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为你读书|从《乡土中国》看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特色

为你读书|从《乡土中国》看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特色

时间:2020-06-24 14:43:41

相关推荐

为你读书|从《乡土中国》看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特色

乡土中国 第3期.mp3乡土中国 第3期.mp313:29来自人民读书

前面我们讲过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色,这一期我们聊一聊乡土社会的格局特色——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他认为这是一种常见但又很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就能定义清楚的,所以,针对“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作了详细的解释:

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在社会中都有各自的标签。比如你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儿子,还是一个丈夫,这些身份标签,便是你与社会的联系,但是不论哪种身份,你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或者通过婚姻关系,结识双方家里亲戚,像水中的波纹一样,由内向外进行辐射,形成了庞大的社会关系网,这就是乡土社会网状的“差序格局”。

而在这种“差序格局”下,乡村社会是如何维持秩序的呢?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几个关键点:熟人社会,团体道德、私人道德,家族。这几点涵盖了人际关系、道德、血缘,等等,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乡村社会的秩序维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乡村社会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讲过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第二,道德为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提供准则。但是,这里的道德是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须依据私人间的关系亲疏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第三,乡土社会自成天地,自给自足。在这里,人们所看重的,是原有社会关系的稳定,所以,家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是一个绵续性事业社群,以同性为主轴、异性为辅轴的单系组合,更适合于完成社会事业的需要。同时,异性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乡土社会拒绝浮士德精神,男女有别被固化。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问题分别对上述几点做一个分析:

第一个问题,中国人眼中的“家”到底指什么?

想要了解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乡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我们这里所讲的“家”,跟西方人眼里的“家”是有所不同的。如果用两个词形容中国人和西方人眼中的家,那西方人眼中的家就是“团体性质的社群”,而中国人眼中的家则是“差序格局下的团体”。

什么是“团体性质的社群”呢?这个定义说的其实是家庭成员的问题。在西方,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才算是家,也就是父母和子女,它有着非常严格的团体界限。在西方家庭里,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情感是凝合的力量,夫妇两个人一起把生育作为一项事务来经营,当他们的子女成年后,就要离开这个团体,之后,子女参与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的时候,就会进入另外的团体,不在家庭的功能分区内。

但在中国就不同了,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家,更多的是“差序格局下的团体”,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家是有明显的差序式网络的,家里不仅有父母和子女,而且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伯伯阿姨,这些人也算家的一部分。除了家庭成员的区别,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长幼有序,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里,这种差序格局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中国人常常希望年老的时候,子孙满堂。一对老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子女们在家里忙里忙外,看着儿孙们在院子里打闹嬉戏……这种场景让人有一种满足感:看,这就是我经营了一辈子的家,是我一辈子最圆满的营生。没错,这就是中国人眼中的家。

《四世同堂》插画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所讲的家,在团体成员上有着明显的区分。中国人的家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被定义为没有严格的团体限制,成员不限于亲子,可以依需要,以一定的原则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在这样的差序格局下,沿父系单系传递的原则成为一个家庭形成的基础,其中,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人的家更像是一个社群,一个氏族,一个家族。这个家族有生育的功能,也可以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它是具有绵续性的,因为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是长期绵续的,所以家族不会因为个人的成长或死亡而分裂或者是结束。在乡村,这种家庭的组成,一开始,并不是基于两性的感情,而是家族事业的需求,更通俗一点说,就是家族的延续。

所以家族一词,基本上把乡土社会秩序维持最重要的基本单位展现出来了,它涵盖了人际关系、血缘羁绊,也可以延伸到婚姻观念甚至道德基础等。

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说一说中国式的婚姻。

如果说,维持乡土社会秩序的基本单位是“家”,或者说是“家族”。那么“家”的基础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夫妻关系。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的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亲戚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是讲人伦纲常的。它不像西方社会那样,讲信仰,讲哲学,它要的就是纪律,是家法。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的婚姻和家庭,是不讲爱情的,门当户对反而更被重视。两家人门当户对,在媒婆的拉拽之下,男女主角可能连面都见不到,就立马结婚了,根本没有情感可言。婚后女主内男主外,一人管家,一人赚钱,就好像工作上的合作伙伴一样,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共同维持着家的运转,进而传宗接代。

如今,我们仍然还会听到家里的老人这样说:“你看你,都二十好几了,还不结婚生孩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女都是要结婚的,不然会成为剩男剩女,年纪一大,就没人要了。这种现象,也蛮奇特的,全世界,就中国讲“剩女”的呼声最为严重。好像人到了某个年纪,如果不组建家庭,就会被瞧不起。大多数人不在乎你们夫妻感情如何,而在乎你是否履行了组建家庭、传宗接代的职责。

中国的乡村社会,家族延续的重要性是远在爱情之上的,男女结合对一个家族来讲是一种义务,不容置疑的。卢克莱修说:“情人们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情爱的牙齿顶着牙齿,但他们不能在另一方销魂,也不能成为另一个自我。”这种忠贞不渝的爱情,乡村社会的男女是很难体会到的。他们所要做的,无非是彼此结合,完成社会事业的需要,建立一个绵续性事业社群,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的延续性。

第三个问题,从垃圾扔在车里,或者车外,哪个更有公德心,看乡土社会的私人道德与团体道德。

乡土社会自有一套私人道德和团体道德,这为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提供了一种约束。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私人道德和团体道德,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解释说明,那就是,垃圾扔在车里,或者车外,哪个更有公德心。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在一辆大巴车上,一名乘客把垃圾扔在车里,司机师傅看到了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把垃圾扔到车外面去。”但,把垃圾扔到外面去,丢到大马路上,就有素质了吗?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导致不同的道德观念。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下,整个社会以自己为中心,外推构成一个又一个的私人关系网络,团体的影响是极其微弱的。在无数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中,道德都是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是缺乏“团体”意识的,也就难以产生所谓的“团体道德”。

所以,按照乡土社会的道德逻辑分析,把垃圾扔到窗外不算不道德行为,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在车里的人是一个团体,但是,这个团体并没有“超人”的道德,司机师傅的道德,无非是以自己和“车内”这个小团体的利益为准,并没有延伸到车以外,是十足的“私人道德”。即使对于“车内”这个小团体来说,出现了看似是“团体道德”的道德标准,那也完全是在以司机为中心的“私人道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

图片来自百度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