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自我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自我

时间:2020-01-13 03:10:17

相关推荐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自我

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机缘巧合!

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你肉体出生,一次是你灵魂觉醒。

当你觉醒时,你将不再寻找,而是化被动为主动!

当你觉醒时,你才开始真实的、真正的活过!

关于人的生命结构、自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人活过一辈子,都不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丝毫!

关于生命的话题,首先开始于身心灵的问题 ,谈及到具体的人跟他的人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事实,人活在世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另一方面是理论,有很多伟大学者圣人对于生命,提出过些许的看法和说法,到底能不能成立。每当提到生命的话题,我们自知就如个无知的小孩,唯恐只能窥见生命的一角,只得谨小慎微,斟词酌句,用语不敢太肯定,也不敢太否定。因为每个人都有对生命的体验,每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与关注的。所以,我在这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而是以生命自视的方式,以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或者无数其他生命碰撞的方式,层层探讨,以期待能够更多的打开生命的秘纱,以便能对当下的生命有所启迪。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荣格,他在欧洲给上层社会的人治疗心理疾病,累积了三十几年的经验,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他说很多人到这边来找我,他们都是心理正常,身体健康,但是并不快乐。这句话非常简单扼要,就像我们接触到的很多身体健康,心理正常的人,但是为什么并不快乐呢?

这代表人的快乐,需要身跟心之外的第三个元素,这个元素可以用不同名称称呼他。有些人就说是“灵”。但是“灵”,可以指“灵魂”,好像生命里一种特殊的力量;也可以指精神,我们说精神长存不朽。不管怎样都说明,人的生命没那么简单,追逐快乐是每一个人天生的权利,除了身跟心之外,你就要去思考那第三个元素,了解然后开始进行进一步的修养。

庄子属于道家,庄子有句话: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说我们身体像枯槁的木头一样,它不再长新的枝叶发新的芽了,心像死灰一样不能复燃。有人就会怀疑,说这样的人还活不活了?所以庄子这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精神,他说这个时候人的精神才会呈现。当你把身心那种本能的欲望放空,精神反而出现了。依照这就话,你去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他常常只有身心两种互动,如果这个人没有修炼的话,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注意到后面的精神力量。老庄属于道家,所以老庄还有一句话:精神生于道。

我们再把焦点转向儒家,儒家的《论语》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看过这本书的一部分。孔子看人,把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血气,血气就是我们的身体,身体有本能、冲动、欲望。所以他说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会厉,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老的时候血气衰了,都有问题,那怎么办:不要好色、不要好斗、不要贪得无厌。孔子说到了身,他也说到了心,他说到,只有两句话,但是你会知道,这个心比较麻烦。

第一句话是讲他的学生颜渊,只有颜渊这个学生,他的心可以山月之久不背离仁之道,很长的时间不会背离仁,也就是一种人生的正路,只有颜渊能做到。别的学生有的几天有的几个月,就忘记了应该走在正路上。另一句话是孔子讲自己的,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路上去,到最高境界,到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很实在,你修养不够,从心所欲就可能逾矩。这个心代表人的思考,心有一种力量可以选择,他要怎么去行动。所以孔子讲到血气,讲到心,就是我们说的身跟心。

那么“灵”是什么,我刚刚提到“仁”,你可以说杀身成仁,这个“仁”就很重要了,重要到可以牺牲生命。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能让你选择牺牲生命,为了它,你这一生的目的才能实现。好比人们一辈子努力奋斗,但是这一生总是会结束。结束的时候你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儒家来说就是“仁”,所以就有了后人皆知的“杀身成仁”。

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中国两大学派道家跟儒家,都认为人的生命绝不是只限于身跟心,都会告诉你上面还有一个层次。在西方心理学家来说,他们研究也非常深刻,你要快乐就要把灵的层次搞定。

简单说,假设把身心灵分为三个层次,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身体互相排斥,就是说身体需要什么,有循可见可以量化的一些成就,比如买房子买车子工作赚钱,这很明显大家看得到,这是互相排斥性的:这辆车你买了,我就不能买了;这个位置你坐了,我就不能坐了,所以这个世界上,凡是有形可见可以量化的东西,都互相排斥。那就代表着如果你只在这个层次发展的话,人很辛苦,整天和别人竞争比较,不可能有真的快乐。

而到心的话,有一句话叫做:人的心智可以沟通,比如我们一起来听某一门课,听完课后,大家就可以就其中的概念和思想来讨论;我们一起看一本书,看完书之后,我们对这本书有一定的认识,就会以这个认识为基础进一步去探讨。所以强调心是可以沟通的,两个人可能肤色不一样,生长的地方不一样,南半球北半球不同的国家,但是可以一起念书,可以一起沟通思想、情感、做类似的选择。就像联合国组织,各种组织都有,作为一种慈善组织帮助人类,成员们的身体差别很大,但是心可以沟通甚至可以很融洽。

从这一点来看,身体相互排斥,心是相互沟通,到灵性的时候就打成一片了。打成一片什么意思,心理学最新发展都朝向一个目标,叫做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transperson,每一个人都是一个person,你要把他打通,到了灵的层次上人与人回归到一个生命。所以从身到心到灵不断的提升,最后到大一个很圆满的境界!

