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孩子变得“不合群”?孤僻背后的原因要清楚 父母干预要趁早

孩子变得“不合群”?孤僻背后的原因要清楚 父母干预要趁早

时间:2019-03-17 19:22:05

相关推荐

孩子变得“不合群”?孤僻背后的原因要清楚 父母干预要趁早

琳妹育儿说(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会有那么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让家人忧心忡忡,出去玩总是喜欢独自一人,到了幼儿园也不能融入集体,一个人玩游戏,一个人玩玩具,一个人看书,就是要求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也会摇头拒绝,到了游乐场也完全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平相处。那么,孩子为什么“不合群”,会什么总会“格格不入”,家长又该怎么办才好呢?

这个时候不禁想起一个典型的案例来,“马加爵杀人案”,云南大学的一名学生马加爵杀害室友四人,然后逃逸,最后被捉拿归案,他交代杀人原因,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当时的一些同学对马加爵有以下评价:

平时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就不舒服,安静阴沉,不愿和人交流,也没有人喜欢和他接近。

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他,都会被他骂,一起打球别人没打好,他就会翻脸,时间长了,没人和他一起学习或是运动。

觉得他心理有问题,发生任何事情,都不会反思自己,总是认为是别人的错,是别人故意找麻烦。

他孤僻不合群,似乎他也很享受这样的孤独。大家都躲他远远的,可没想到他会做出如此极端行为。

综合各种新闻报导,对马加爵性格的描述得知,他确实没有和同学相处的能力,周围人都自然而然地和他保持距离,他没有朋友,

不合群的成人,他们或许更专注,智商可能更高,但情商一定是欠缺的,心理容易自我束缚和压抑,不知道何时会突然爆发,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不合群”的孩子或许又有不一样的定义,但若不及时矫正,任由其发展,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一、什么是孩子的“不合群”?

孩子三岁以后,如果长时间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经常独处、以及被其他小朋友排挤或孤立的情况,都可以称为“不合群”。同时,心理学中把“不合群”指是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或是不愿意交际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不合群”的孩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安静沉默、胆小孤僻、畏惧陌生人;还有一种是在人多的环境中,就会表现出爱哭闹、爱捣乱、破坏其他人的活动,继而遭受他人的孤立。

“不合群”并非是“另类”和“病态”,大多数“不合群”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现都是正常的。有些孩子天生不喜欢与人相处,或是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特别是面对陌生环境,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就会选择独处,所以,“不合群”的短暂现象父母应该学会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些孩子,就是喜欢安静的环境,一个人看书或是学习,让他感觉舒适和放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非要去迎合他人。父母应该学会判断和分析,然后再做决定如何干预。

孩子在2-3岁的阶段,是可以一个人玩耍的,不受外界干扰,这个时期也是孩子物权意识初期萌发和发展的时候,为了避免“分享”他们更乐意一个人。

孩子在4-5岁的阶段,发展为合作游戏和协同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是愿意,或是更喜欢和朋友一起玩耍的,如果他们仍然表现出独处和“不合群”,父母就应该“主动”干预,也就是引起重视,给予孩子帮助,尽快脱离“不合群”的状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的“不合群”现象呢?

二、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

家庭环境因素。处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或是长期只有母亲带的孩子,多会有“不合群”的表现。根据调查显示,成长环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辈长期陪同看护的孩子,性格多外向合群,喜欢集体环境,乐意教朋友。而成长环境一直都是妈妈陪伴,或是父亲偶尔参与看护的家庭,孩子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喜欢独处,排斥和害怕接触人群,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严格,大多批评而缺少鼓励教育,习惯打击孩子,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这样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孩子变得自卑,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孩子的情感封闭,也就不喜欢与人相处和交往了。

对孩子的事情喜欢一手包办,过度保护和溺爱孩子,让孩子过度依赖父母,也会养成自私张扬的个性,那么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中,就容易遭受排挤和孤立,也就形成了“不合群”的现象。

长期依赖电子产品。喜欢玩手机看电视,对电子产品依赖着迷,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对周围的事物并不感兴趣也不关心,慢慢形成“独处”姿态,不愿融入环境。

父母给孩子规矩太多。有些孩子在早期表现的是外向性格,说话做事都比较随意,而父母却认为孩子应该早立规矩,孩子做错事情就批评,说错话就大声吼,让孩子丧失表达的欲望和兴趣,慢慢变得羞怯、胆小、内向,也就不愿意交朋友,因为怕做错事情说错话。

综上所述,其实孩子“不合群”的最主要原因都是源于父母,那么父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应该及时主动的干预,帮助孩子走出“孤独”,走出困境,走进集体环境当中去。

三、该怎样干预帮助孩子变得“合群”?

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认为合群是一种本能。心理学家H.A.默里认为合群是一种需要。所以,“合群”至关重要。

家庭环境和教育的改善。一家人应该和睦相处,给孩子营造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不给孩子过多压力和条条框框,不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家庭成员都要承担起陪伴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家里就能习惯集体游戏和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

多制造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想要孩子“合群”就应该让孩子“走出去”,多接触外界环境,多接触人群,和小朋友相处,在玩的过程中解决胆怯与畏惧,让孩子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朋友,从而摆脱“不合群”的状态。

少给孩子看手机、电视。手机和电视等电子产品的沉迷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应该减少,适度地给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让孩子多动脑、多思考、多与人交流,这样才能完善其性格,也就能愿意融入集体。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教会孩子怎样教朋友,怎样和人相处说话,懂礼貌,知分寸,知道规矩和秩序,明白谦让和容忍。这样才能“人见人爱”,小朋友也就更乐意与之游戏,自然也就远离“不合群”。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溺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造成依赖和懒惰,才会逐渐“不合群”。父母平时应该培养孩子自主做事的能力,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入厕,自己刷牙等等,也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孩子要长大,走出家门,进入学校,融入社会,所以,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合群”是必须要具备的,因此,父母应该重视起来,引导孩子走出来,既能独处快乐,又能在集体生活中游刃有余。

也要切记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孩子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强迫他和其他人一起玩,因为越是强迫,孩子就越退缩。掌握方法和尺度,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才能让孩子的成长更健康快乐。

今日话题:你们家的孩子“合群”吗?面对孩子“不合群”的情况,你又是如何做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琳妹育儿致力于婴幼儿护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婴儿早教,孕妈保健等领域,为您提供专业丰富的育儿知识,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都会在这里给您最好的解答,提供专业的意见!

我是琳妹,高级育婴师,专注于解决宝宝成长中的各类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