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莫泊桑《散步》:以一曲小人物的悲歌 增加批判现实的厚度

莫泊桑《散步》:以一曲小人物的悲歌 增加批判现实的厚度

时间:2023-01-24 01:40:39

相关推荐

莫泊桑《散步》:以一曲小人物的悲歌 增加批判现实的厚度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莫泊桑总是选取平淡琐屑生活中某个经典小片段,某段有代表的画面,从细节中以小见大地向读者展示真实的生活。他是一位真正的生活观察者,能够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和周围的环境刻画得细致入微,在总体遵循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细节描写又能够加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令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画面感更强。他擅长白描,但他的小说中从来不乏色彩鲜明的细致勾勒。

莫泊桑的小说不仅艺术成就高,数量也非常之大。他一生共创作过350多部中长篇小说,是法国文学史上,小说数量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

《散步》是莫泊桑众多小说中并不算出名的一篇,但它所展现出来的艺术高度、文学成就并不低于莫泊桑的其他小说。

《散步》的主人公勒拉一生按部就班地活着,日子单调又重复。他穷困潦倒、循规蹈矩地过了40年,却在一次晚饭后的散步时突然自杀。当我们深入探究勒拉死因的时候,却感觉细思极恐。

法国作家左拉说:“读他(莫泊桑)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散步》以一个小人物卑微的、无声的抗争,来反应当时19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而小人物死后,人们对于他死因的猜测,更是体现出了人心的冷漠。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莫泊桑如何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刻画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谱写一曲卑微者的挽歌,进而达到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揭露人心冷漠的目的。

01.白描手法的运用,令主人公一生的生活状态在短短1000多字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勒拉是公司的一名记账员。从21岁进入公司,往后的40年间,勒拉都是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单调、刻板得几近麻木。如何将勒拉这么长时间的生活状态用1000字左右描绘得准确到位,同时又不失画面感,让读者能够有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阅读体验,这是非常考验作者写作功力的一件事儿。

但所有这些问题,在莫泊桑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处理。他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将勒拉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工作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同时,将环境和人物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和怜悯。

①用工作环境表现人物生存状态

文章开篇,作者将笔墨放在了勒拉的工作环境描写上——那个昏暗、狭窄、潮湿的办公室,那个窗户正对着散发霉味和臭气的壕沟的办公室。环境的描写绝不对废笔,它反而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展现出主人公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被无限压缩,生存现状遭到严重破坏,令人堪忧。

如此,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压榨得贫困潦倒,但却勤恳忠实的店员。

可就是这样勤劳工作的勒拉,依旧单身,因为收入微薄,不能娶亲。他的生活从来都没有享受,没有波动,没有变化,更没有希望。他在这样单调又无趣的生活中变得麻木了,所有美好的梦想都与他无缘。

他的麻木看似是个人的生活状态,其实更是社会黑暗的缩影,是对上流社会压榨、剥削的一种消极反抗。

除此之外,文章第一句“他的眼睛被夕阳的光辉照昏了好一会儿”看似只是普通的事件和环境描写,可结合后面勒拉办公场所氛围的渲染,我们知道,这是因他长时间待在那个“盛夏也只有11点到3点之间不必点灯”的晦暗小屋里,才导致一出门眼睛被微弱的夕阳照昏了眼睛。

我想,正是因为莫泊桑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他才能够如此准确地把握到位,于细节处展现人物生活状态,在不经意间让读者捕捉到他想要的表达的信息。

②简洁的语言、精准的素材勾勒出主人公单调的一生

用很短的篇幅描绘一个人的一生,素材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若选择不当,不仅浪费笔墨,还徒增冗长无聊之感。但莫泊桑在《散步》中,对于描绘主人公勒拉一生中事件的选择却恰到好处,每个素材的出现都有其作用。

1856年,他死掉了父亲。他母亲是1859年死的。此后,他只在1868年搬了一次家,理由是他的房东要增加租价。

这种类似编年体的叙述方式,仅简单几句话就交代了勒拉的身世。后一句话中搬家的理由更是在强调主人公经济的拮据,加深了读者对于这一人物特点的印象。当中的“只”字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勒拉的生活如同上好发条的钟表,每天都准时准点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唯一出现的意外,只是“1866年和1874年,那件机器(闹钟)却出了毛病”这种不值一提的小事。无法想象,勒拉生活的单调乏味到何种地步,才只能描写这些普通人眼中无关紧要的小事来作为他生活中的意外呢?

