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从于敏婉拒“中国氢弹之父”的美誉说起

从于敏婉拒“中国氢弹之父”的美誉说起

时间:2023-04-30 09:21:25

相关推荐

从于敏婉拒“中国氢弹之父”的美誉说起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从于敏婉拒“中国氢弹之父”的美誉说起

○ 黄团元

1月16日,享年 93岁的于敏老人逝世,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发布的讣告中,罕见地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了八条定语: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全国道德模范。

八条定语,八种身份,八部巨著,八面旗帜。殊不知于敏还有一个熠熠生辉的身份:“中国氢弹之父”——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于敏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研究渐入佳境时,组织安排他转入“零起步”的氢弹原理研究。然而两年零8个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殊不知美国为了这一声响,耗时7年零3个月。

于敏在工作

我国能够以超前速度实现从核裂变到核聚变的飞跃,于敏“首功”,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实至名归。但是他不接受,他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完成全部的工作——日前于敏“挥手自兹去”,但是媒体、互联网纪念他,还是少不了这个词。

1989年4月,于敏在科研室讨论工作

于敏婉拒“美誉”,让人想到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地区的一则趣闻:陕西西安地区1974年遭逢天旱,农民杨志发和同伴打水井时,挖出了秦始皇兵马俑。后来,兵马俑成了当地的“致富源”,有人便作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是“致富不忘秦始皇”,横批是“感谢老杨”。

亦庄亦谐的联语由获利者抒发感慨,不无理由。诚然,是“老杨”把秦俑救出“地狱”。但是,知情者会从曲曲折折过程中联想:如果不是当时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发现其价值,如果不是新华社记者回乡偶闻消息写出“内参”被中央知晓,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兵马俑或许不会让“老杨”的乡亲们致富。因为一个“老杨”再能干,也难得让“死秦俑”为当地人民“赚活钱”。

撇开以上论据,想想现实工作中,抬高个人作用的屡见不鲜。有的地方工作有了进步,面貌有了好的变化,其负责人就马上说自己想了多少办法,流了多少血汗,作了多少贡献,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拉。还动辄大言不惭:“没有我,就没有这里的一切!”他们还请媒体为自己歌功颂德。这些人正如毛泽东概括:“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诚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取得了成绩,领头雁功不可没。被群众拥戴和媒体报道无可厚非。但当事人却要清醒,要懂得“纵然自己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多少钉子”的道理。就领导而言,靠的是集体智慧和支持。过分地夸大个人的作用,既不利于班子团结,又不利于今后的工作。要知道,惯于“唯我独尊”或“王婆卖瓜”的人,或许有着藏而不露的图谋,有的甚至心术不正。

许多为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干部,是不愿意突出宣传自己的。因为不图名利,是人民公仆的情怀;默默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本质;尊重他人,把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人民,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同时,正确面对政绩,涉及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但愿我们的干部,能从“中国氢弹之父”言行中,再次“三省吾身”,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黄团元,男,湖北省直管市首位新闻正高级职称获得者。发表各类作品约400万字,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瞭望》和《博览群书》等报刊。其《“天灾不由人”与“抗灾不由天”》等文,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教辅、高考习题及试卷。公开出版《说黑道白》、《民族瑰宝马寅初》、《胡适的谦和雅量》、《梁启超之路》、《文人有行》、《诸葛亮用兵》和《刘邦用人》等多部长篇作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