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少年苏轼——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 相信未来 并对生活充满热情!

少年苏轼——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 相信未来 并对生活充满热情!

时间:2021-01-16 11:13:49

相关推荐

少年苏轼——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 相信未来 并对生活充满热情!

读苏轼令人耳熟能详的那些诗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如此风花雪月、情感充沛,会令人误会。我们总以为诗人终日活在风月情怀、花朵满地的世界里。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

然而并不是这样,苏轼的内心极其丰富,但不脆弱。他的情怀美好,同时对平凡生活津津乐道。他身上有种特殊的气质,这气质在他一生中都不曾改变,那就是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无比的同情。这样的同情本为天性,因幸福安稳的童年而加深加剧。

童年,是人生根本的色彩和情感归宿。苏轼热情的根基是他天生敏锐的心性,他尤其关注那些生机勃勃的场面,那是他童年的日常。苏轼幼时,苏家家境不错,拥有自己的庭院,阳光明媚,衣食无忧。这快乐的庭院,仿佛是苏轼童年的缩影。一座五亩的庭院,花朵繁盛,鸟雀群集。这便是苏轼童年的色调,这也决定了他个人生命的底色。甚至在他一生中的每个关键时期都会显现。苏轼坎坷劳顿终生,在逆境之中所显露出的豁达和洒脱,都与这一底色息息相关。

有些人选择退缩的逃避,有些人选择相信未来。苏轼便是后者。在多年后,苏轼还是常常想起幼时家园中的小鸟,也记得客人去家里做客时的纷乱热闹场景。这些景象,成为他心中的温暖阳光,也成为他面对痛苦时的力量支柱。

七岁时,他在微风起时的黄昏,听眉山老尼讲蕊夫人的风雅趣事。苏轼的眼中充满了灵气,随着老尼的记忆,回到他那时的年华。那时,老尼跟随其师,纳凉于池上,浅吟“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四十年后,苏轼在追想这段往事时,还据此做了一首香艳的诗《洞仙歌》。同时,苏轼对市井生活兴趣颇浓。每年正月初,依当地旧俗,开设蚕市十五处,另外还兼有花木,药材杂物等,供游人玩乐。这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成年以后,在拘谨的生活中,常常怀念家乡的这种生机:甚至,在以后漂浮不定的生涯里,他不止一次地想起那时去看每一场蚕市的热闹的场景。

八岁那年,苏轼开始念书,有趣的是,自从他念书后,他的身边就充满了道士。此时他的先生是张易简道士,他当时的一位同学陈太初,后来也成了有名的道士。常来道观走动并与苏轼接触。另外还有一位道士李伯祥。而读书之余,苏轼常常带着弟弟在山间水边游玩。一群游山者中,跑在最前面的总是苏轼。他热爱故乡的山水,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时,因险远难以到达,苏轼必定会想方设法的到达。他也常独自探险,在水中奔跑,在怪石上跳跃。他去树林中寻奇花异草,在山涧之中寻觅宝藏。当他累了,便捧起泉水一饮而尽。他如精灵般在林石间蹿躲,使见到他身影的人竟误以为神仙降临。

而在他刚与妻子王弗成成亲的日子,他与王弗家里众多亲戚往来频繁,在山与水之间陶冶心性。自返回的途中,苏轼必当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他身躯伟岸,气宇轩昂,此时,天色已暗,冰凉的山风自山谷而来。一行人心生凉意,大家不约而同的放慢了脚步,停止了喧哗,三三两两地悄悄地往山下走去。道路旁的树林簌簌作响。这声音伴着脚步声此起彼伏,每一次声响都在山谷中引起回向,这样的氛围之下,就连一向大胆的苏轼的心也骤然纷乱起来。他听着身后众人的声音,想着活泼的妻子,他的心也放松下来。但是他并没有向往常一样,他和他们双唇紧闭,默默地走在茂密的大山之中,苏轼的心是一扫盲色的苍茫。他微笑起来,大步向前走去。

一方面他能够热情似火地接受一切新鲜事物。他的兴趣广泛,并且对诸多兴趣不止浅尝辄止,而是深入钻研,故而学问深厚。另一方面,他热爱自然的一切,他不会让琐事束缚着自己,相反,他能够像流水一般虽物赋形而无所往,获得精神的无上自由具有由衷的渴望。他算是非常能够达到平衡状态的人,仿佛进可攻退可守。这种能力,支撑了他在始终不能完全如意甚至痛苦的生命历程中永远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