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终点亦是起点 起点本是终点

终点亦是起点 起点本是终点

时间:2024-05-29 06:39:18

相关推荐

终点亦是起点 起点本是终点

存在起点,就必定存在终点。有些看似开始之后,便一直没有结束的事物,一样有结束的时候。不过,终点其实也是起点,终点的意义就是证明了起点的存在,终点是新一个起点的开始。当某个或某件事物到达终点之后,它会呼应起点,又以一种类似之前起点开始却有不一样的形式开始。

思维来源于意识,思维又决定了意识。起点是意识,终点也是意识。起点和终点都是意识,不过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意识,但是意识并不是原先的意识。虽然意识和思维以一种看似无限循环的方式发展下去,但是每次的起点与终点和上一次的起点与终点总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类似但不一样。

各个朝代的更替,总是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仔细看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其实是万千白骨堆砌而成的,上面流淌的是阴谋与丑陋。这样的事,终究不会终结。斩白蛇,秦灭亡。古来第一天命之人创下的基业,结束也是那么突然。刘氏天下,终是三分。开始、结束,又开始、又结束。从起点到终点,又从起点又到终点。终点亦是起点,但是终究已沦为他姓。

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也只不过是记忆。当时的天还很蓝,清风都是温柔似水的。那本书的名字,有时不忍提起。那道题的答案,至今没有答案。世上从来没有后悔药,一旦错误,万劫不复就是最终的归宿。看着,记着,恍若隔世,模糊时好像又近在咫尺。过往不堪回首,风停了,雨止了,没有彩虹,原来是黑夜。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原来根本没有答案。

生既死,死亦生。本来就是来自于虚无,存在不存在,何必去在意呢。不需要万年,也许几十年,甚至几年之后,便是一具枯骨。能化为尘埃也许是一种幸运,历史的耻辱柱上能够有大写的名字不知道算的上什么。万古苍苍,大江东去,埋骨淤泥,弃尸荒野,虽是一种悲哀,但也是一种常态。上千多年前的墓被倔开,不过是今人的财富。往昔叱咤风云,是送给今日的嚼头。终点是死亡,死亡也是全新起点,不过与本人无关。

同理:错亦是对;武力亦是道理;恨亦是爱;智慧亦是无知;是亦是不是;矛盾亦是不矛盾;一念亦是一切;相对亦是绝对;主观亦是客观。

起点的源头是宇宙的源头,源头之上是至高无上的神。神说:开始。那便是起点。神说:结束。一切都将毁灭。

不劳而获,这个词多么诱惑,豪车美人,奢华别墅,直接来到自己身边使人双眼发红,充至着涌生......失意的人最容易被它诱惑,把它视作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人最后的结果,我们也可猜到一二,让人叹婉,他们总是在无措中忘了价值总会回归本质。

在学校里,一个优等生面对考场的失意,心境总比他人坦然,没有过多的抱怨,没有郁郁寡欢。只有继续学习,做自己的习题,吃自己的饭,睡自己的觉。按自己的作息表一步一步地走,因为他明白价格总会回归本质,而一个差生面对考场得意,那情绪就是铺天而来的海啸拍打在岸上,肆意抒发自己的激情,甚至感觉走上人生巅峰,下一次考试来临之间,他又会恐慌,因为他也明白价格总会回归本质。结果一般是优等生继续优秀,而好不容易爬上来的差生,又回到了末层。

这听起来像我在歧视谁,但并不是。价格总会回归本质对于许多事都很适用,但不是说你在底层,就一辈子无法真正爬起来,因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本质,别有深意。价格这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看得见,维持了市场秩序,而本质即价值又从何得来呢?书上讲“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就越有价值,反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短,价值就越低,就如珍珠与沙砾的区别。沙砾随处可见,一般看来毫无价值。而珍珠呢?古来有多少人赞美,多少宫殿、服饰上有它的点缀,价值自然也不用说了。珍珠来源于沙砾,一粒沙砾进入蚌中,经过多少岁月的打磨,受过多少苦难才成了一颗洁白剔透的珍珠。从一粒沙砾到一颗珍珠,价值得以升华,本质得以改变,所以本质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你的某个时段就决定得了你的一生。

人的本质也可以改变,但不是穿多昂贵,多华丽的衣服,带多稀有,多珍贵的饰品。而是从内心改变,从思想改变,从行为改变。继续之前的例子,一个优等生,考场的失意并不会打垮他,他依然继续学习,努力学习,不管其他,静候价格回归本质。失意并不可可怕,可怕的是丢失了坚守的本质。