所以我们讲到人的生命的结构,绝不能有这种狭隘的看法,身跟心两个,因为身跟心很容易判断,任何人都知道这个人身体健不健康,大概多大年纪,这就是身;你跟一个人聊天之后就知道这个人念过什么书,有什么想法,个人的情感意愿他是如何表达。这样显然还不够,上面还有一个灵的层次,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特别说明,这个“灵”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

说到“灵”的作用的时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四个内容依次加深:

第一,“灵性修养”是个人的身跟心可以整合起来,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具有意义,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有时候常常陷于身心分离、对抗、分裂的情况,你就会觉得很苦,这个其实在西方哲学柏拉图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柏拉图的思想,本来就是指人就是身体跟心智两个分开的,忽然又发现心智里面还要再分,有知、情、意三方面。有时候你明明知道这是好事,但你不愿意做,或做的时候不开心,冲突很明显,我们都知道,如果想得到别人也要的东西,就会出现竞争斗争战争这样的结果,所以就要收敛。要问那怎么做比较好,所以如果你要让自己内在世界整合的话,本身就需要有某种灵性上的修养。我们称作灵修,各个宗教里面提供很多这样的材料和方法,都建议让个人不要有内在的分裂。

第二,“灵修”使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得以化解。所以现代心理学从佛洛依德以后,对于人类最大的建议,就是你要注意到潜意识的问题,否则你内在的很多冲突挣扎永远摆脱不了,有很多结解不开。

而如果这样看的话,要怎么解开这个结呢,很多人都认为小时候某些遭遇就永远没办法客服,是不是呢?当然不是,否则这些心理学派,他们的作用在哪里,但是克服有很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把它提升而化解。因为已经发生的事你有什么办法呢。最多是了解他之后。让它现在的作用不再强烈,让它对你的干扰减少一点,但是这样太消极了。所以与其深入钻研过去发生什么事,不如积极的去面对,所以你要积极一点会怎么样呢?

我们常说:忘记过去看向未来,你如果老为过去所纠缠,怎么可能有什么未来的希望呢?哪一个人没有过去呢,委屈、烦恼、痛苦,是要斤斤计较呢,还是开展自己更好的人生。而更好的人生肯定有一项元素,从灵的层就很容易超越身心方面所出现的各种具体的障碍。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容易。孟子把人的身跟心都用一个词来说,都是“体”,身体的“体”。但是“体”有大和小,大代表重要,小代表次要。他说应该把“心”当做“大体”,把“身”当做“小体”。你说我明明看到一个人,个子那么大,怎么叫小体呢,小代表次要,为什么身体对于我们是次要的呢,这是因为动物也有身体,人的身体跟动物差不了太多,都有本能,冲动,欲望。所以,人作为人,在孟子里面说的是“心”,我们记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代表他也是接上孔子的说法。这些都是因为你有一个灵,才使你的身心不至于内在自相矛盾。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这事我心里很想做,但是我身体不懂。耶稣过世后,对他的思想传播的最重要的一个门徒叫做保罗,保罗就说过一句话:心灵是愿意的,身体是软弱的。比如我们念书的时候,很想念书但眼睛睁不开,我心很好,但身体不能配合。所以如果你有灵的层次的话,相应的配合比较容易。你就很容易从更高的一个点,看到整个生命,产生一种内在的平衡,化解内部的压力,而再向外的话,发出的力量就很大了。

第三,灵修可以将一个人的命运提升转化为使命,化被动为主动。所有的命运,简单来说就是遭遇,譬如,有一个学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成长,上学能遇到哪些老师,遇到什么同学,这都不是你选择的,你被放在这个地方叫做遭遇,这种遭遇都属于命运,是被动的,无奈的,麻木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但是用儒家的说法:要把命运转成使命,那该怎么做呢?依靠灵的力量,你如果不能超越身心的状态,你怎么把你已经碰到的遭遇转化呢?!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人有一句经典的老话:媳妇熬成婆,你如果按照传统的行为科学,一个制约一个反应,婆婆年轻的时候被欺负,到老了的时候,那好了,我现在当婆婆了,我来虐待媳妇,太可怕了。而另外一种现象是比较欣赏的,就是媳妇熬成了婆婆,她知道自己以前受苦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而对媳妇特别好,能有这样的智慧,太难了。这样的人不见得都一定要学过心理学哲学。所以人的生命为什么神秘莫测?你永远不知道一句话说出来之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大。在这里我们就要去思考,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这才是最重要的。遭遇已经发生了,你能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把命运转成使命,就是化被动为主动。从前我被某些命运遭遇所控制,造成我这种性格,这种处事的态度,将来,我要自己选择往哪里走。所以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他知道自己这样一个人修养到了50岁,有能力为周围的人来服务了,所以他努力出来做官,他做官只有一个原则,就是造福百姓。儒家的做官的思想就是造福百姓四个字,绝对没有个人富贵,光宗耀祖,那都是后面的事情。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孔子前后,中间有人嘲笑他如丧家狗他也不在乎,为什么?顺天命。所以别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不可以,为什么还要做呢?天命难违啊。等于我发现了我的天命,这是我的使命。一个人如果会基于使命,他会不计代价,一定要完成,否则这一生白活了。这样一来,把命运转成使命,靠的什么力量,就是灵的力量,如果没有灵修的话,这一切都是幻想而已,因为你始终都会计较得失,计较到生命的最后一年,还能怎样呢?

