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那些年 我们正年轻》 寻找青春的价值和共鸣

《那些年 我们正年轻》 寻找青春的价值和共鸣

时间:2020-09-26 05:18:25

相关推荐

《那些年 我们正年轻》  寻找青春的价值和共鸣

文 │刘肉英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收官,属于老一辈航天人的回忆却从没有落幕。

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的研发事业,从建设初期一直讲述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堪称一部航天事业发展变革的“编年史”。然而在这样的内容中,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青春气息也感动了现在的年轻人。

慈文传媒董事长、总裁马中骏在《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专家研讨会上也在感叹这部剧的不易,“这个项目历时7年,感谢所有的主创一直坚持和我们在一起,用努力、认真的态度对我们上一辈的‘年轻人’致敬。”

慈文传媒董事长、总裁马中骏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剧本原名《大三线》,而“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在当时那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大部分有能力的有志青年放弃城市的生活,带着无尽的憧憬和希望投身于国防建设中,这样的精神,值得让现在的年轻人去敬佩和学习。

那些年的坚持

编剧王之理曾经当过导弹兵,看到《大三线》的剧本时想着“碰对了”,和总制片人铁佛就剧本的内容聊了很久,很快就做好了剧本修改稿,“碰对了人”是铁佛和王之理之间的默契,随后铁佛又找到了合作过多年的马中骏来一起操盘。

“这是一个在商业上没把握的一部作品。”铁佛直言,确实,相比如今类型颇为多元化的网剧,这样一部和现在的年轻观众有些距离的戏,很难保证它的受众如何,毕竟在前几年的影视行业中,浮躁成风,只想着赚钱的大有人在,这样一部需要沉淀下来去认真创作和筹备的剧,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但就是这“不合时宜”的坚持,才有了现在观众认可的效果。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总制片人 铁佛

导演韩晓军对这部剧也是一见如故,“我也就和马总聊了5分钟,一拍即合,现在回过头再看,当初对于这部剧的设想,如今已经目的全部达到了。”这是一部爷爷奶奶辈可以去给自己的孙子讲述的剧集,是有信仰和传承的,“我们在半封闭的状态下集中拍摄,让所有主创人员全身心投入,去相信,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最终感染观众。”

在此前,韩晓军导演接受骨朵的专访时也曾表达过对于这部剧的深爱,“我对这部戏真的有感情,我们是希望(观众看完)能留下点儿东西。”在四川绵阳拍摄了小半年的韩晓军也曾各处走访,遇到了当年来到三线工作后一直生活至今的老人,“他们当时那种荣誉感、信念感是现在社会中人们缺失的。”

演员杨烁的父亲是一位老警察,在进组之前,也曾经和自己的父亲请教过当年自己爷爷奶奶经历过的事情,这些故事也让他感受颇深,任程伟的父亲也是一位老厂长,他也曾在微博上写下自己对于这部剧的期许和情感。“《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大三线》)是我向我的父辈,尤其是向我的父亲致敬的一个戏。”致敬两个字写出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并不简单。

导演 韩晓军

情怀是编剧王之理的创作重点之一,当年的大学生,抛弃社会地位、抛弃当年的一线城市户口,去到三线打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另一点,就是把他们那种爱国情怀扎实的表现出来,“本以为这部剧只有45岁以上的观众才会喜欢看,没想到很多年轻人也在追剧,这也就证明,年轻人爱自己的祖国,也爱辉煌的前程,这部戏也说明,正能量的题材仍然有很广阔的市场。”

何为有感染力的青春?