不仅如此,莫泊桑还用极其平淡的语言,继续波澜不惊却又如此精准地勾勒着主人公的单调和刻板。勒拉每天的早餐是那家换过了11个老板,却还没有改招牌的面包店里的面包,连办公室墙壁上糊着的纸都是同样颜色的折花纸。这样的描述,真实、简洁、准确,而不是依靠着反复的强调和夸张的形容词达到目的。

02.生动细腻的心理刻画层层递进,为小说结局做铺垫

前面的小说铺垫部分,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将主人公勒拉的40年工作状态准确又真实地呈现了出来。但是,到了小说的发展和高潮部分,作者的语言里也不乏浪漫主义的夸张色彩,深刻又生动,将勒拉的感受及心理变化刻画得深入人心。

一个原本按部就班,刻板麻木的公司记账员,他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何会在一次傍晚的散步后突然自杀?看似离奇的结局,其实作者早就通过生动的心理描写为小说的灾难部分做好了铺垫。

①喜悦:对幸福的追求唤醒了勒拉原本麻木的内心

除了前面小说铺垫部分的工作环境描写外,小说的发展部分又进行了第二次的环境描写。这一次,作者将视角放在了巴黎那令人陶醉的黄昏夜景的描写上。

因巴黎暮春的傍晚,天空是红彤彤的,微风令人陶醉。所以,勒拉的心情也是欢欣鼓舞的。这里,作者又一次将环境描写与人物内心活动进行了统一。

实际上,勒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没有因刻板、单调的工作而被全部磨灭,只是被压抑着,一旦有了外界的刺激,原本麻木的内心又会被点燃,重拾希望。

勒拉还去了酒馆吃了顿很久没吃过的像样的晚饭,还哼着从前女邻居唱过的爱情歌曲。他对爱情也是有渴望的,却只是因生活的贫困而无法娶妻。

②沉重:视角的转换为勒拉心理变化做好铺垫

在前面的描述中,勒拉一直都在镜头当中,而且是镜头的中央。突然,作者进行了视角的转换,将镜头对准了一排排车马,里面坐着成对儿的青年男女恋人们。他们搂在一块儿,连空气都变得温存且窒息。

此刻,勒拉完全退到了镜头之外。他虽然不在视野之中,但作者对于马车中恋爱男女的描写极富感染力,读者也能够因此感受到勒拉的尴尬和沉重。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刚刚被激发,对爱情的渴望才被感受到,却要面对如此大的落差和对比当中。

当视角从那些马车里的恋人们再回到勒拉身上时,“勒拉先生走到末了有点倦了”,看似是走得累了,可他又何尝不是因为内心受到撞击,因此才累的呢?

③觉醒:孤独的世界被陌生人闯入,苦楚生活的遮羞布被狠狠撕开

偏偏这个时候,一个妓女快速闯入镜头,坐到勒拉身边:“让我来爱你吧,我的亲人儿,你可以看得见我是很可爱的”。

勒拉的一生是循规蹈矩的,更是孤独的。他父母双亡后,也没有娶妻生子,常年一个人的生活,让他的内心变得封闭。妓女的出现,打断了他原本孤独的世界。而这个女人口中的“爱”字更显讽刺,像是在嘲笑着勒拉枯竭的爱情生活,只能依靠着花钱来买到。

自此,他的麻木的、苦楚的生活一块遮羞布,在他人有意或无意的映照下被狠狠撕开。他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苍白、空虚和毫无意义。

