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红楼梦》的悲剧 并不是情感悲剧 而是人性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 并不是情感悲剧 而是人性的悲剧

时间:2018-08-11 13:46:34

相关推荐

《红楼梦》的悲剧 并不是情感悲剧 而是人性的悲剧

秦钟即将在16回死去,秦氏姐弟相继陨落,完成了他们在贾宝玉生命初期由一个孩子成长为少年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使命。性心理的开发,价值观的展现,和人终有一死的宿命,是贾宝玉人生,也是每一个人的成长必须体验和认识的基本程序。

在秦氏姐弟的身上纠缠着太多人的出自本能的欲望,既有他们自己的欲望,更有他们身边的人,由于他们而被唤起的欲望。他们两人作为“情”的化身,缠陷在世俗当中,引起了人性的爆发,也就是欲望的起伏。他们两人虽然消亡,但人性存续,生活依旧,滚滚红尘里的众生以他们为蓝本,在悲欢离合,患得患失里不停挣扎。

这是作者赋予秦氏姐弟的特殊意蕴,后续的众多人物的故事,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本质都不出于此。秦可卿的出身不明,或者可以从哲学的高度理解为,人之所以为人本就具有其难以想象的神秘性;而秦钟,虽然情根深重,却也不过是难脱人间平常的世俗人情,即已生而为人终究以人性为基准,情感的发明也就随大流而已。

秦钟身上的这种随大流,实实在在地反衬出了贾宝玉对世俗的叛逆。在贾宝玉的血液里流淌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激情,因此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在他人看来堪称怪癖,唯有林黛玉理解同情,并引他为知己。正如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都有一个被作者奉为女神的女主引领着男主精神的升华或毁灭,《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贾宝玉就具有相同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出色如薛宝钗始终都不能替代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的位置的原因。秦钟和贾宝玉的最大不同在于:

一,秦钟虽然因为自身性情的关系,显得温柔多情,但他的这份温柔多情却不似贾宝玉的博爱和同情,更多了一份出自动物性的冲动和淫色。人的情感在秦钟身上,并没有像在贾宝玉身上一样得到了升华,有了宗教的神圣。

在秦钟出场的几章当中,但凡他与人交往,作者都有意地设置了性暗示。特别是秦钟和智能儿的一段情缘,作者明写了他们的两性关系。所以这一回下半章的回目乃是“秦鲸卿得趣馒头庵”,涉笔秦钟时,极力表现了他浪荡子的一面:

谁想秦钟趁黑无人,来寻智能。刚至后面房中,只见智能独在房中洗茶碗,秦钟跑来便搂着亲嘴。智能急得跺脚说:“这算什么!再这么我就叫唤。”秦钟求道:“好人,我已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就死在这里。”……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

他与贾宝玉的关系除了明面上的姻亲,事实上的意气相投,而更多的却是相互的爱慕。在这一回中,他与智能儿偷情被宝玉抓住:

秦钟连忙起来,抱怨道:“这算什么?”宝玉笑道:“你倒不依,咱们就叫喊起来。”羞得智能趁黑跑了。……秦钟笑道:“好人,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账。”

过后作者还特意添了大有“此地无银”的一笔:

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账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

在“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这一回里,秦钟与香怜闹出了绯闻,虽然可以说是金荣有心捕风捉影,但联想到学堂的风气,宝玉和秦钟的暧昧关系,以及香怜和玉爱的过往情史,也的确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关于贾宝玉,他当然也有与秦钟相似的一面,他对秦可卿产生的性幻想;与袭人的“初试云雨”;与碧痕、麝月等的影影绰绰;与秦钟、蒋玉菡的暧昧;与金钏的调情,都是相同的少年青春期的性萌发。唯其不同的是他们两个人的态度,在贾宝玉身上并没有秦钟的那种不节制,和对他人的不尊重。尤其是在贾宝玉的心中有一块不可亵渎的神圣之地,那是独留给林黛玉的。

二,秦钟立身处世的价值观,不同于贾宝玉的自始至终都离经叛道,鄙视主流价值观对人性的桎梏。在秦钟的成长过程中渐趋追随荣耀显达,立身扬名的主流价值观,以至于他在临死前对贾宝玉有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劝诫。

在贾宝玉和秦钟的初次见面时,他们两人的心理活动就已经显现不同的价值取向:

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

贾宝玉是自惭形秽,自以为荼毒了“富贵”二字;秦钟则羡慕“金冠绣服,娇婢侈童”,自怨“贫窭”二字限人。

秦钟心中亦自思道:“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在秦钟临死之际,他心中所想也可见证他的心性:

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又记挂着父亲还留有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记挂着智能尚无下落。

并且,他对自己生前的观念和行为作出了颠覆性的反省。事实上这些想法才是他真正的追求,只不过被他年少贪玩的心一直搁置而已:

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当生命即将终结,人生的空虚使他对自己过去浪费光阴的行为感到愧悔。但无论是此前的种种,还是死前的反省,他十几岁的人生始终缺乏实践考验,和深刻认知,因此对贾宝玉来说也是缺乏说服力的。贾宝玉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所以最终毅然出家。

另外,不同于秦钟,对贾宝玉来说林黛玉的存在,才是他价值观的最终实现。这就是为什么作者把林黛玉描绘得如此不同俗流,出尘无染,她是贾宝玉对自我的终极期许,是人性中最纯粹,最诗性部分的体现。林黛玉的情,是不近人情,即不为世情所同化,也不能被世情所接纳,然而出自一心,情感丰沛。贾宝玉作为一个深陷世俗之中,却眼望星空的人,他欣赏林黛玉的可贵之处,以此林黛玉成了他人生的终极向往,是他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体现。

最终,黛挂林中,死而不知所踪;钗埋雪里,人生的孤独被红尘掩埋;贾宝玉逃离人间,借佛避世,人生唯余茫茫。这是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答案却是根本没有答案,所以从一开始就以“大荒山无稽崖”为贾宝玉的出身之地。《红楼梦》的悲剧,并不是情感悲剧,而是人性悲剧,是人的悲剧。

总而言之,贾宝玉虽身在世俗之中,但他却拥有着崇高的情怀;秦钟虽然情重,却终究是人的性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世俗之人。这是作者对人性的深澈剖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