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他走后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只余3位

他走后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只余3位

时间:2021-06-16 11:37:48

相关推荐

他走后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只余3位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伴随着一声轰鸣巨响,一朵巨大的紫色蘑菇状烟云团在沙漠腹地上空炸开,由它所产生的强烈冲击波卷集着漫天黄沙在戈壁深处肆意冲撞,久久不停。

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得知这一消息的他,拿着电话的手微微颤抖——终于,由他参与研究、设计的国内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且连爆炸威力都和他之前估算得一模一样。

他就是有着“中国氢弹之父”之称的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于敏。1999年,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他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1999年参加科技专家大会发言

隐姓埋名的生命转弯

1961年,于敏受钱三强之邀,放弃了当时已经颇有成果的基础研究,加入了氢弹研究的秘密小组,开启了他近30年奔波于青藏高原和西部戈壁、隐姓埋名的科研生涯。

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氢弹原理时

然而氢弹研究的难度远比于敏想象得要高。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高原反应和西部戈壁的恶劣环境。初到高原的时候,于敏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高原反应,从宿舍到办公室短短几百米的路程,他要歇好几次,甚至还会吐上几次。在西部戈壁的经历则更加凶险,有的时候为了拿到试验结果,他们要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半夜爬上100多米高的铁塔,去检查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稍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

扛过了环境所带来的不适,氢弹项目本身所带来的挑战接踵而至。为了突破氢弹爆炸原理,于敏和同事们轮班,几乎24小时全守在计算机房。有的负责监督程序运行,有的负责解决问题,于敏常常就直接趴在地上,对着纸带卷上的数据分析计算结果。

终于,于敏没有让大家失望,在高强度的工作安排下,他和小组成员只用了短短四年,就拿出了69份研究报告,不但解决了氢弹原理的重要课题,还解决了核热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与死神的三次擦肩

就在氢弹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于敏的身体却有些撑不住了。

1969年年初,于敏和同事们正准备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刚刚登上观察试验的小山岗,于敏突然满头冒汗,脸色苍白,几乎休克。同事们赶忙扶他就地躺下,缓了很久,于敏才慢慢醒过来。事实上,试验前于敏的胃病就已经很严重了,连日的劳累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甚至连上台阶都需要用手帮着抬腿。

1971年,考虑到于敏的身体情况,妻子孙玉芹被特许到他身边照顾。一天深夜,于敏喊醒了妻子,当时他已经气喘吁吁,脸色惨白。孙玉芹被他吓坏了,正准备扶他起来去医院,于敏就突然陷入了休克。幸好抢救及时,于敏才得以转危为安。

出院后的于敏,顾不上等身体完全康复,又奔赴科研前线。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京后被立刻送进医院检查。然而就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陷入休克。

连年的超负荷运转和极度疲劳,于敏的身体已经不能继续“折腾”了。于敏也只好慢慢退出研究一线,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我国核物理领域研究提供咨询和建议。

20世纪90年代于敏在办公室

左手物理右手诗书

“退居二线”后的于敏,在养身体的同时,也终于有时间拾起他多年的爱好——中国古典文学。

于敏自小就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单是一本《三国演义》,他就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里面的诸葛亮,是他最喜欢的人物。他不但把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作人生格言悬挂在客厅,还趁着到成都出差的机会,专程跑到武侯祠转了一圈。

或许是为了弥补年轻时投身科研,对子女疏于照顾的遗憾,除了读书之外,于敏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自己的小孙子身上。陪他玩儿、给他讲故事,于敏对自己的小孙子可谓“有求必应”,有的时候连于敏的妻子都有些看不下去:他太宠孩子了。

1999年于敏陪小孙子下棋

于敏也教小孙子念诗词,念的第一首,就是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总能让于敏回想起当年在戈壁滩、在青藏高原为了试验方案和实验数据彻夜不眠的日子。“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词,大抵就是于敏在为“两弹一星”事业卓绝奋斗的过程中,最深的慰藉与鼓励。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功勋卓越的老院士,于1月16日,溘然长逝,享年93岁。

至此,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在世。

传承科学精神,汲取榜样力量。

由华人运通首席冠名、长安信托特约赞助的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我是科学人》全网上线,欢迎观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