④绝望:强烈的对比之下,醒悟的勒拉再也不愿回到从前空虚的生活中

经过了上面事件导致的内心冲突后,勒拉再看到那些马车中相互搂着的恋人时,所思所想又有所不同了。

一对对在揭开顶盖的轿式马车的通过中间静悄悄地互相搂着的人,在他眼前显露出来又消失过去。他觉得全世界的人类都像是受着喜悦,快乐,幸福的陶醉在他跟前排成了队伍走过。他自己是个孤零零的,完全孤零零的旁观者。到明天,他也许依旧是孤零零的,始终孤零零的,孤零零得谁也没有尝过这样孤零零的滋味。

这里,恋人们的喜悦、快乐与勒拉的孤单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钱人的热闹幸福与勒拉的孤独凄凉形成了对比。双重对比之下,勒拉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觉醒后的勒拉怎么可能再回到从前的生活中呢?对于那旧的秩序,麻木的、单调的、孤独的生活,他开始害怕,开始逃离,开始绝望。为了避开那间代表自己不幸人生的卧室,勒拉选择了不回家,而是在草地上去坐。

从原本的开心喜悦,到觉醒后的逃离,莫泊桑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层层递进地演示出来,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生动形象。这一阶段的心理描写,也是最后小说意料之外结局的前奏。

03.用出人意料的结局,增加批判现实的厚度

《散步》的结局第一次看,感觉出人意料。但如果再回过头来重新感悟、分析,你又会觉得这虽然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有了前面心理描写的层层推进,一个原本麻木、刻板的店员在一次散步后突然选择自杀,也就不再显得突兀了。

而整个小说最后的主题升华都体现在这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里。只有得出了勒拉自杀的原因,我们才能看清楚小说背后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①因觉醒后无路可去,只能选择死亡

在勒拉决定死之前,在草地上的感受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听见了他的周遭,他的头上,四面八方,有一种模糊的,无限际的,连续不断的声浪,一种由好些数目很多种类很杂的噪响构成的声浪,一种微弱而远近皆有的声浪,一种不确定的和巨大的生命活动:那正是巴黎的气息,像一个巨人似的气息。……

勒拉的脑海里夹杂着各种声音。在巴黎巨大的声息之下,勒拉变得渺小无比,他根本无力反抗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各种声音的夹击下,他无处可逃。原本寂静的生活已经被打破,他无法,也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小卧室里,再过着麻木而无趣的生活。旧的生活节奏已经被打乱,可新的生活出路又在哪里呢?他无力改变命运的安排,更无法挣脱黑暗社会的束缚,死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莫泊桑对于主人公结局的安排,不是为了骇人听闻,不是为了刻意地出人意料,而是让整篇小说的主题在结局时得到体现。

②双重讽刺,体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

勒拉在觉醒之前还能够好好地活着,虽然只是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虽然过得麻木又单调,无趣又刻板,可终究还是活着的。偏偏在他觉醒之后,却只能选择死亡。这是多大的讽刺!

为何觉醒之后反而找不到出路,重温了往日的梦想后却只能看到往后生活的苦楚?只因社会大环境让人无力反抗,倍感窒息,小人物只能选择以死抗争。

在勒拉死后,小说的叙事视角从勒拉的视角又转换到了整个巴黎的上空。勒拉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过着麻木、重复生活的小人物,而成了巴黎城市中一个无人认识的陌生人。他是被一对来树林散步的男女发现的。

当人们发现了死者是拉菩时公司的记账员勒拉时,小说本可以就此结束。但作者在最后又加了一句话:

有人把他的死亡归入一种无法揣测动机的自杀之列。也许是吧?

看似显得多余的结尾,其实却暗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另一层讽刺。勒拉本是因为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有了觉醒却找不到出路才选择的自杀,陌生的人们却无法理解,更无法揣测他的死因,进而认为这是“一种突然而起的痴癫结果”。世人的冷漠和不理解跃然纸上。

由此看来,小说的结局虽然出人意料,却是点睛之笔。它让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增加了作者批评现实的厚度。

纵观整篇小说,莫泊桑在细节描写上将环境与人的生存状态、心理活动进行了统一,白描的手法干净利落,简洁又准确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上层层递进,无一不在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灵敏捕捉;而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更是设计精巧,让人感慨的同时,更引人深思,使主题得到升华,为小人物谱写了一曲哀歌,最终以此增加了批判现实的厚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