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那些《八佰》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才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

那些《八佰》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才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

时间:2018-09-16 22:36:11

相关推荐

那些《八佰》没有告诉你的事……这才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

时隔九年,《八佰》终于和影迷见面了。

导演管虎在8月14日晚的线上首映礼中,激动到声音颤抖: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上荣光。”

从剧本初稿到今天上映,这部华语战争大片整整酝酿了9年——

豆瓣开分8.3,点映票房1400万。

近年来,国内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多如牛毛,大场面的审美疲惫似乎让观众已经无法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怖。

这次,管虎又会带来怎样的电影语言?

一切,都要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说起。

中国军队伤亡30多万,而日军仅仅伤亡6万。

何为《八佰》?

所谓“八佰壮士”,指的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的400余名官兵。

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车队,400多名士兵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击退敌人十余次进攻。

事后,谢晋元在接受采访时,为了震慑敌军,谎称有800士兵殊死抵抗。

这才有了电影《八佰》。

电影镜头下的沿河两岸——

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十里洋场;

另一边却是血肉模糊、刀光剑影的战场。

谢晋元和他的士兵准备殊死一搏:

“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

小人物面对大历史,人性的怯懦、恐惧、困惑、私心......

但《八佰》也随着导演管虎的一张照片陷入巨大的“争议”。

管虎亲自跑去台湾,找到当时国民党第88师师长孙元良之子,为电影宣传。

于是,有了网上的骂声一片。

这也间接导致了《八佰》上映的推迟。

1.电影中提到的“孙元良”是什么人?

国民革命军第88师师长。

国军历史上最卑劣的将领之一。

淞沪会战期间,他霸占女学生,贪墨修建公事国防款,豆腐渣工程造成了大量官兵伤亡。

(中:孙元良)

再说“八佰”。

为什么会留下400多士兵断后?

因为孙元良贪生怕死,让部队掩护他个人逃亡。

电影《八佰》中谢晋元带领的400多士兵坚决抵抗,立下战功,创造惊天壮举。

孙元良也跟着升官。

在逃跑途中,又刚好遇到英军守卫的日本丰田纱厂人去楼空,抛下几千大包日本棉纱,成了他个人的囊中之物。

回看近代史,边逃跑边立功受奖的将领,除了他孙元良,很难找到第二个。

后在南京保卫战中,他又丢下部队逃跑,最终精锐的德械88师惨遭屠戮。

管虎导演不知是不是不晓得历史,找了他的后代做电影宣发。

不知道,九泉下的“英魂”会有如何感想?

尽管在电影《八佰》中,并没有为孙元良洗白的桥段,但在宣传过程中,却找到了这个失德将领的后代。

这好比是,要拍一部岳飞精忠报国的电影,找来了秦桧的后代做宣传。

2.“八佰”是勇士,但不是所有淞沪战场上的士兵都是勇士。

“八佰”中,歌颂的是保卫国家却被抛弃的400名战士。

他们在这场“断后”的战役中,被当成了一枚弃子。

但全片只有黄晓明饰演的委员长特派员晓以大义的话:“政府不管你们了”。

谢晋元带领的400多名士兵死守四行仓库。

这是历史的全部吗?

如果淞沪会战的整个军队,都像是这400多英雄的战士,为什么还会有接下来的南京大屠杀?

史书上为什么还会称“淞沪会战”是溃败?

问题就是——

“八佰”并不是战争全貌,也不是当时军队的全貌。

“淞沪会战”,在中国历史上绝不光彩,七倍于地方的兵力,却伤亡惨重。

勾心斗角的派系、抽大烟的将军、中饱私囊的将官,只顾自己逃命的指挥官...

这是更大的“人性”和“大时代”的较量。

中国军人,真的都像“八佰”一样神勇无比吗?

3.“八佰”本质是一场悲惨的政治秀

电影从第一句话“他们在保护我们”就已经奠定了失实的事实。

“八佰”中,谢晋元领导的抗日战士值得歌颂,但这场战役的出发点是什么?