第四,灵修使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动中,能与所信的神灵进行顺畅的互动与沟通。所有的信仰宗教都有一个特色,隔一段时间都会定期的检讨自己。如果没有这一步,那就不叫信仰了,那是不认真的。真正的信仰一定是让你知道,信仰是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作为人,但是人之外,有别的世界我们不知道,所以在信仰里面,你不能被证明,只能被要求。荣格发现很多人身体健康,心智也正常,但是并不快乐,逼得你不得不去思考,在人的身心之上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层次,那个层次不见得在我们的外面,有可能在我们内在,要通过修炼才能使它开发出来。如果没有这个层次的话,荣格的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只有身心,那你身心都很好,你不快乐,谁能帮你忙。

所以荣格就会说你太少接触真正的自我,这句话等于什么?心理学家不太愿意直接说灵魂,因为很难证明。真正的自我用别的名称来说,等于是灵一样,因为人的自我往往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才展现的。人什么时候发现自我呢?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一样。比如有一个小孩,小时候大人都叫它弟弟,直到有一天,发现隔壁也有一个叫弟弟的,他觉得奇怪,为什么都叫弟弟呢,到后面才会知道跟他不一样,我是有名字的。原来发现自我是从别人对照之后发现的,所以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周围的限制那怎么办呢?你有没有真正的自我呢?所以佛教跟这世上很多伟大的宗教相互呼应,无量的万法就是一个念,就是一个第八识。但我们呢,我跟无量是合一的,那为什么我不易觉察呢?因为每一次考虑为自己做一些事的时候,就等于加层外衣,跟外在的无量,越离越远。有一个比喻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用:每一个人都像一个瓶子里面装的空气,包装不一样,差别很大,但是不要忘记,你把瓶子打破,里面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完全一样。人活在世界上,不就是在自己的瓶子贴上各种标签吗?通过这些标签来凸显自己的价值、地位,而本质上是一样的空气,都属于整个的空气。所以在各个宗教里面都有相似的观念,你把自我屏障给化解掉,就发现原来生命一点也不孤单。我们都知道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自我,但是有了自我也会发现,那个非我无量永远是千万倍超越我的自我。就像你永远只能占有你脚下这一块小小的地方,但是如果放开的话就不一样了。我们在这世上的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借用而已。所以宗教里面谈到修行,如果没有这种对灵的认知,那根本是在浪费时间,一直在身心里面打转。人们到庙里面教堂里面去求什么?求身心欲望的满足、满足再满足。考试考不好,希望再考好一点,做生意不是很顺利,希望再顺利一点,如果这都都可以实现的话,那宗教不是像市场上的工具一样了吗?

所以身心灵的三个层次,用三个词来比对,比较容易分辨:

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他还不够,比如说我非吃饭不可,光吃饭不够啊,对于人当然是不够的,代表这个是必要的。

心智成长是“需要”的,一句话可以表达:活到老学到老,你要做选择的时候,要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知足,这都是需要,永无止境。

灵性修养是“重要”的,重要这个词,最主要是解释意义跟目的。任何人问你人生有什么意义,你就不能讲身心,假如说我身体健康,能好好读书,那是不够的,因为最后你总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常问你活着的时候有什么目的呢?这个目的只有到灵的层次才能够完全说清楚。所以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我们常常记得这些基本的观念,对自己的生命就会有种撑开饱满的感觉。虽然很多地方我们修养还不到位,常常会觉得前面还有更高峰。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不错但是不够。所以我们在修炼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的架构,架构了解之后你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应该下功夫,在下功夫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所以绝对不要认为达到什么目的才能算有成就,不是的,在过程里面,在功夫里面,目的已经在不断的实现了,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别人看你已经走到了,你才觉得还要继续努力。所以人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因为它让你不断的成长,你会觉得这个奋斗表面上看着辛苦,但是当你把这个辛苦,从忍受到接受到享受的时候,一点儿都不辛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