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如何成为人际高手:《职场关系中的边界:知深浅 懂进退》

如何成为人际高手:《职场关系中的边界:知深浅 懂进退》

时间:2018-09-16 18:44:35

相关推荐

如何成为人际高手:《职场关系中的边界:知深浅 懂进退》

如果你感觉某事物很讨厌,那么无论别人认为它有多好,你都会觉得很讨厌。除非你的感受发生了改变,没有人能让你产生另一种的感受。同样地,如果某事物在你看来很不错,无论我怎么说那件事很讨厌,在你看来,那就是不错的。

如果你认为事情是难以解决的,是不幸的、不愉快的,或者是愉快的,所有的感受都是你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一简单的事实,它就会改变你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及引起事件发生的人的看法。问题是接受事件原本的样子——事情原本是中性的,不过你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这种意义的本性是由个人决定的,而且每个人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本篇的主题就是,探索以上理念的含义,并介绍一下“边界焦点”如何帮助我们摆脱情绪反应的控制。

正常的反应

你应该认为,如果有什么糟糕的事情发生,感觉到难过、生气、震惊是很自然的吧?我不怀疑,某些特定的反应是正常的,大部分人都是那样反应的。我的观点是,我们没必要按大家惯常的反应做出反应。

我们所称的正常反应,是在婴幼儿时期被设定在我们的操作系统中的。但是,作为成人,我们能够为身边的事和我们的反应画一个“边界”,而不是毫无疑虑地接受某种特定的反应。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我可以学会接受事件本身,而不产生消极的想法、感受和反应吗?

在事件和你的反应之间画一条“边界”,是一种很有益的行为。

它能够让你自由做决定,该如何处理事件,而不必遵循某种陈旧的观念。当你停下来仔细思考,这些想法可能并不是你真正赞同的。

让我举一个恼人的例子:你发现你的配偶对你不忠,正常的反应是愤慨、失望,以及种种类似的情绪,总之,离婚就会被提上日程。通奸是离婚的缘由,难道不是吗?

我不会向你提任何建议,而只会说,你的决定是你选择的。

我可以说,我已经没有好说的了,你必须遵循一个特定的行为过程——按法律行事,因为这是正常的、唯一可行的选择。遇到这种事,离开可能是你的第一反应,事情发生后,你避开这个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你可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论。你得到了结论之后,还是决定不能与不忠的伴侣一起生活,那么这个结论就不是突然而起的念头,也不是因为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而是一个理智的决定。

你的决定是合理的,因为你是现实主义者,并且也明白自己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

如果无法与不忠于你的伴侣一起生活,那就选择分手吧。

放弃冲动性反应的好处就是,你能够控制自己的反应。

虽然这并不总是带给你好心情,但总比你做出情绪化的决定要好。

在情绪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比如说亲人去世了,这种悲痛令人无法忍受,人们只能选择自我排解来缓解悲伤。

类似这样的状况可能让人很沮丧,也可以让人重新鼓起勇气和力量。

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从目前的状况中创造一种积极的事物,例如捐献死者的身体器官,给予别人生存的机会。

如果我们自己决定怎样去做出反应,那我们就能够把握局势,而不是被状况所累。

“应该”的压力

有一个朋友,他为了自己的发展,放弃了一个曾经给予了他很大帮助的工作(当然为了放弃工作,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他告诉我,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应该”。这让我很恼火,因为当时我认为我应该减肥,应该赚更多的钱,而且应该表现得更谦逊(我承认我仍然在试图减肥)。

现在我变得更加谦逊了,我承认,他是对的。起码,“应该”这种想法对我们没有益处。如果真的有什么“应该”,那这个“应该”就不应该出现。

我们说应该的时候,真正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我们理想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见到的真实世界。我们的理想停留在较高的地方,我们并不能真正抵达那里,但却总认为我们应该抵达那里。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不快或压力。

这是对我们的一种可能无法达到,或感觉自己无法达到的要求。

“边界”有什么用处?