并非保护群众,而是博取帝国主义的同情。

“八佰”中有420名士兵在顽强抵抗,日军兵力高达25万。

坚守阵地的几百名士兵是无法阻止日军前行的脚步。

仍然如此,是为了向国际社会证明我们还有人在争斗。

所以这个最后阻击战的地点,被安排在了“租界”附近的仓库,方便给外国人看。

老蒋也想等待来自国际的舆论压力,让日军停止侵华。

从10月27日至30日,战斗已经打了四天四夜,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严重关注。

10月29日,英美等国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蒋介石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

绝大部分的中国军队已经顺利撤退,并重新部署;而这场战斗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

(电影中战火后的四行仓库)

于是他下令部队于10月31日撤离仓库,并委派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与英国将军斯马莱特会面,商议中国军人如何撤退至公共租界,并与在上海西部作战的第八十八师汇合。

于是租界方面出面,与日本军部反复磋商,让中国军队撤退。

但是“勇士们”并不理解高层的意思,抱着必死之心与日军决一死战。

“八佰”让日本人看到了中国军人英勇果决的一面。

在蒋介石的三令五申之下,无奈,“八佰”只能撤回到租界,最终被洋人缴械。

(缴械后茫然的“八佰”)

但蒋介石的目的达到了——

别人殊死搏斗的一场战争,变成了他的政治秀。

“八佰”中的副团长谢晋元被当作抵抗日寇的正面人物,被国民党政府褒奖并宣扬,一时间名声鹊起。

也正因如此,成为了日本人的眼中钉。

最终在其36岁的时候,因拒绝与汪精卫同流当汉奸,被刺杀身亡。

(谢晋元和他的部下)

更可笑的是——

刺杀谢晋元的就是当初“八佰”中的四人。

郝鼎诚,张文清,张国顺,尤耀亮。(据说,四人最后在租界内日本人释放)

如果不是一场“政治秀”,如果不是高调的宣扬,谢晋元的命运本不至于此。

但在电影中,个人的英雄主义与民族的气节似乎让人遗忘了“黑暗之手”的操纵。

还原历史,才是对“八佰”的最大尊重。

4.《八佰》的战争场景是否被夸大?

电影《八佰》中的战争场景因为戏剧效果而被无限放大。

来来回回狙击日军多次,“八佰”的战斗力堪称超神。

但从当时参战者的回忆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八佰”真正的牺牲者比电影上描绘的要少很多,423人的部队在撤出战斗的时候还剩下358人,

(媒体对“八佰”的宣传,但电影中并未体现日军伤亡人数)

其中主要一点原因是——

日军并没有真正的想要发动毁灭性的攻击。

上海,当时已经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仅剩的一个四行仓库没有任何战略意义。

更重要的是,四行仓库临近租界,如果选用重型武器,很可能误伤租界里的人。

日本人不傻,太平洋战场尚未开辟,暂不想和租界树敌。

日本人也清楚这是蒋介石留下的“政治秀”。

“八佰”之所以那么有名,和后来国民党以及媒体的造神运动密不可分。

但“八佰”并不是最悲壮的场景。

在淞沪会战上,“一天报废一个师”的事情并不是“传言”。

(淞沪会战历史图片)

5.“八佰”战士都是因为淞沪会战而死?

错。

“八佰”战士并非都死于那场战争,大部分存活下来的人死在了蒋介石的妥协上。

蒋介石让“八佰”听从租界的话,没收了武器。

377名官兵全部被英国军官和印度巡警押送关押。

在租界内,不允许升旗,不允许存在国中之国。

1938年8月,为了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一周年,“四行孤军”决定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但公共租界当局怕得罪日本人,不敢答应。

官兵们作了让步将旗杆截短了一些,但租界当局还是不允许升旗,并派来一百多持警棍的白俄军人围攻他们。

面对暴行,四行孤军则用酒瓶、石头、棍棒等还击,最后四行孤军官兵有二百多人被打伤。

事后租界当局把四行孤军排长以上军官除留伍杰一人外,统统关押到上海中央银行,大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行了绝食斗争,以示抗议,三天后租界才被迫放人。

