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垃圾分类 让“新时尚”成为“新风尚”

垃圾分类 让“新时尚”成为“新风尚”

时间:2018-06-12 20:20:37

相关推荐

垃圾分类 让“新时尚”成为“新风尚”

文:上沙沃

图:来源网络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去年6月3日,新华社播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一场践行“新时尚”的行动在全国各地全面启动。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并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垃圾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工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不少居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进行垃圾分类。

01

“新时尚”渐成“新风尚”

镜头一:机关办公区楼下有一组垃圾桶,上面标明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清晨一上班,机关干部都会把各种不同的垃圾扔进不同的垃圾桶里。可回收垃圾中的废纸、塑料、金属等,大家都已经分类,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矿泉水瓶。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大家都认真进行分类,定向精准投放,等待分类清运。

镜头二:午后,一处老旧家属院,只见一位中年女子,穿着一双将近九十度的高跟鞋,单手端着满满一簸箕垃圾,懒得靠近垃圾箱,用力把簸箕一摔,“啪”的一下,一大半垃圾散落在垃圾箱外,她快步地离去。“啊!”只听一声惨叫,那个中年妇女便摔倒在地上。她狼狈地爬了起来,看到她的头发散乱了,满脸都是灰尘,衣服也被弄脏了,一只脚的鞋子也飞了。那个中年女子骂骂咧咧地说:“这瓜皮谁扔的呀?有病!”然后便单脚跳着走了。

镜头三:傍晚时分,街头热情的广告宣传员不断地递来印刷精美的广告资料,因为来不及推却,人们只能拿在手中,虽然不忍心丢,却总是一个累赘。于是,满大街都是五颜六色的广告宣传纸,还有各类促销纸、打折优惠宣传纸等,也不知是人们的素质低,还是这些广告差,或是这些纸张不好,总之,它们都在地上翻飞或亲吻大地。街道上,差不多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处垃圾桶,分为绿色可回收和黄色不可收两类。有不同颜色及上面标注的区分,人们大多自觉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投入。尽管有环卫工人一刻不停地奋战,还是来不及如狂风骤雨般的垃圾袭来。

02

“新时尚”难成“新风尚”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生活在不断进步,而我们周围的环境却在日益恶化,如果任由这种情况肆意的发展下去,那未来将不可想象。然而目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更缺乏环保的知识和行动。

一是宣传教育引导不到位。首先,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大。相关部门由于平常工作繁忙琐碎,对于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较少,即使一些居民根据垃圾收容器的标志意识到垃圾应当分类投放,但是由于对于垃圾分类的标准知之较少,最后也都将不了了之。其次,居民对于垃圾应当分类处置的常识匮乏,即使相关部门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宣教活动,居民也会以为内容枯燥乏味而缺乏了解的兴趣。再次,垃圾分类宣传手段落后,主要通过宣传纸、墙报、手册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被动的宣传群众参与性不高,导致宣传教育效果进展缓慢。

二是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不强。小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即使国家和地方对于垃圾分类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针,但贯彻落实还不到位。除少部分居民将可回收废品例如废纸、空瓶等收集起来卖与废品收购站,其余垃圾一律不予分类。很多居民垃圾分类的责任意识淡薄,即使有垃圾分类意识,长期养成的垃圾混装的习惯也难以改变。

定点安放的垃圾桶让大家养成了不随意丢弃垃圾的好习惯,但是多数地方垃圾“一桶装”。多年来,垃圾的处理方式是设置大垃圾桶,居民直接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即可。在启用垃圾分类办法后,大垃圾桶全部撤掉,要求将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但是很多人习惯了大垃圾桶简单的投放方式,不愿意到指定地点投放。

三是垃圾分类处置体制不完善。 随着人们需求多样性的变化,垃圾种类在不断增多,垃圾分类标准无法跟上垃圾种类的增加与垃圾材料变化的速度,现有的政策不能与当代社会的垃圾状况相适应。其次,已经出台的政策在对垃圾分类方面的要求也并不严格,对于未按标准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并没有惩处措施,除非未按照标准分类处置垃圾造成重大特大或严重后果,否则只是以建议或提醒的形式进行约束。

如果居民不履行分类投放的义务,经责任人劝导之后,最后执法还是要靠有执法权的行政管理机关,而不是在分类管理的社区物业等责任人身上,因而责任人大多不愿意因举报垃圾随意投放现象而得罪居民。垃圾在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利用上尚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也影响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03

“新时尚”成为“新风尚”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一个主体参与不够、一个环节运行不畅,就可能造成系统梗阻,从而影响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效果。如何确保这个复杂的系统运转顺畅,如何让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成为人们生活的“新风尚”,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在持续创新,精益求精上下足功夫。其实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它们也有重新利用的价值。只要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合适的垃圾桶,把垃圾分类好,这些垃圾就可能变废为宝,经过回收再利用。所以,保护环境,保护家园,要从垃圾分类做起。

要加强宣传教育,在调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垃圾分类虽然参与主体众多,但归根结底要依靠群众。因此,能否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事关垃圾分类成效。当前,不少地方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度,以积分兑换礼品的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从垃圾循环利用中得到实惠,类似的创新举措成效明显,应予以鼓励和推广。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校开设环卫常识课,大力宣传科学的进行垃圾分类等方面的知识,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宣传垃圾污染的危害性,宣倡导移风易俗,引导、促进广大群众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污染。要在社区大力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大力开展“变废为宝”的绿色环保行动,鼓励城乡居民将可回收垃圾分拣后卖给废品收购站。重点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

要全民动员,建立行政引导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居民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履行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引导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城乡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多元化,社会各界常态化。相关垃圾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的监管、指导,运用行政手段对垃圾分类处理进行强制性规范,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及各项奖惩制度,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为导向,结合各地特点建设分类处理中转站、小型处理厂等分担垃圾总处理厂的压力。

在利用智慧手段上下功夫。垃圾分类一方面靠各个参与主体的自觉,另一方面要靠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智慧手段,强化对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监管,确保垃圾来源清晰、去向明晰。同时,针对垃圾分类及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反馈,以便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办好。

要着眼长效,强化垃圾分类处理管理措施。重点完善垃圾分类回收立法与制度。针对垃圾处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垃圾处理的专门性立法,有利于推动垃圾分类回收问题的早日解决。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日常保洁、清运和管理等制度与流程。实行财政以奖代补。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认真贯彻垃圾分类政策的单位人员给予一定补助和报酬。

在提高循环利用上下功夫。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当前,垃圾分类成效明显,但垃圾处理的短板依然突出,要尽快补强垃圾发电站等基础设施,并通过有效措施推进垃圾发电站高效运转,确保绿色电力充分利用,从而形成从垃圾分类到垃圾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要建立健全各种资源的回收,利用网络,切实做到物流渠道畅通。重点是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规划,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选择部分小区进行上门分类收集和设点定时分类收集试点,加强分类收集、运输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垃圾中转站为依托,加快机械分类点建设。通过机械分类方法,提高作业效率,直接回收废旧原料,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置,降低垃圾分类处理成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到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标本兼治,常抓不懈,这项惠民利民的事情才能做好做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