当你认为“我应该”的时候,接着问一句,“谁说的呢?”是别人说的,还是你自己说的?如果是别人说的,

那你接受他们的意见吗?显然不会,不然你就会按你应该做的去做了。(注意,如果你是在与人争论规则或者道德观念,那就不是这样,你最好应该按规则和观念去做。不要因“应该”让你忘却了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边界”会让我们将“应该”当成我们理想世界的样子,而不是现实世界的样子,认识不到这一点,你的生活就会变得糟糕,你会觉得你做错了。

如果是你自己认为你应该怎样,其实际含义并非你应该怎样,而是你希望怎样。你还能说“我希望”或“这样不好吗”,但就是不要说让人不得安宁的“我应该”。如果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如果不想,就不用管了。

体会一下,自己告诉自己“我希望”和“我应该”时,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独特、更加直接地反映你的心理活动。

我们在“应该”和“希望”两种状况下的感觉差异决定了我们的满意程度。

以试图戒烟为例。你是真的想要戒烟,还是认为你应该戒烟?

是因为你不吸烟才会更健康,你身边的人和医生都这样建议你吗?还是你真的想要戒烟?

当你说“我应该”的时候,你就是在找借口,而说“我想要”的时候,你才会自己想方设法去达成。

为什么这一点点用语上的差异如此重要呢?

噢,不!我是在自言自语!当你开始自言自语的时候,这真的意味着你不正常吗?

想一想你自己对某事物形成观点的过程:你和自己说话,和自己争论,自己做选择,自己先提出争论的正方观点,然后再提出反方观点,最后否决了这两项,又另选一项吗?

你偶尔做某些决定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心理斗争很厉害呢?

大部分人可能会在承认之前犹豫一下,因为这样做看上去不正常。

事实上,如果你自己不做任何考量,那你才有点不正常呢。

自己和自己交流,是一种沉默的内心交流。

和自己交流是正常的反应,也是你最终选择的结论或观点的基础。当然,这个观点的质量取决于你和自己交流的质量。

掌控你接收的信息、你的观点和你与自己交流的方式,这是必需的,因为这决定了你的行为和言语,并最终决定了你的感受。

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路,这样你就能确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你才不会觉得难过或讨厌。

说话之前要思考,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说话之前要先弄明白自己的想法。

我们经常说的弗洛伊德式失言,通常被解释为下意识的行为,让你展现出正常情况下你不愿展露出来的一面。

这样的理论似乎很难反驳,不过对我而言,这种行为也代表着你的思想,这不是下意识的行为,而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你可能并不想在公众场合显示出来,但是你有这种想法,未经思考就表达出来了,这就是弗洛伊德式失言。

与自己认真交流的另一作用可能是,认真地进行自我交流,能决定你的观点的质量。你认真交流所得的观点,将通过你对某人或某物的想法表达出来,这自然会影响到你与别人表达和交流观点的方式。

也就是说,你认真地与自己交流得出来的观点,别人也就容易接受。

这种交流的质量不仅反映了你与自己交流的质量,也反映了与你交谈的人与自己交流的质量。

我们的自我交流质量越高,我们的观点的质量也就越高,因此,我们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效率才会更高。

当别人说出了考虑不周的想法,而你难以接受时,也这样处理吧。不要因别人的忽略而恼恨,而是给予对方应得的尊重,他不是考虑不周,而是消息不灵通、不了解状况。我自己做到了“和自己交流”,然后顺其自然地与别人交流,这才是最重要的。

与别人交流造成的不愉快,不值得让所有人知道。

如果你不想让不愉快的经历弄得人尽皆知,那就要记得我的建议:想一想,你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诚实地面对一切

我们和自己的交流,也和我们的幼年经历有关。童年时期,我们都有过不高兴的经历——这还得怪我们可怜的母亲!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母亲不让我们做想做的事,或者逼迫我们做不愿做的事。无论是哪种情况,一旦发生了,我们对妈妈说的,不再是“我爱你,妈妈”,而是“妈妈,我讨厌你”。但是,如果孩子表达了这种真实感受,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

