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二十六: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二十六: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时间:2024-06-25 16:47:13

相关推荐

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二十六: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依照材料构成的内在差异,名言警句类的材料作文大体可区分为单一型材料、复合型材料、矛盾型材料三种类型。后两种材料的区别,在于复合型材料由几个意义相近的名言警句组合而成,内容上互为补充,使意义表达更为严谨丰富;矛盾型材料则由几个看似观念相反相对的名言警句组合而成,每一个句子都拥有一个独特的表述视角。材料构成不同,则时的关注点亦有不同。

一、单一型名言:把握关键词,深挖隐语意义

单一型名言警句,往往只围绕一个关键词表达一种指向清晰的价值判定。这个关键词,必然构成写作的核心论题。审题立意时,考生只能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思考。一旦脱离了这个关键词,则所有的思考都必然行走在偏离写作目标的道路上。

另外,既然是名言警句,其内在的价值判定就必然经受过岁月的考验,在绝大多数时空中被证明确有价值。写作该类型的材料作文时,考生应尽量遵循该名言警句的意义,不要反弹琵琶。至于写出来的作文的高下差异,则在于对该名言的隐语意义的挖掘程度。思考得越丰富,挖掘得越深刻,作文也就越具有思想性。

【名题精选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无声的中国》

本则名言中的关键词很清楚:调和。围绕这一关键词,鲁迅先生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借此既阐释了“调和”的特定意义,也表达出对这样一种现象的价值判定。

我们知道,鲁迅在他的杂文和小说中,最善于剖析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灵魂上的“劣根性”。他这句话正是对“调和”这一“劣根性”的形象展示。围绕这句话写作时,考生首先应该明白,对材料中的“调和”行为,鲁迅是持不认同的态度的。基于这一事实,考生便不必从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材料。

下面的立意,均可作文本次写作的基本观点:

1. “调和”的背后是权利的缺失

2. “调和”养育强权与霸道

3. 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

4. 真正的调和是一种生存智慧

二、复合型名言:捕捉共同点,寻找深度价值

该类型的名言警句材料作文,审题关键在于寻找共同点。唯有从几个句子中捕捉到了共同的关键词,或者共同的论题,才能确立统辖全文的核心论题。

确立核心论题之后,还需要对材料中的各句话进行意义解析,需能够依照对核心论题认知的深浅,将这些句子分解为不同的论述层次。再依照这些层次,把事理探究一步步推向深入。如此,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充分展示作者的逻辑思辨能力。

【名题精选2】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②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两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六句名言拥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第①句的重心落在知识的无穷尽之上,第②句的重心落在“行”与“为”中,第③句依旧突出“为”的价值,第④句突出目标和行为间的关联,第⑤⑥句继续凸显“行”的价值意义。归总起来看,六句话的共同点,都在于强调行动的必要性。

依照命题要求,需至少从六句名言中选择两三句为立意基础。这就意味着,考生既可以六个句子都纳入思考中,也可以简化内容,只选择有利于自身写作的两三句话展开分析。相对而言,六个句子中,第②句突出个体修身方面“行”的价值,第⑤句突出求学或者科学研究方面“行”的必要性,第⑥句则强调改天换地的巨大社会变革中“行”的深刻意蕴。选择这三个句子作为立意基础,且依次作为主体论述的三个层次,有利于写出“行”的多重价值。

三、矛盾型名言:聚焦分歧点,拓展思维层次

近些年,上海、江苏等地的高考命题偏好于选用矛盾型的表达,用以增强材料的思辨性,帮助考生拓宽思维。这类矛盾型的材料,运用到名言警句上,就是围绕同一个关键词,故意挑选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述充当材料内容。比如扬州市就曾将“月是故乡明”“生活在别处”“此心安处是吾乡”三句话组合为一个作文命题。面对这样的材料时,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先“异中求同”,发现关键词;再聚焦分歧点,理清分析的层次。

【名题精选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三句话中,第一句强调不争,并将这“不争”提升到“不屑”的层面。这句话既有一种孤傲,也有一种洞察与豁达。第二句强调“争”的积极性,赋予“争”以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的厚重价值。第三句则双向展开,既关注“争”的建设性,又注意到“争”的破坏性。

归总这三句话可以发现,单纯谈“争”或“不争”,都注定存在思维缺陷。唯有把“争”放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理清什么事该争什么事不该争、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不该争,才能形成相对科学的认知。

写作时不妨这样立意:

1. 事关个人利益时,可争可不争。

2. 事关做人原则或群体利益,必须据理力争。

3. 理性竞争,才能达成双赢。

4. 争是一种进取,不争是一种坦然。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刘祥 ,“三度语文”首倡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出版个人教育专著12部,发表教育类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语文”教学主张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均有专文推介。应邀在17个省开设示范课和主题讲座共二百余场。教学专著各大实体书店和各大网络书店有售。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