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胜利后 中国主动撤军的原因分析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胜利后 中国主动撤军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3-12-06 03:10:48

相关推荐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胜利后 中国主动撤军的原因分析

最近中印边境摩擦再起,这又让人屡屡想起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

那场战争,我们都知道解放军大败印军,取得了辉煌战果。给印度人留下了至今无法磨灭的阴影。但是战争胜利后,我国却突然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后撤。甚至撤出了刚刚夺回的被印军非法侵占的藏南地区。让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让世界大跌眼镜!

关于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已经有很多文章描述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就简单回顾一下这场战争的战果对比:

战争从1962年10日20开始,至11月21日结果,历时一个月。

战果如下:

我军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

作战中,全歼印军 3 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 3 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 4个旅(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俘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辛格准将,总计歼灭入侵印军 8900 余人。

中国军队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中国军队的损失如下:

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光比较战果,就知道,我方大胜。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大胜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撤军(主要是从藏南地区撤出)。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教训印度、以武促谈的战争目的已经达到。

战前,中国整个大环境是内忧外困,十分不利。所以面对印方的一再挑衅,我方一再忍让,就是为了避免战争。然而我方的一再忍让却被印度看作是软弱。尼赫鲁错误地认为,这正是印度实现其领土要求的有利时机。印方完全无视中国提出的双方按习惯边界各后退二十公里,以避免武装冲突的建议,反而推出“前进政策”,继续蚕食我国领土,甚至将有的哨所建在了我方哨所后面。为了有效遏制印度的“前进政策”,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采取了“外交斗争同军事斗争相配合, 军事斗争服从外交斗争”的策略方针。一方面, 通过外交途径对印度的侵犯行径予以劝止、抗议直至警告。1962 年 2 月 26 日、3月 22 日, 中国外交部两次照会印度政府, 指出印度单方面改变边界现状的做法是危险的, 希望印度政府回到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途径上来。4 月 30 日, 中国外交部再次照会印度政府: 鉴于印度方面的步步紧逼,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在印度方面最近一再侵扰的地段, 即自喀喇昆仑山口到空喀山口, 恢复边境巡逻”; “如果印度方面不从中国领土上撤走侵略据点和入侵军队, 并且继续进行挑衅活动, 中国边防部队将不得不实行自卫。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都必须由印度承担全部责任。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开展反蚕食斗争。要求边防部队根据当前中印边境斗争情况, 既应加强边防自卫措施, 对印军的挑衅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又要避免流血冲突; 并对边防部队反蚕食斗争的形式、任务和处置情况的原则作了具体规定。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这场仗是政治军事仗。“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我们的目的是警告、教训、惩罚印度,并以武促谈。可以说这样的目的完成达到。

一方面,打的印度丢盔卸甲,狼狈不堪。战场一边倒的形势,严重摧毁了印度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印度高层在溃败面前态度转变。1962年11 月 18 日, 由于印度军队的迅速溃败, 印度总理尼赫鲁和总统拉达克里希南不得不发表声称: “印度一向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19日, 毛泽东从《参考资料》上看到这一消息, 当即批示: “突

然大谈和平解决。送总理阅。请外交部研究一下, 印度领导过去几天, 是否有过十八日这种论调。”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 作出了一项令世人大吃一惊的重大决策。20 日, 中央研究决定: 从2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当然这一重大契机还暗含了另一重大时刻,下面再讲。

2、 后勤补给困难,无法长期作战。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我方一侧基本都是崇山峻岭,地势险恶,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夏天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这一带雨水集中,往往形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等阻塞交通。冬季,大雪封山,积雪可能厚达几米,人、畜、车都不可以通行。

我们选择在10月下旬打这场战争,并在11月下旬结束。就是为了避开雨季,也避开冬季大雪封山。

但是印度一侧,靠近南亚平原,地势平坦,补给方面比我国方便许多。

当时我军的后勤保障,主要靠老乡支前及牦牛运输。而汽车运输,要跨越上千公里,从内地运输而来。不光路途远,糟糕的路况使得运输损耗大的惊人。比如,从内地每运输两辆油罐车的油到西藏,就要消耗掉一辆油罐车同等体积的油;从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拉一车玻璃就只剩15%的完整率,拉一车水泥,就会有50%撒在半路上。

1950年解放军奉命解放西藏时,主攻方向选择由四川方向入藏,并由当时已驻守川南的第二野战军第18军担任主力。第18军准备入藏之前,下辖52师、53师、54师三个师,军直属分队有警卫、侦察、通信、工兵、炮兵、辎重6个营,合计36000余人(1949年12月)。从四川起兵之后,随着进军深入,运输补给线不断延长,后方机构不断膨胀。相继成立汽车部队、工兵部队、兵站系统、航空站、地勤站等。总部队扩大到7万余人,但真正进藏的只有8千多人,其他大多是服务于后勤。相当于进藏一个人,后面就要有8个人支援。