我们其实不必太理会外界的纷争、混乱。坚守自我,努力捍卫并提高自己的“本质”,“价格”总会回归“本质”。

一个女孩打开家门,发现门口井然有条死鱼,她感觉十分晦气,于是马上把它装垃圾袋扔了。过了一天,又有一条鱼躺在门口,她还是把鱼扔了。为了抓住了那个恶作剧的人,她选择第二天待在不远的楼梯口盯着。不久,一只猫走了过来,把嘴里的鱼放在门口,有些不舍的离开了。她看到那只自己曾经救过受伤的猫,眼睛湿润了……

也许你不喜欢,也许你不需要,可是它已经给了你它认为最好的东西。

每个人就像加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各具特色。在冯骥才的笔下,每个天津人是那样的神奇,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却不失最美的人性。他们有十八般独门绝艺却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读完全书我终于明白了俗世奇人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俗是平凡的,世是多彩的,奇是独特的,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撇一捺,书写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人。从简洁的题目去会见一个身怀绝技的人,不得不承认。大师的能力过硬。书中的人物在我的脑中被再现,不是画面却看到了人。看完全书真的感觉作者很值得表扬和敬佩。

任天而动,物我两忘,效法自然,在追逐梦境的回味中演绎驭众保身,以忘乎己,忘乎天的抱全守真思想将人生境界推进到眼界今无染,心室安可迷。以期求取心灵的自然,筑固“无一切心”的监修。从而指引悟道者,断除不求贪念之心,化解怨恨之心,了却妒忌之心。无论喜怒哀乐如何打击清澈无碍的自在,用瓢当贝,用手当枕的“无心”,都会演绎八风吹不动的悠然自得。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得到了,不以喜悦陶染内心;失去了,不以忧愁自责思虑。这也应了庄子所说的这句话:“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至人无我,不是抛出我心,而是离形去知,同于大道。这也是养性的根本。《庄子让王》中对行做了精妙的阐述:“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养性,或许有人会说就是断绝欲望,佛祖没有欲望,道家没有欲望,但笔者要说,佛是有欲望的,他的欲望就是拯救众生,以期让人们觉悟人生本身,支配人生转识成智;道家的欲望就是追究生命的恒常,倡导道德修为,解束人生的矛盾,化解忧愁与痛苦。对于欲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摆正他的方向。老子曾说:“少则得,多则惑”。如果,一味陷入过大的欲望追求——金钱、地位、名利、色欲,最终会导致生命的失常,人生知足常乐的界限,而陷入枷锁附身的痛苦与肉体的折磨。被尘世欲望驱使的人,看重的是浮世的利禄;遁隐心尘的人,看重的是心无挂碍——平常心是道。

心遁玄门,遁者为隐,为入,为智。只有隐了,才知道,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义理糅合;只有入进玄妙之门,才知道一切事物永恒不变的自然之理;只有转识成智,才会以量变质不变,来阐述外化内不化的自识本心,达到心无萦陷。我们生活在当代这个浮躁的世界,过多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了人生价值观的颠覆。外来的刺激,邻里之间的相互对比,是我们无法抵御感性的痴迷。只顾眼前,不顾以后;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个人主义的心灵需求,促使人性的肆意恶为。为了自己的名利双收,哪怕是做千古罪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否定六千多年来的文化,倡导“金钱社会”和“方便面时代”。如果,按着这种心态诠释,只能说,是他们离智慧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

念头的纷飞,需要在遁隐中参化境由心造的洞彻明朗,达到“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的无遮无碍。修行到心无挂碍,人在水云间。不管诱惑的感召力如何锤化自己,我们必须守住本心。对镜无心,逢缘不动。放下妄念,去迷转悟。世人谤我,我忍之;世人欺我,我让之;世人笑我,我随之;世人骗我,我笑之。

其实,人生中的许多玄奥并不是让自己活得精彩,而是要用一把钥匙打开封锁已久,落满尘埃的心灵之锁。开启人生大彻大悟中容纳“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的境界,探究生命的曙光,拿自己的宽容与博大胸怀映射别人。在人生既短暂又漫长的风景线上,贯穿投靠淡泊的无线宽度,而挖掘生命的内涵。升华人格的尊严,处世态度中“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朗然大觉。以期达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当枕。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石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生命在自在中解悟到的真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