母亲可能会说:“孩子,你这样说我很难过。”也可能会说:“既然这样,那我走了,你自己玩吧。”用一种“这里有座桥,你自己过来吧”的态度表达。如果母亲按以上的方式去表达,孩子会认为,向妈妈表达真实的感受并不好,因为他们不想让妈妈难过,但自己又不能照顾自己。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孩子就要学着表达内心的感受,他就会知道,表达真实的感受,与别人所接受的感受是有差别的。孩子的感受,却不能够如实表达出来,或者会被鼓励去表达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并非自愿表达出的一种情绪。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别影响到了我们以后的生活,而且直到进入成年期,这种差别对我们的影响仍然还在。

小时候是否能够表达真实感受,决定了我们在成人期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为了将内心的矛盾减到最少,最重要的就是在任何方面都要对自己诚实,包括自我交谈的时候。

例如,如果你认为自己擅长某项特定的工作,就要告诉自己,放手去做,不要退缩,畏首畏尾。如果某项工作你还不够熟练,也不要自欺欺人。当你受到批评时,你说的话和你对他人的反应,都能体现出来。

如果你想的和说的不一样,那你一定会陷入困境的。如果你外在没有体现出来,那你的内心一定是不安宁的。

你会有一种被别人忽视的痛苦,为自己本应该说的话、做的事没有做到而责备自己——以及任何让我们感到遗憾的行为——都是对自我不诚实的后果。

还是对自己诚实吧,减少不切实际的期待,这样就不会因期待未成真而失望,如果没有完成一些无意义的事,你也不会太难过。

内疚和遗憾

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内疚。我现在先把后悔这种感受放在一边,虽然它和内疚有那么一点相似,不过我自认为后悔包括了一种人类行为。

遗憾和内疚和人与外界的需求有关,而后悔则仅仅是因为我没有完成自己的期待和梦想。当然,你可以对这一观点持不同态度。

然而,遗憾、内疚、后悔这些感受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关系如下:它们通常都是事后才产生的,而且常常是因为事情出现了不好的结果才产生,也是因为内心受到了折磨才产生的。

当我们为某种行为感到遗憾时,我们就把现在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运用到原来的事情中去。

实际上将过去的行为在脑海之中重现。

那我们的内疚和遗憾没有意义吗?

这要看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内疚感。内疚感意味着我们做错了事。然而,回顾过去,你难道不是根据已获知的信息做出了想做的事吗?只不过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发生了,而且你也都经历了,你才会回想起来,感到内疚。

内疚让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呀!

如果你能向我证实产生内疚感能够改变什么,那就随时给我打电话说说吧,这样我们就能够一起感受这种内疚。

如果内疚能够让你改善自己以后的行为,那么内疚感就是有益的,不然你就要大量耗费自己的能量,将过去的事件和现在的事件区分开来,因为现在的事件才是你能够采取措施做出改变的。

如果你愿意,那就为过去的事情而内疚吧,不过即便是内疚,你也无法改变过去发生的一切。

对过去的任何感觉都是属于自己的。

你感受到的窘迫感都存在于你自己的头脑之中,除非你自己提起,没有人会记得你的感受。

如果他们要提醒你过去所犯的过错,那就请为他们感到遗憾,并善待他们。如果他们要回顾过去,并记住那些可能让你感到窘迫的事情,或者很久之前你曾犯过的错误,那么,他们就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了。

当然,这也同样适用于你。你和你身边的人都应选择原谅过去,并遗忘。如果你认为很难原谅自己或他人,那就试着对自己说,每个人总是会竭尽所能地做到最好,每个字都要重读出声。

除非你认为有人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不然就没什么别的重要内容可说了。

虽然我们并不总是做出被普遍认为“最好”的选择,但我们仍然能够在事发时做最好的选择。

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总是要容忍你做的行为。当然,人们总会保护自己,免遭让他人伤害的侵袭。

社会可以关押人们,将他们锁起来,但这与恼怒、报复或内疚感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了保护他人,而不是惩罚他们。保护他人看起来很理智,然而惩罚他们却满足了我们的报复心理。

只要看一看极端恶劣的刑事案件审完之后所发生的情况就知道了。由于自身力量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根据法律法规加重惩罚。

以前被认为足够的东西现在不存在了,因为我们对事情的感受改变了。

犯错和误会

内疚感和遗憾通常是因为犯错而引起的。犯错是什么意思?

