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我是唱作人2》|摒除偏见 让音乐说话

《我是唱作人2》|摒除偏见 让音乐说话

时间:2024-04-24 08:10:44

相关推荐

《我是唱作人2》|摒除偏见 让音乐说话

最近有这么一档综艺,它集齐了渴求获得认可的实力偶像,Keep Real的地下Rapper,仙气飘飘的国风美少年,曾经在livehouse撩妹无数的女王,经历过爆红又逐渐沉寂的民谣歌手,想要打破偏见的网络歌手,崭露头角的新生代,还有黄金年代已逝的摇滚老炮。他们几乎占全了音乐鄙视链的全部环节,人们热衷于看到当这么一群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音乐人凑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尤其是,这位摇滚老炮还曾经语出不善,直接把现在的音乐榜单骂得一文不值。

令我意外的是,当群音乐人们凑到一起的时候,不但没有剑拔弩张,反而显得其乐融融。而撇除多少有点BUG的淘汰制度不提,《唱作人》节目从导演到嘉宾到后期都没有刻意想到用制造“冲突”去夺人眼球,不会恶意消耗流量,认认真真比赛,开开心心吃饭,坦坦荡荡聊天。输了的人会稍微郁闷一下,然后继续准备下一场的新歌。在这种难得平和的综艺氛围内,我收获了每周八首全新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认识了一些此前并没有留意过的音乐人。而最有价值的是,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这个节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理性并且有一定层次的音乐讨论空间,而这也是我在经过了四期的犹豫之后,决定写一写这个节目的原因。

有时候我会思考我们听音乐是为了什么,做音乐科普是为了什么,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样的音乐。在很久之前我们曾经说过,音乐的审美是有高低的,但是音乐带来的愉悦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我们所希望的究竟是通过科普的方式引领大家收获更多音乐上的乐趣还是为了站在鄙视链条更高的位置上。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悖论。我们一方面渴求自己的偏好、热爱获得关注与肯定,同时一方面却又唯恐自己的偏好一旦被大多数人接受了之后,它就失去了原有的小众却“高贵”的光环。我们一方面用“不出圈”揶揄流量们,然后又用“没水平”去嘲笑那些被普罗大众所津津乐道的作品。然而,我认同一些网友的结论,任何非专业领域的审美主体、任何无法用普遍适用的专业审美评价标准作评价的任何人,都无权对于不认同的审美差异进行批判、攻击、定性作品、唱作人,以及持有不同审美的其余个体。马頔淘汰时走心说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独立音乐,音乐远不止你听到的那么多,但音乐总有你热爱的一个方面。而《我是唱作人2》的初衷,正是努力让更多独立音乐人走进大众视野。VIP衍生节目《开饭啦!唱作人2》中,爱奇艺副总裁、节目总制片人车澈提到:每个唱作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很多人喜欢用“自我”去否定别人,节目将不同风格的音乐呈现在同一舞台上,旨在“改变这种偏执,哪怕只有一点点”,从而将音乐真正还于音乐。

我们很难说自己没有任何偏见,同时,所有的人又全都被偏见裹挟着。这是个缺乏耐心同时又热衷于给人掐头去尾打标签的年代,于是想更加深入了解一个行业、一群人就更难了。你是摇滚老炮,流量明星,转基因民谣,嘻哈歌手,有时候这样的标签会让你更快的记住一个人,然而它天生就已经充满了偏见,仿佛决定了他应该是什么样的却不在乎他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当车导说,他尝试将不同类型的音乐和音乐人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交流的时候,我深以为然。比赛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分出胜负,大众评审存在的意义也并不只是为了评审。它让本来冲着听民谣去看节目的民谣爱好者“不得不”听了电子音乐,也让电音爱好者突然觉得,诶古风其实也蛮不错。更让唱作人有勇气直面大众听审和平时接触不到的“跨风格”同行,在专业的称赞与批评之间寻求真正的进步。它打破的不仅仅是我们平时音乐欣赏的壁垒,同时也打破了不同风格、不同年龄圈层的音乐人之间的壁垒。在这种交流中,无论是打榜数据、销售额还是资历加成都统统比不过音乐质量上的一点点精进。而恰恰也就是这个时候,你的实力无所遁形,也决定了你能不能收获到来自同行的Respect。

说到大众评审团,很多网友指出了评审团群体样本太小、专业性不足或者点评不到位的问题,这一环节让整个流畅轻松的节目变得多少有点尴尬了起来。不过也正如我前文所说,大众评审的意义也不并只是为了评审,他们作为一个101人的小型样本,让我们看到的是更多普通人面对着音乐作品时的直观态度,对音乐人们来说,也是来自市场最直观的反馈。部分评论也许有些偏颇,但仍旧是基于“理性讨论”而来的。从某一方面来说,这种点评是给节目之外的大众们引申出的、进行积极讨论的通道。无论是共情能力、专业素养还是嗓音水平,只要着眼于音乐的、是理性的、有理有据的、都应该有表达的渠道,而你同意或者反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理性讨论是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难得见到的,也是这个节目可贵的地方之一。

回归到节目中来,在这篇文章发文之时《我是唱作人2》应该已经播出五期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已经提出过好几个值得深思讨论的话题:音乐作品的好坏应该如何决定;如何平衡市场和专业;音乐应该取悦自己还是取悦他人;对于一个新开辟的市场应当如何引导大众;等等……而对于绝大多数只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消遣的普通人来说,这个平台能够获得更多新的音乐类型,认识更多新的音乐人,看看音乐人们在台下时的真实样子。

偏见和断章取义是永远没办法消灭的。郑钧著名的“吃屎”论调被无数媒体转发拿来攻击现在的年轻音乐人,但他真实想表达的只是对当前流行音乐产业的担忧,出问题的是那些被崇尚的流行风潮,那些引导流行的人。在这种环境下,这样一个尝试打破标签、打破偏见音乐综艺显得难能可贵。我们的讨论话题终于从那些无聊的八卦、陈年烂账回到了更加专业也更加有价值的专业范畴上,让音乐的归于音乐,一切用作品说话。

而热爱音乐、认真努力做音乐的人永远存在,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上贴着什么样的标签,江湖歌手,流量爱豆,网络歌手,卧室音乐家,无论你写的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感悟,关于情爱,关于过去与希望,坚持自我,坚持前行,这些歌有人会喜欢,就一定也会有人不喜欢,但是这都算不上事儿,不是吗。

所有的流言蜚语终究会过去,留下的只有作品和舞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