,都在你们的身后,关注着你们,牵挂着你们,祝福着你们,母校永远是大家的坚强后盾。有母校在,你们永远不会孤单,有母校在,你们永远不是独行。

每一位校友都是复旦的名片,社会认识复旦,主要是通过每一位校友来认识复旦。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不管来自天南地北,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三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复旦人”)。复旦人,没有第二个声音。这就是刻印在我们身上的,我们的精神气质,你们都是复旦的名片,你们走出去,就是把复旦的名片带到全世界。

正如李登辉老校长说,“需知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就是这个意思。新生儿都要剪断脐带,脱离母体,标志着一个新生命的真正独立和诞生。学生毕业离开校园,告别母校,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新生,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承担复旦人的责任和使命,是用另外一种新的身份,来延续复旦人的光荣与梦想。

愿你们始终与母校同行,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我衷心的祝福,17届的每一位毕业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我祝福你们,谢谢!(彭德倩 摘编)

题图来源:慕梁 摄 内文图来源:彭德倩 摄 图片编辑:苏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