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桐庐巨变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桐庐巨变

时间:2023-03-15 19:16:05

相关推荐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桐庐巨变

10月05日 10:05:32

摄于1966年

曾经,富春江两岸的居民南来北往全靠渡船运载。图为当时下杭埠渡口等候渡船的场景。今日,富春江上已架起了一桥、二桥、三桥等跨江大桥,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

摄于1968年

独轮车是农耕时代的重要运输工具。那时的农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通常用来运粮、运土石方。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洋洲公社社员用独轮车运输稻谷。 随着机械化的普及,独轮车早已被其它运输工具代替。如今的上洋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稻田已变身繁华热闹的街市,而那棵依旧茂盛的大樟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摄于1964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富春江畔还是斜面土坡,崎岖不平。如今,桐君街道的江滨公园绿荫成林,已成为百姓锻炼休闲、观景赏花的好去处。

摄于1960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富春江水电站还未建成。雨季时,下游频频遭受洪灾,县城也时常被洪水侵袭。而到了夏天干旱之际,富春江河床又极易干涸。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了旱灾时期,不用渡船,大家直接从裸露的河滩上走到对岸。而今,江水澄蓝,江面宽阔,富春江两岸也已是高楼林立。

摄于1979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站在当时的富春江南岸,自上杭埠至下杭埠、洋洲地段还是一片平畴沃野。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城跨江发展,平畴沃野上一座“中国最美县城”拔地而起。

摄于1980年

自古以来,富春江水域一直活跃着帆船的身影,江上白帆点点,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982年,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最后一批运货帆船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以柴油为动力的吨位货运船,繁忙地穿梭在这条黄金水道上。

摄于1980年

自1958年开始,县政府部分机关食堂在江边建水泵供水,直至1976年11月1日,居民才开始用上自来水,但城南片区的农村还未建立供水系统,大家都要到富春江边挑饮用水。图为当年中杭埠的农家妇女到江边用木桶挑水。 如今,自来水早已进入千家万户,曾经的挑水处建成了气派的江滨公园,江边挑水之景消失在忆记的长河之中。

摄于1972年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县沿溪村庄的通行,除了常见了石拱桥、石板桥外,木桥也为数不少,一遇洪水险情时常发生。图为当年新合乡引坑村口的木桥。 今天,宽阔结实的水泥桥早已成为了一道道乡间风景。

摄于1979年

在上世纪,农家全靠耕牛翻土,犁、耖、耙每个环节都少不了它,耕牛成了生产队的主劳力,大家精心饲养,冬天还给糯米饭、老酒进补,在富春江畔常常能见到放牧的牛群。现在,还是那片丰沃的土地,而曾经是“农家宝”的耕牛早已被机械化的农机设备取而代之。

摄于1984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打长途电话都要经过邮政局的话务员接上线后才能开通,十分不便。1985年后,我县开通程控电话,最初全县只有二十台程控电话。图为当年邮政局话务室忙着手控长途电话接线的场景。 如今,智能手机普及,随处可见手持手机或打电话、或拍照的市民。手机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也让无现金支付、看电视、网上购物成为了可能。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

从独轮车运粮到机械化耕作,从帆船运货到吨级货轮,从长途电话到智能手机,从偏安一隅到跨江发展……

忆往昔沧桑岁月,看今朝幸福生活。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仿佛带领着我们沿着时光隧道,回顾桐庐的岁月变迁。而今,记者重访故地,再次按下快门,让大家一起见证桐庐的巨变。

原标题: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桐庐巨变 作者:通讯员 王天瑞 文/摄 记者 单佳铭 黄强/摄 网络编辑:周叶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