由此可见,西藏高原地区补给之困难。而1959年至1961年,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到1962年,根本无力支撑中印边境长期作战,不得不退兵。

3、 缓和国际舆论压力,争取主动。

国际舆论方面,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前后,可以说对我国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敌视社会主义中国。而1959年,西藏达赖反动集团发动大规模叛乱。我军果断出击,坚决平定叛乱。并趁机提前对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农奴制,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建立人民民主的新西藏(西藏解放之初,中央考虑到西藏各方面情况特殊,为维持民族团结,决定对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改革暂缓执行)。这本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步骤。但是西方世界凭借自己的话语权,大肆抹黑中国。

反观印度,倡导成立不结盟运动,成为改组织的领袖,赢得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又以中立者自居,在美国与苏联之间左右逢源。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之后,亚非拉许多国家听信印度一面之词,纷纷指责中国侵略印度。西方国家也是一边倒支持印度。

而苏联,按理说,我国1950年即与苏联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侵犯时,苏联无论无何都应该与我国站在一起。但彼时的苏联赫鲁晓夫上台,中苏关系产生裂痕,苏联停止了所有援助项目,撤回了所有驻华专家。另一方面苏联害怕如果公开支持中国,而反对印度的话,会把中立的印度推向美国阵营,甚至将大批军火卖给印度。

所以苏联面上保持中立,仅仅是通过派大使向中国寄交备忘录的形式,以书面形式支持中国。另一边也派大使向印度递交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指示。其中包括:“我们认为,当年殖民时代的遗产(指麦克马洪线等)未必可以被认定为法律,而让已获得解放的国家都必须遵守它”,相反,应“迅速地消除过去殖民时代的人在当前印中关系中所遗留的难题”。

当时明确公开支持中国的国家只有朝鲜、越南两个国家。连现在的巴铁巴基斯坦在中印边境冲突一开始也是支持死敌印度。直到后来,中巴之间迅速解决了边境问题,才转而支持中国。

在如此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中国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单方面停火并后撤,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中国正是通过这样的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并不是侵略一方,中国是被迫自卫反击。

4、 国际形势已变,继续作战的有利环境已不存在;

1962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前,毛泽东就对这场战争打还是不打, 什么时候打,进行了长期的思考。1959年至1962年,中国一直承受着来自西南方向印度、东南方向美蒋两线的巨大安全压力。当时中国的主要战略方向在东南。而在西南方向则一直保持克制,竭尽外交努力,争取与印度和平解决领土争端。

但印度不但不领情,返而觉得中国软弱可欺。推出:“前进政策”,不断蚕食中国领土,逼迫中国不得不反击。既然要反击,那什么时候出手,时机很重要。对此,毛泽东于 60 年代初多次指示抓紧拟定应对印军侵略的作战计划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当时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动向。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两国剑拔弩张,无暇他顾。 苏联更是在危机中主动强化同中国的关系,暂时改变了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态度,在我外交照会的答复中积极肯定我可能采取的对印军事行动,以博取中国更多的支持。古巴导弹危机从1962年10月15日爆发至11月 20 日结束,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即由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毛泽东正是清晰判断这时的国际环境对我实施反击作战极为有利,果断把握了这一契机。

5、 国内形势所迫,见好就收。

1959年到1961年,我国刚刚渡过了被称为“三年困难”的时期。这一困难时期来自于天灾人祸。很大原因来自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人祸,少量原因来自于自然灾害及当时号称的“苏联逼债”。

对于这一时期的情势,国民经济严重倒退。 1960年粮食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棉花也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跌落到建国时水平。

轻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食物营养不足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的城市、农村均出现大量非正常死亡的人口。

为了共同度过难关,中央人民政府不得不将每个国民的口粮定量减到最低限。“低标准,瓜菜代”,中共中央紧急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带头,国家干部带头,首先是领袖们带头。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开始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身高体阔的毛泽东,自报的粮食定量是每月26斤。刘少奇报得最低,只有18斤。周恩来报了24斤。朱德和毛泽东一样,也是26斤。

到了1962年,形势也只是刚刚好转。中国根本无力承担一场长期战争,尤其是中印边境这种耗废给养是平地战争数倍的长期战争。只能是速战速决。如果1962年的战争是发生在今日,我想解放军决无可能抢回了被夺的领土却又退军的。

6、 展现诚意,为中印边境稳定赢得未来。

第一条原因说过,自卫反击战的目的就是促使印度接受和谈。我们的目的还是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在战争之前,我方已经是一忍再忍,一让再让。

但是印度丝毫不领情,坚持要占领所有有争议领土,甚至对有些历史无争议的区域也提出领土要求。

我国当然不能忍。但是在1962年痛击印军之后,为了展现我方的足够诚意,当然也因为上述其它几条原因,我们撤出了部分夺回的争议领土。

这一举动,也会中印边境赢得了几十年的平安。

以上就是中印边境战争胜利后,中国主动撤军的原因分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