但这些不是更悲惨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他们被发配为苦力。

日军就把四行孤军官兵们押送到宝山月浦机场,以后转到“龙华游民习艺所”挖沟、护铁路。

然后又转到南京老虎桥第一监狱。虽然形势日趋严峻,但是大家仍然团结在一起。

在雷雄,也就是谢晋元牺牲后代理团长率领下,全体官兵坚持操练,从不懈怠,日寇对此既怕又恨,强迫孤军做苦力,挑大粪、百般折磨。

1946年,名扬天下的“八百壮士”才从各地回到上海,还幸存100余人。

这就是八佰壮士们的全部故事,比起电影中表现的英勇作战的部分,后面漫长岁月中八佰壮士孤军营里抗争的精神也是可歌可泣。

5.《八佰》电影没有讲完的一些历史背景

“八佰”最重要的一个历史背景就是“淞沪会战”。

这也是电影《八佰》中没有来得及讲完的,更壮烈的牺牲和战斗。

日本人公然宣称,三个月结束战斗,亡我中华。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蒋介石政府刚开始采取的政策是退让和屈避。

直到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前十天,蒋介石才向国际社会表达抗击日本的“勇气”。

以此争取英美国家的介入,对日本实施外交压力。

蒋介石本想发动奇袭,但没想到这场战斗自始至终都没有周密的计划。

大堆人一哄而上,最终溃不成军。

这些背景,在电影《八佰》中都没有时间去展开描述了

为什么会留下这400人抗击日本?

在渲染壮烈的背后,一种政治上更大的悲凉被忽略了。

回顾完历史真相,再去看《八佰》。

这依然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片子。

的确,400勇士驻守四行仓库抗击日军令人泪目。

但“八佰”本身的悲剧性并不在于战争,而是战争背后的政治与人性。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类标题:

为什么要留下400人给国际社会看?

400人最后的下场到底如何?

为什么作为领队的谢晋元最后会被自己人杀害?

为什么“八佰”中有人还投靠了日本人?

......

这些难道不是比渲染战争惨烈,法西斯暴行更加残酷的现实吗?

电影用一种暴力美学渲染了战争的恐惧和抗日精神的可贵。

但篇幅原因《八佰》的故事只是讲了一半,

另一半是更加惨烈的《淞沪会战》。

大局需要弃子,政治需要表演,宣传需要大义。

但那些被留下的人,却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这一次演出。

当那些英雄绑着手榴弹高喊着名字一个接着一个跳下楼时,不会有人冷血般地无动于衷。

感动流泪,并不是因为电影中一些虚构出的历史桥段。

而是为那些用自己血肉之躯创造出新中国的千万忠魂,他们却没有机会喊出自己的名字。

徐州会战

太原会战

武汉会战

长沙会战

百团大战

我们纪念的仅仅是几百个人吗?

从几百人到上万人再到上亿人,他们都是战争中,避无可避,退无可退的亲历者。

电影中有一句话:

“若国人皆如此,日寇何敢?”

这“八佰”勇士视死如归的精神不该忘却,但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的是——

我们牺牲了多少才重振山河?

我们是怎么输的?

又是如何赢的?

“八佰”曾是“弃子”,在今天不应该成为“棋子”。

最后我想说说《八佰》电影的意义。

其实就从上映版的《八佰》电影的内容和完成度上,都十分到位得刻画了一组中国版三百斯巴达勇士或者中国版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画面。

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演绎了出来。每到中华民族陷入危机的时刻,总有勇士站出来,为了民族的存亡而以命相搏。

而且八佰壮士的故事,也生动地再次提醒了全体中国人——

只有自己的抗争才能换来民族的解放与和平,俯首屈膝乞求西方国家的救助和调停,乞求别人能施舍和平,到头来一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巴黎和会)

正是有八佰壮士为代表的无数中国军人们的牺牲,才换来了如今中国人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而当下,当一些列强又一次蠢蠢欲动意图让中国人再次屈服于他们的淫威之下,

中国人应该做的不是屈膝下跪,或者乞求别人的怜悯,而是像八佰壮士一样奋起抗争。

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说: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者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者亡。

这才是八佰的故事应该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其实如果想了解四行仓库保卫战和八佰壮士的真实历史故事

可以参见四行仓库纪念馆的纪录片,这部25分钟的短篇用史实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全貌,不加任何艺术加工,纯粹的历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