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德英美的教育传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德英美的教育传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时间:2023-05-03 03:20:22

相关推荐

德英美的教育传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纵观全球各国的教育传统,我们会发现它们各有特色:德国教育强调研究创新;英国教育重视全面人格的培养;而美国教育则对其社会服务性格外关注。教育是社会之母,教育传统的养成就是社会基因塑造的过程。今天我们看到的德国人的严谨作风、英国人的绅士精神和美国人的实用主义都与他们的教育传统一脉相承。

德国的研究创新传统

17、18世纪的德国,在世俗文化的影响下,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削弱,德国的大学成为世俗政府管理下的国家机构。在“普法战争”失利后创建的柏林大学遵照着“教学和研究合一”的理念,注重知识的创造,研究院在大学中占重要的地位。这种典范先后为普鲁士和全德国的大学作出了榜样。19世纪初,英国最优秀的人才基本在皇家学会和皇家研究院,法国则集中在科学院,而德国一流的头脑都在大学之中。而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德国拥有的科学家数量和科研成果数量已经超越了英国和法国,近代的德国,更是涌现了如爱因斯坦、冯-布劳恩等的大批科学大家。

德国的学制是很有特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专”,在德国,接受完9年的“第一领域”教育(相当于国内小学和初中)后,学生就开始分流,除部分学生进入“文理中学”为今后进入大学深造打基础之外,大多数进入“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都要开始接受手工业或者工业领域内相关的职业培训,而这部分开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今后依然有可能进入高等专科学校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德国的教育要求每个学生要尽早地确定自己的方向,因为方向明确,所以“专”,这种专业化间接地促成了研究和创新文化的形成。

世界上第一台电气机车、世界上第一台电梯、化肥的发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都源于德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德国学者的著作被译成其他民族语言的数量列世界第二位,而德国学者将其他民族的著作翻译成德语的数量则列世界第一位。排除掉英语的“语言霸权”影响,德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也最善于创新的民族。据统计,在诺贝尔获奖得者的名单中,德国裔的占据一半。就是在这种以研究创新为主导的教育培养体系之下,德意志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造就了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开拓了科学技术的新领域和工业文化,推动着德国实业制造的发展。

英国的全面人格培养传统

英国教育对全面人格培养的传统,则与英国一度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的历史背景相关。19世纪大英帝国崛起,使生活在不列颠群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成为世界的实际统治者,也使这个民族不得不面对斯巴达人曾经面临的困境:这么一个小小的民族,如何维持对全球众多民族和国家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培养“雄赳赳的基督徒品格”也就成了大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也成了英国在继承德国研究创新传统基础上对大学教育的一大拓展。

英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格”(a well-rounded manhood),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身体、灵魂和思想上都达到优秀的水平。英国教育向来兼顾德育、智育和体育:德育上注重学生品格的陶冶,智育上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育上则注重体格的锻炼。牛津、剑桥培养的优秀公民和贵族领袖,在关键时刻可以挺身而出,挽狂澜于即倒,一战中贵族子弟的活跃足以说明这一点。

伊顿公学的托尼-里特校长就曾说过:“我们学校的学术水平在英国不是第一。我们也不希望他们一心钻研学术而不顾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

美国的社会服务传统

美国第32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经说过:“美国的事业是企业。”在美国,科技发明创造的主体企业,而美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则是为企业输送有生力量,甚至大学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在秉承德国研究传统与英国全面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推展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美国社会,你很难找到一所标榜自己从事“精英教育”的大学,即使是在日常交谈中,人们也很少使用“精英”这类带有强烈标签色彩的词汇。大家一般习惯于用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更为中性的词汇来表达“精英”的内在含义。美国的杰出人士的谦虚和严谨令人印象深刻,自信但不居高临下是他们较为普遍的人格特质。一个人要在某个工作领域获得成功,一半是依靠专业能力,另一半是要有道德感召力和影响力。而在美国要想取得社会地位,年轻人就必须从底层艰苦卓绝地奋斗上去。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在吸纳新鲜血液时,对成员服务社会的经历相当看重。

美国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体现在其教育对创业的促进上。斯坦福大学就是一个创业基地,是硅谷的核心。老斯坦福先生在首次开学典礼上说:“请记住,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为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在斯坦福,创业氛围十分浓烈,大学教授一边教书,一边在外面做创业公司。有人指出,在斯坦福最珍贵的不是学位,而是学习到了如何获得创业资本,认识了一批潜在的创业伙伴,获得一定的创业的经验和游戏规则。创业精神也促进了斯坦福大学的发展:19斯坦福大学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到了1960年她便名列前茅,到1985年更被评为全美大学的第一名。

也正是在社会服务的理念下,美国创新了专业学位教育:MBA(哈佛大学,1908)。哈佛商学院副院长Warren McFar Lan这样说过:“1908年,我们启动这个项目是由于哈佛大学意识到,我们可以有好的法学院,可以有好的医学院,所以在商业界也同样需要这种学院。”现在美国每年授予的MBA学位差不多是十万人,世界500强CEO里头有三分之一有MBA学位的。美国很多风险投资的企业在硅谷,其中百分之六十公司的CEO是控制在哈佛的毕业生手里面。据统计,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20%是在MBA毕业生带动下创造的。

德英美三大教育传统的启示

德国的大学教育注重研究创新,英国的大学教育注重全面人格,美国的大学注重社会服务,这种优秀的教育传统需要全面传承,现代完整的大学教育要体现研究创新、全面人格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国的大学教育一直以偏重于研究的层面,不仅全面人格、社会服务被淡化,创新的内涵也十分缺乏。从现实来看,中国的大学教育要从研究型教育向品格型教育、应用型教育拓展。大学的学习要从知识型学习向全面人格成长及应用型学习深化,从研究创新、全面人格到社会服务层层向下渗透,培养的人才才能树大根深,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也才能树大根深。

因此,中国大学及其教育的健康发展,关键不在物质条件,而在观念提升与创新。明确大学的教育理念,并付诸行动,才应该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举措。

文/丁栋虹: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以上内容转自转自千人杂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