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胸有大略却不能远谋 贾谊不受重用的一生却含光万丈

胸有大略却不能远谋 贾谊不受重用的一生却含光万丈

时间:2021-08-23 14:18:37

相关推荐

胸有大略却不能远谋 贾谊不受重用的一生却含光万丈

前言:李商隐在《贾生》一诗文中言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仅此一言使得后世之人莫不感慨于汉朝之贾谊的悲戚经历,早年间因博学多才之名被汉文帝刘桓任命为博士(官职),潜心治学策论的同时,不忘将身心寄托于国之大事。一部《过秦论》,全面阐述了前朝(秦)之兴衰起伏,令人深思;一部《治安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汉文帝在位期间的国之弊端与为政方略;而另一部《吊屈原赋》,则是对其人生命华章的最后总结。

(贾谊)

一、朝阳初升,光辉乍现

中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似乎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文赋不过个人才情所酝酿寄托,仕途志向与君王赏识才是重中之重。

前者不过是毕生情怀才华的抒发,后者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贾谊,正是这一类型中的代表人物。

年少有为的贾谊在二十出头的时候便受到举荐,被汉文帝刘恒列入经学博士之一,以供文帝平日里治学问策。相比较于其余经学博士的垂暮讷言,年仅二十出头的贾谊在面对汉文帝刘桓的问策对答中,常有精辟深入之见解,故而令同济之赞赏与称道、君主(汉文帝)之赏识与器重。

(汉文帝刘桓)

然而,世事的变幻与无常令人始料未及。

对于贾谊而言,这一生的追求与抱负便将止步于此。

后世哀思与悲戚贾谊遭遇的人来说,怀有大志与大才却不得重用,反而屡遭同朝官员的排挤,使得贾谊一辈子只能够屈心抑志、郁郁无为。远离能够实现其人抱负与伟略的京都长安,只能辗转于各地借山河之情抒发心中的积郁,年仅三十三岁便在悲痛中与世长辞,这无疑是贾谊一辈子最为遗憾的事情。

然而,却少有人关注,此时的贾谊年仅二十四岁。

(贾谊剧照)

贾谊无法预料到自己的年寿已经不足十年,但却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个花样年华的年岁中,自身的抱负与志向都将在此刻戛然而止。

二、乌云密布,屈心抑志

汉文帝刘桓尽管欣赏贾谊的才情与天赋,却也不得不在政治面前妥协。极富有君王远谋的汉文帝刘桓深知,贾谊在策论中谏言的国之弊端与革新,无疑对于汉帝国而言是可取的,但问题是,这些事宜并不适合在汉文帝刘桓执政期间而完成。作为以藩王身份进京继位的汉文帝刘桓,更多的考虑是如何稳定朝局、传承帝位,这是他的历史任务。

或许,这一切终究是来得不合时宜,也难怪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多为遗憾未能与贾谊谋面。

并且,作为汉朝开国功臣的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因忌惮于贾谊在奏疏中提及的“更定官制、诸侯就国”(改革官员制度、令分封的诸侯国爵回到封地),对这个“小年轻”更是大为不满。

(绛侯周勃)

如若汉文帝刘桓采取贾谊的政论,让诸侯国爵就任于封地,那么势必会空前地加强汉文帝刘桓君主权力,但对于拥立汉文帝的功臣周勃、灌婴等人来说,无异于将他们剔除帝国的权力中心之外。

因此,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功臣宿旧,不排斥贾谊反而奇怪了。

再者而言,贾谊在《治安疏》中提及的“削藩”一事,即汉初时期,高祖皇帝刘邦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使得西汉初年形成了强枝弱干的形式,极其不利于中央权威的树立。而贾谊针对这一时弊,上疏谏言汉文帝刘桓着手将刘姓诸侯王的封地予以削除,收回诸侯王手中掌握的实权。

因而,作为刘氏同宗一脉的诸侯王孙,不诋毁贾谊反而奇怪了。

以至于考虑到现实因素的汉文帝刘桓日渐疏离与贾谊之间的关系,将其调任为长沙王太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饱受多方质疑与攻奸的“年少才子”得以离开政治时局、韬光养晦,否则长此以往的下去,居于政治权力中心的贾谊很快就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汉文帝时期的诸侯分封地)

但汉文帝刘桓也未曾想到,这一举动对于贾谊而言,无疑是剥夺了其人的政治生命,终止了在仕途上实现伟略宏图的可能性。而对于素有大志、才华横溢的贾谊而言,一直以来维持自己在生命中的明确目标和不竭的动力就这样在现实面前被抹煞得一干二净,就像是一轮东升的旭日还未崭露光辉,却惨遭漫天乌云的覆盖。

怀疑、动摇、沉郁、懊丧、不甘、消沉,种种复杂的情绪在贾谊的心胸当中如翻江倒海般地杂陈。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在迁任长沙王太傅的途中,途经湘江。面临斯人已逝、江水滔滔不绝的情景下,贾谊难免将故人屈原之经历代入己身,以《吊屈原赋》一文凭吊同样志向得不到抒发、饱受排挤的屈原,但更重要的是,对于贾谊对于自身遭遇的哀转忧思。

(途经湘江,贾谊作《吊屈原赋》)

一句:“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借此抒发心胸当中的郁垒,不忿自身的遭遇。

一句:“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借屈原之境遇开导自己,勉励相佐君王、治理国事的愿景。

三、时事多舛,命运乖张

任居长沙王太傅一职便是三年之期,汉文帝刘桓在重新掌握中枢权柄后,将屈居地方的贾谊重新召回朝廷。

昔日君臣一别,便是三年之久。曾经的才华横溢的贾谊从未改变过心目当中的志向,现如今的汉文帝刘桓却已不是最初以藩王身份进京的刘桓。君臣二人的相交好似最初谋面时的热络,汉文帝刘桓兴致勃勃地询问贾谊对于鬼神之事的看法,却让贾谊心目中对于相佐君王、治理国政的热心迅速冷却下来。

(汉文帝刘桓与贾谊阔别见面)

让贾谊猝不及防的是“时事斗转”,憧憬当中的君臣再会的另一番场景终究是未能出现在现实当中,而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一幕只能当作君臣二人最后的别离。这意味着贾谊三年之久的寄托实际上在现实的沉淀下,终将化作泡影,而汉文帝刘桓再见旧臣,心目当中联想到的除了贾谊的才气与天资之外,再无其他。

就当作这是一场诀别吧!

汉文帝刘桓后将贾谊任命为(幼子)梁怀王太傅,终是未能重用其人。而面临希望再度落空的现象,贾谊仍旧关注国政大事,屡屡上疏汉文帝刘桓陈论国之弊端,却犹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后梁怀王不幸坠马逝世,贾谊在忧郁当中再度遭受悲痛打击,认为自己作为梁王太傅却未能尽到劝谏主上责任,积郁成疾、黯然逝世。

(贾谊忧愤而寄托哀思)

纵观贾谊的一生是短暂的,在宦海浮沉十余年却屡不得用,心境长期处于自我消沉与质疑的境遇下,面对现实的打击实在是难以振作。但同样的,贾谊的一生可谓是光辉万丈的,面对黯然消沉的“贬谪”现象,始终对汉文帝刘桓怀有寄托之情,一意坚定自身的理想与抱负会得到实现。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使得贾谊抱憾离世,为后世之人所哀思留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