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你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吗?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你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吗?

时间:2022-09-26 09:36:27

相关推荐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你是一个“汉服”爱好者吗?

作者 袁跃兴

如今,在地铁站,与穿汉服的人来一个不期而遇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商场餐饮店里,你可能要随时做好与一个穿汉服的人拼桌的准备;就连在酒吧,坐在你旁边举着鸡尾酒杯的人,也可能穿着汉服。仿佛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尽是“穿越而来”的年轻人。

据《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数据显示,购买汉服人数同比增长92%,在购买汉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成都排名第一。

另据4月29日《钱江晚报》报道:4月27日、28日,第二届“国丝汉服节——明之华章”活动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此消息刚出,“同袍”们几乎把国丝微博后台挤爆了——在汉服圈里,汉服爱好者互称同袍,出处就是《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第二届“国丝汉服节——明之华章”活动这两天,汉服节的一些热门活动,比如专题讲座、文物鉴赏、汉服之夜,刚在网上开放报名通道,不到5分钟,“汉服之夜”250个名额秒空,国丝工作人员说,连站票都没了……

今年这个活动上的“汉服之夜”,以明代服饰文化为主题,分为“燕居”“往事”“仪礼”三个板块,几家汉服团队通过真人现场演绎,呈现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服饰的特点和演变趋势,让观众可以约略窥见明代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怎么过端午、迎中秋,宫廷封赏、士人婚礼、成年冠礼又有哪些讲究……

我们知道,今天的“汉服热”,是随着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兴起的一项社会文化活动,自2000年就已经开始了。“汉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最初确实是与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有一些关联的,以至“汉服热”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而且,支持“汉服复兴”的人不在少数,因为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增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社会上虽然兴起“汉服热”,但汉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却没有随之“流行”起来,而且,社会上有一些地方的穿汉服、学汉礼之类的活动,则越发变成一种时髦的行为艺术,甚至有的地方搞的一些汉服演出彻底成为了商业作秀。有文化批评质疑,这样一个泛商业化的时代的“汉服秀”“汉服秀”,根本无法达成复兴汉服增加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文化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重神轻形”,而如今的一些地方搞的“汉服热” “汉服秀”则是“崇形弃神”。这样的“汉服热”“汉服秀”,与文化传承失去了更多的关联。文化可以多元化,“汉服秀”“汉服秀”自然可以算作“一元”。汉服只是服饰,是“传统”的皮毛。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延续传统,需要的是诚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要做的是发掘其精神内核,而不是搞一些以商业文化推广为目的的 “汉服热”“汉服秀”这样一些形式的东西。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国学热”、“传统文化热”这样一个时期,透过社会上一些地方的“汉服热”“汉服秀”,我们会发现包括“汉服热”以及“国学热”、“传统文化热”这些文化现象,的确正像一些文化学者所批评的那样,正在变得“很商业、很功利”。其中,有的地方的“汉服热”,还是“国学热”,商业化倾向日益突出。“汉服热”成为“商业秀”,“国学热”变成“靠国学牟利”。这些文化行为,并非在于弘扬传统文化,而是把它们变成一种消费的对象、炒作的对象,彻底沦为了一种商业行为。在商业功利面前,文化正在失去它的尊严,传统遭轻薄,历史遭解构,神圣遭颠覆,变成了娱乐狂欢盛筵。

今天,社会上流行的“汉服热”“汉服秀”,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对待传统,需要有一个文化的态度,需要有一种精神信念,需要有一种欢喜心和敬畏心,不能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不能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更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商业行为,否则的话,任何与“汉服热”、“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有关的文化活动都会变味,以致最终与我们复兴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初衷背道而驰,远离了继承、创造的文化精神目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