青春题材的内容在网剧和电视剧市场中都在不断发酵,但大部分的青春题材剧都围绕着高中、大学生活展开,《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作品也同样是很优秀的青春题材内容,但剧情较为轻松幽默,相比之下,《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这样的“另类青春作品”则更具有内容“厚度”。

在研讨会当天,饰演向晴的演员练练也到场,和领导、专家们分享了自己拍摄时的心情,“我真的被向晴身上先大家后小家的情怀,他们无私的奉献所感动。”反观当下,我们是不是现在可以为了爱的人倾其所有?可不可以为了一个信仰而活?所有人都吝惜自己的力量,不去付出,就没有了国家的保护屏障。

向晴是留苏归来的女工程师,她总是大大咧咧、又蹦又跳,把所有事情统统都写在脸上;不仅性格火辣、勇往直前,热烈而真挚且敢爱敢恨,对心上人更是穷追猛打。但是在别人胡说八道的时候,唯独向晴,在关键时刻,一定是什么都不会说的。

拍摄向晴牺牲的那场戏时,也是导演觉得印象最深的内容之一,当时可供拍摄的地方特别小,开机之前全体工作人员静默5分钟,去营造那种悲痛的情绪,“这场戏和之前向晴写遗书做好牺牲准备的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之前是所有人都准备好的虚惊一场,这次是出乎意料的惊吓。”从拍摄到播出,这期间剧组的工作人员已经又开始投身于新的影视剧中,但对于《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的创作过程,是所有工作人员心中不灭的记忆。

将老一辈的青春时期与现实主义的议题相结合,这样就扩大了内容的影响力。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出路和困境其实不用有太大的忧虑和焦灼,只要有做这部剧的勇气、情怀、能力和水平,中国电视剧创作主流、主导永远是现实题材,中国电视剧将来留下的经典作品,既轰动于当时,又流传于久远的一定是现实题材作品。”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青春题材的内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中那些年的青春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动,让今天的老年人能够引起对过往岁月的缅怀、崇敬、感叹和欣慰,这其实就是“青春”的力量,青春的主题也不仅仅是和青春偶像相结合,与经典现实主义题材结合也同样会有动人的内容。

主流价值观的艺术表达

创新没有任何错误,但对于经典和传统的坚持也是需要的,“推陈出新”的“陈”其实指的就是那些过时的糟粕,而并非真正的经典内容,“永恒的价值是要影响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李京盛说,“我看了这个剧以后,我觉得经典和传统与我们流行和时尚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的价值。”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许《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中,在大三线为国出力的曾经离现在的观众颇为遥远,但能勾起观众的“向往”之情,也是这部剧的成功之处。

“我们一直讲我们的作品要有主流价值,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主流价值要有艺术化的表达。没有艺术化的表达确实对现实题材也会陷入困境。”在李京盛看来,《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就是一次这不错的结合,“它是艺术化的、不枯燥的。”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认为,《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一部理想主义的作品,是一部信仰主义的作品,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怀旧情感的作品,是一部有现代质量的作品,又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从题材上来讲,老兵的内容大家都非常熟悉,但这部剧却打破了以往的创作套路。”

现在的生活是带有“泡沫”的,年轻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他们会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氛围,“就像回到那个年代一样”,于是年轻的观众看到了宝贵的、值得珍惜的、而且是现在这个市场中不具备的情感,“我觉得《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心灵上给他们震撼,引起他们的共鸣。”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非常真实、生动、准确地揭示了那一代人的精神特质。“这部戏不简单的是,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时代的精神、军民的气概、民族的情怀。”向晴的牺牲实际上它代表的是一批军队和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这一代人他们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这样的情感投射,是其他作品不具备的能力。

剧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受人喜爱的人物形象,可爱又可信,军人后代张利军、“资本家千金”陆若文、留苏归来的向晴和农民的儿子马朝阳等这些充满斗志和激情的年轻人都是当时的典型人物,既经典,又平凡,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塑造其实也能体现其艺术性的创作功力。

伟大的时刻下,是万千个平凡的积累。《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一次用心的尝试,避开了“高开低走”的命运,该剧的网络播放流量持续走高,有驾驭题材的能力,同样也能准确的掌握尺度,也许《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对于观众来说还有一些不足和缺憾,但这部剧的创作和尝试一定能为后续的作品留下宝贵的经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