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用半生守护明清徽派古村落

用半生守护明清徽派古村落

时间:2024-01-08 01:10:21

相关推荐

用半生守护明清徽派古村落

吴金生在巡视宝公祠。新华社记者汪海月 摄

新华社合肥7月1日电(记者汪海月 刘方强)不到早上7点,71岁的吴金生如往常一样走出家门,沿着村里的许溪河,来到200多米外的宝公祠。

在这个始建于明朝的老房子里,吴金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细细擦拭祠堂里每一块木头的灰尘,检查这些经年累月的柱子、木雕是否有破损,偶尔歇下来和来往的游客说说这座老宅的历史和故事。

宝公祠只是这位古稀老人二十多年来守护的对象之一。作为安徽省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的前会长,吴金生用半生守护着查济古村里的明清古建筑。

青山绿水间的查济古村落。新华社记者汪海月 摄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的查济村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村内有明清建筑各70余座和140余座,包括桥梁、祠堂、庙宇等,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一睹徽派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游人如织……这样的景象是20多年前的吴金生所不曾想过的。

20世纪90年代,村里的老房子历经百年风雨洗刷,很多已破败不堪,甚至面临坍塌。拆旧建新,成为当时很多古建筑的归宿。

“很多人把古建筑里的木料和木雕拆下来卖给外地人,断垣残壁的老房子被人们当作菜园种菜。”谈及当时情景,吴金生唏嘘不已。

短短几年,村里的数十座祠堂、厅堂都已拆毁,垃圾遍地,桥梁损坏,这个曾经兴盛的古村落就如同这些老房子一样苟延残喘,了无生气。

查济村内的古桥和财神楼。新华社记者汪海月 摄

自小就住在一座百年古宅里的吴金生对于古建筑很有感情,“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拆除了就没有了,再继续下去后代可能连祠堂是什么都没有概念了”。1994年,意识到形势危急的吴金生联合当地十几位退休教师、干部和有识之士自发成立了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

阻止拆迁是第一步。协会成员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劝说,力阻拆迁,并向老百姓宣传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条例。情理结合的沟通让100多座古建筑免于拆除的命运。

阻止了外力破坏后就是挽救古宅因老化产生的坍塌风险。吴金生和成员们自发筹款请瓦工、木工对古祠堂、民居进行修缮保护,挽救了两座濒临倒塌的祠堂。

为了给查济村的古建筑建立一份“档案库”,协会对村里现存古民居登记造册,逐个上门普查、丈量、绘图、制表。

修祠堂、修路、修桥,吴金生等人的举动让查济村人看到了古村的希望。这场古村振兴之举很快成为全村的“大事业”。

宝公祠祠堂内部。新华社记者汪海月 摄

当地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周边林场免费提供木材,几千个村民组成义工,就连小学生们也到河道里清理垃圾,全村合力,一起挽救这个古村落。

但维修古建筑费时费力费钱,资金仍是最大的难题。1998年,在当地政府的建议下,协会决定发展旅游,以旅游业的收入保养古建筑,治理村环境。

这场保护在2001年迎来了肯定和转机。中国古建筑及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来查济考察,为这里的精美古建筑所折服,赞叹道:“查济的石板路遍布大街小巷,整个村子完整保存至今日,全国来说很罕见。”

罗哲文的肯定和建议坚定了吴金生和村里人进一步守护古村落的决心,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成员也不断发展,目前已近60人。

吴金生居住的清朝古民居凤翥堂。新华社记者汪海月 摄

2001年6月,查济村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受到了更好的保护。老房子和原生态的徽州风貌让这个深山中的古村落慢慢为人所知,也吸引了很多画家和学生前来采风写生,感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据查济景区负责人介绍,,查济累计接待游客80万多人次,写生学生占十分之一,实现旅游收入1400余万元。

如今,经过修缮而焕发新机的老房子每天迎来送往一批批游客,而老吴早已功成身退,每日默默打扫祠堂,闲时画些查济的风景画,放在祠堂里,让更多人了解查济的美丽。

“每座老房子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都需要好好传承。”吴金生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