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佛教:如何放下虚妄假有 证悟自性空 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佛教:如何放下虚妄假有 证悟自性空 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时间:2020-01-01 19:24:21

相关推荐

佛教:如何放下虚妄假有 证悟自性空 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念佛修行的人很多,佛子们用自己心仪的方式修学,得到了自己的见解,悟到了佛法的殊胜。如今,随着般若智慧的提高,懂得了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大自然和一切人事物,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假相,如何才能证悟实相呢?

修了行,一些世俗烦恼习性还是没有改变,只注重外在形式,没有修心践行。心贪理不明,口学心不行,即是假名的修行;理明心则清,口学心行,即是真实的修行。

现在的佛子,大多执著于有相的学说,没有放下虚妄不实的假相。比如,大家看到的文章,都是有相的,虚妄不真实的。既然是虚妄不真实,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喜爱呢?因为,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非实假有,大多的思维在虚妄假有之中,所以,产生了共鸣。

如果,放下虚妄假有照见五蕴皆空,以般若妙义证悟的实相,自性空的见解,他人不会信服,说你离经,是魔见。很多佛子的心是颠倒的,没有去痴破迷,更不会理解自性空那种超然的境界。

佛陀在《金刚经》中多次列举事例证明,有相皆是虚妄不实的假相。“即非--是名”在此经中,是一种常见的说法形式,在此经中出现二十几次。第一句,举出所听闻的、所见到的、所修学的、所想到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概念等;第二句,即非一词对前句所列举的真实性予以否定;第三句,是名一词对第一句所列举的,作出假有的判断,也是对即非否定的否定。

“即非--是名”在经中二十几次的出现,就是证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无的假名,即非实假有。

非实与非虚是对立的,只有将二者统一,既不落有,也不落空,两边皆离形于中道,才可达到对一切现象背后实相的体悟,也就是般若智慧的性空假有。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文字般若解悟,各类微尘在如来佛看来都只不过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聚合,并不是真实确定的实体,所以,不能错误地认为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微尘,其有而非实,存而非真,权且假名为微尘。

观照般若解悟,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不停起灭遮蔽了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住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般若圣智度到彼岸的般若波罗蜜之法,从本体上看,也正如此法所喻示的,只是一堆名言概念,属筏喻之法,是空寂而不真实的。如果,认为有一定的智慧可称,有确定的彼岸可到,那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之法。般若波罗蜜之称,只是为了方便引导佛子,体悟非实假有之真理,才安立此名。”

般若波罗蜜,蕴含的是无相无住,无得无说的特殊之法,经名本身也以法喻角度而立,因此,经名不光是依理而无住无取其名的问题,而且他本身也包含着全经的总体理趣。

佛陀列举般若波罗蜜,说明般若波罗蜜也是空寂而不真实的,何况我们看到的一切万物呢?更是虚妄不真实的。修行也是筏喻之法,就是为了方便体悟非实假有之理,证悟诸法实相,回归自性空的境界。

世间万物皆是虚妄假有,如何证悟真相?放下贪嗔痴,意不颠倒,清净自心。真正悟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下虚妄,当下即空,这时就达到了自性空的境界。空生万物,这里的万物皆是实相,是一种超然的境界。佛说:“心净才有自性的真理,一切呼吸才能与真理相应。”

佛心空万有,菩萨心寂静,清静如虚空,绝虑断纤尘。一心体悟般若实相之理,心不住相,无所执着,视一切为虚妄幻有,心无能所。心净则佛土净,心净才有自性的真理,一切呼吸才能与真理相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