我本来想做这件事,但最后却做了另一件,这是犯错吗?

换言之,我做了本不想做的事,是犯错吗?

在以上引起内疚感和遗憾的事件中,我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情,事情的真相出来后,事后的认知告诉我们,我们的做法是不对的,这就称为错误的。

如果我们能更诚实一点就好了!按照事发时已经掌握的信息,做出了事发时最好的选择,就好了。

如果最终事情的结果不如人意,那也是因为发生了我们当时没有察觉到或无法察觉到的状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犯错的行为呢?

在很多情况下,这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于,我们当时并没有用上已知的信息,我们对事情的发展也没有掌控权。我们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边界”,所以,达成的结果与愿望相违背,这不是错误——这是生活。

我们计划去做的事,也会出现愿望与结果相违背的状况。

你也可以用大脑的运作——创造可预测性的事物来解释它。

如果我将不愉快的事归咎于之前我犯的错误,我就为意料之外的结果做出了解释。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不可预测的,而这种不可预测性就意味着危险。

如果你做了轻率的决定,而之前你自己并不清楚,或做决定之前并没有考虑决定是否有不周之处,那发现之后,就要吸取教训了。你认为你犯了错,并严厉惩罚自己,这无法挽回你已经做过的事。如果说这真的有什么用,那就是让情况变得更糟。正如我之前解释的那样,你和自己交流的质量,决定了你对自己的感受和新情况的反应质量。

如果你总是责备自己,下一次再出现这样的事,你就会只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重视该怎样改进决定。那么,现在就接受这样的观点,从现在开始,没有错误,只有学习的机会怎么样?试试看吧,我认为你一定会明白,这样做很有用。

情绪“边界”——情绪不能“剪贴”的本质

情绪“边界”告诉你,情感有时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类体验,有时令人费解,错综复杂,让人难以理清。

有意义的情感能够让人成长成熟,而无意义的情绪情感则是阻碍人成长成熟的因素。

情绪不是我们的敌人,它们是由我们发出的,我们既是发出者,也是接收者,因此我们才可能受到其威胁。作为接收者,我们只能够对我们所察觉到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对我们的刺激做出反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能够知道他人的感受,明白他们做出言行的理由,我们就不会产生误解。只要我决定给予,那他们就能够得到所要求的一切。

因为我们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来理解我们所听到的内容的,所以我们的情绪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反应方式。

如果我们感觉受到了威胁,我们就会根据我们大脑的“兴奋”程度做出反应。

作为发出者,我们总是有一种默认的期待,即我们的情绪会得到他人的正确理解。

这样其实是在做赔本的买卖,你总认为你是一本已经打开的书,很容易读,很容易理解,其实不是这样的。

这意味着你不把自己当人看,而是一张透明的人物剪贴画。

让我提醒你:你并不是人物剪贴画!

你的感觉和你表达感觉的方式都是很独特的。如果你能在不被严重误解和冒犯的情况下,让他人了解你的一部分感受,那你就做得很不错了。

提到感受,它很容易被误解。事实上,如果有人说“我明白你的感受”,你可以诚实地回复说“不,你不明白”。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他人的确切感受,因为每个人对情绪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表达情绪的时候,如果想要被误解,那就不要表现出惊讶和遗憾。认识并尊重你和其他人的“边界”,接受他们和你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个事实,你的情绪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只能够发现,别人的情绪对你也是如此。

本篇完!请期待下篇:如何成为人际高手之《家庭关系中的边界:不要让爱变成伤害》

觉得文章不错的话收藏加关注呀!太难了,作者不想努力了,有富婆要暖床的吗,富姐也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