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这个国家贫富阶层差距极大 却让人相信“有爱就有好的教育”

这个国家贫富阶层差距极大 却让人相信“有爱就有好的教育”

时间:2022-03-11 20:50:26

相关推荐

这个国家贫富阶层差距极大 却让人相信“有爱就有好的教育”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样有着十几亿人口,和中国一样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它又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存在,那么在这个看起来有点混乱且不平等的国家,它的教育又是怎样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让我们看到了印度教育的许多侧面。

// 01 //

印度的Jugaad文化

印度有一个有趣的文化Jugaad,直译过来就是替代方案,可替代的。在印度人看来,Jugaad就是利用现有的东西,或者简陋微薄的资源来创造新的东西,从而解决你遇到的生活中的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市场上的洗衣机卖不出去了,只要把它改成和面机,问题就迎刃而解。

虽然很多年轻的印度人本身并不喜欢Jugaad,但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实行这种转化方案。当正确答案不可行的时候,仍然想要解决问题,就要Jugaad,解决20%也是解决,但有趣的是,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又会产生另外20%的问题。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会觉得印度特别乱,没有办法在这里做生意,更没办法和印度人打交道,但是很多跨国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这或许是因为,Jugaad的另一面也意味着“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如果要说到Jugaad在教育上的体现,那一定是:不接受标准答案,不认可唯一的正确答案。

// 02 //

用哈利波特上课

顾哈老师在印度历史悠久的西孟加拉大学教课,他最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是用哈利波特的故事为案例来教授法律。他的学生都特别熟悉哈利波特这个故事,他们可以很好地了解里面的法律并找到解决方案,所以他们在现实中也会更擅长面对各种情况。变化角度看问题,是这些学生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

在课堂上挑战老师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最常见的事,他们认为在任何的优秀大学里,在课堂上挑战老师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当一个老师被挑战了,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课堂提供了讨论的空间,让学生想的更进一步。老师会和学生互相问一些问题,从而得到一个答案,也就是用苏格拉底法在教学。

其实,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老师从学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反而更多,他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而是为了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有一句谚语说的好,大学的目的就是把马带到水边,并且让他觉得口渴。

// 03 //

贫穷的“云中学校”

卡拉卡提在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这里的穷人比较多,如果一个人生病了,很少能活下来。

苏卡塔教授1990年就在贫困地区安装电脑,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用上互联网,随后就启发了一位作者写了本书,后来改编成电影,很多人一定熟悉,那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刚开始,苏卡塔教授带来的项目经理一看这里贫瘠的情况,就立马否决,认为这里不可能安装电脑搞起互联网。但最终苏卡塔还是在这里装起了电脑,整个房子像一个网吧一样,称之为school in cloud“云中学校”。

在网吧每个电脑之间都会有一个挡板,每个人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干嘛,但是这个云中学校的电脑前都会有好几把椅子,孩子们可以一起用电脑,甚至房子的墙壁都是玻璃,在外面的人也可以看到他们在用电脑做什么。苏卡塔教授认为,我们应该让别人看到我们正在做什么。

在这个村子里,很多人连衣服都穿不起,所以有电脑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孩子们一来到这里就会学习如何操作电脑,如何看自己想看的动画片。大约一年之后,他们就会用电脑搜索问题,但是又不会英语,所以就开始三两个人为一组自学英语。

就像曾经刷屏走红的成都七中的网络直播课,在印度,“云中学校”也拥有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每天下午,这所“云中学校”都会安排一个视频对话,让孩子们跟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志愿者通话。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些孩子会比世界落后多远?

// 04 //

富裕的天堂学校

在果阿海滨的一所条件富裕的学校也采用了同样的互联网教育。

天堂学校创始人希尔帕·梅赫塔是为了自己的女儿而创办的这所学校,因为她发现自己的女儿在传统学校里自信心不断下降,她认为这是过时的教育系统所导致的,这种系统总是要求学生服从,很容易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它是存在等级的,很大地受到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

梅赫塔认为,权利的关系不是自上而下的,而应该是平等的,大家都可以共享一切,所以她创办了这个以自我组织学习方式(SOLE)为核心的学校,天堂学校。

这所学校的上课模式和西孟加拉大学的课堂是很相似的,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言,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当被问到“网上购物和上街购物哪个更好”时,孩子们都可以讲出自己认同方式的优点,“网上购物你可以躺着”“上街购物你可以亲自看到商品”。

// 05 //

台湾男孩在印度

陈子齐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他在台湾读书的时候经常会被同学和老师嘲笑,所以他不敢出门,一直在家,孤独中长大,让他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陈子齐的妈妈说,他在台湾读书特别不开心,由于他稍有些过于爱动,这与台湾老师要求孩子们“必须乖乖的”相悖,所以他不是特别招老师喜欢,甚至曾经有老师建议陈子齐去吃药。转学到了印度后,老师和家长才发现他是一个特别有创意的孩子,印度的老师会给他特别多的鼓励,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有时候,他会跟妈妈说,“妈妈你看,我也可以做的很好,我不是特别差劲的人。”来之前,他跟妈妈总说的却是“我是不是全世界最差的小孩”“我是不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我是不是不配留在这个世界上”。

孩子能快乐地在这里学习生活,是妈妈最希望看到的。

印度人对小孩子的容忍度很高,和芬兰教育类似,他们不会觉得小孩子的吵闹很烦,而是觉得小孩子就是这样啊,吵吵闹闹才是小孩。孩子的老师会对他们说我爱你、你是最棒的,这是很正面的一个鼓励方式。

也许就像陈子齐的妈妈所说的一样,印度的中产阶级是可以让孩子拥有好的教育的,但还是有很多的穷人,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在如此等级制度严苛的国度,依旧是有人为了平等在做些事情,为穷乡僻壤联上互联网,只为了让那里的孩子不落后于这个世界太多。

无论在哪里,有爱就有好的教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