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此文谨献给每一位慈爱的父亲

此文谨献给每一位慈爱的父亲

时间:2023-12-23 07:26:17

相关推荐

此文谨献给每一位慈爱的父亲

超级英雄

原创: 上上微览 .06

此文谨献给每一位慈爱的父亲

在孩子眼里

您永远是那个超级英雄!

致永远的超级英雄

我的父亲

文 | 朱州

我的父亲振胜,生性忠厚、坚毅,家中排行老三,先祖曾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徽州府朱熹,因南宋末年避祸,举家东迁,后世皆隐居于人杰地灵的天台山下(今浙江省天台县)。到了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家境已不如前,更没了耕读传家一说。

天台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双栖的灵山圣境,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称,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都创于此。家喻户晓的李修缘,“济公故里”就坐落在美丽的赤城山下,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桐柏宫是道教南宗的祖庭,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赤城山玉京洞为道教第六洞天,僧、道和合共修,相得益彰,影响深远,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

兴许是受了灵山圣境的熏陶,父亲打小学业上就有天赋,一点就通,且写得一手好字,这让大学毕业的我至今汗颜。上到三年级时,因家中人口众多,解决温饱问题,便成了第一要务,父亲心疼辛劳的祖父母,二话不说,辍学回家埋头务农,紧着弟弟妹妹们求学。原思忖着这辈子与学堂再无缘的父亲,哪曾想,在90年代初竟得以重拾书本,一路恶补文化课,进修深造,相继拿下了工民建施工员、土建项目经理证(二级建造师)等资格证书,开始从事建筑业技术类管理层工作。

六十年代,农民都是背靠大集体,每日在大队挣工分,吃大锅饭。祖父每月还要往老家的太公太婆那儿邮10-20元家用,家里又有10张嘴要吃饭,迫于生计,思路开阔的祖父母合计着买个摇面机,私下加工点儿面条拿到江口街大集去卖,赚点辛苦钱,用于补贴家用。父亲自然担当起了摇面机大师傅的活儿,每天半夜起来,与弟弟轮流为祖母打下手,加工生产面条。待到天明,麦面由父亲揣在怀里,偷偷拿到街市上去兜售,赚点微薄的差价。因为摇面生意的持续,家里的日子稍微宽松了几天。但好景不长,还是被邻人揭发了,名目自然是:老朱家搞“地下加工厂”。那些年的国策,是坚决打击民间有私有制的存在,所以,一下子成了批斗的典型,摇面机也被充公没收,家里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日子过的更紧巴了。

那时候,县城到乡下的交通极其不便,连条正紧的马路都没有,只有一条泥洼小道,物资运送全靠人拉肩扛,也没有北方才有的骡马牲畜。为了给家里排忧解难,勤快的父亲,便央到一份帮商店送拉货的脚力活儿,每天天不亮,启程去县城拉点儿黄酒、糕饼、肥皂、简单日用品,中午也舍不得在外边吃饭,扛到下午三四点到家后对付一点儿。父亲后来回忆说,这个脚力活儿辛苦是辛苦,但比赚工分要强得多,为了吃饱饭,累点儿也值当。结果好景不长,又有人举报,说父亲他们是搞“地下运输队”,是资本主义复辟。这一下,简易的“手拉车”也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充公没收了,父亲再一次“失业”。

那个年代,流行“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傍身”的说法。情急之下的祖父母,只得将年少的父亲托付给县城有瓦工手艺的大姑父阿礼,学徒泥瓦匠的活儿。走街串巷,为各家缝缝补补干点儿小活儿,盖个房子之类的。父亲心灵手巧,又有耐性,能吃苦,没几年功夫瓦工的技艺烂熟于心,出师后,也能自己出工接活儿,上房贴瓦,不在话下。

到了七十年代末,全国各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建筑技术人才奇缺,加之南方诸省思想超前,对计划经济管制有所松动,改革开放迫在眉睫,父亲一琢磨,索性拉起来一支建筑队伍,前往杭州、沙市、武汉、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地承揽工程。先后承建了诸如黑龙江富拉尔基二电厂等大型民生工程。几年闯荡下来,父亲小有积蓄,回老家盖起了首屈一指的三层小楼,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晃到了九十年代,建筑行业开始规范,父亲嗅到了即将来临的从业资格证制度,果断与母亲商议,报名参加工民建施工员培训。那时候,考证的各种费用下来,需要近万元(那是母亲在卫生院月薪120元),父母亲一咬牙,做了个“万元会”(江浙一带民间筹资方式),那样学费得以筹措。父亲那代人,就吃了没文化的亏,中国字都还没认全,就被拉去学习大学文化知识。头一天上课,一看ABC英文字母,傻了眼。只有连夜让初中文化的母亲,恶补初级英语。至于后边的辨认图纸之类的专业技能,父亲挑灯夜读也看不明白,每晚揣两包中华烟去请教工地的工程师,带着问题去学习,培训的那些个日日夜夜,父亲是夜夜挑灯夜读到半夜。那种学习劲头,让青春懵懂的我觉得不可思议。就连停电,父亲都不忘拿几根蜡烛点亮周围,从不偷懒。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父亲,竟然一举拿下了现在大专生才能考下的施工员证,本科生才能考取的二级建造师证,真让我们大跌眼镜。

1990年8月17日受强台风袭击,家乡当日总降水量达1100毫米。当晚,镇村干部拿着大喇叭沿路向居民紧急动员,要求全体村民紧急转移到高地镇政府去。父亲第一反应,就是老娘还在永宁江边的木屋住着,洪水那么大,不把老太太接出来,洪水再一涨,就那小木屋,可是要出大事。大半夜的,伸手不见五指,父亲嘴里叼个手电消失在夜幕中。据他后来回忆,他一口气游了几里地,摸到祖母家,四下寻不见人。发现老太太可能跟小叔走了,又游了出来。当时永宁江的水浪也不小,父亲说,当时只考虑母亲安危,哪能想那么多。

后来直至祖母重病住院,工作繁忙的父亲,仍坚持每天一大早骑行六公里,奔到县人民医院去探望病重的祖母,床前伺候,哪怕那天已有约定的兄弟陪护。每次,祖母指名要吃各式的早点,父亲总是费劲心思大早上起来制作,剁肉散、蒸水蛋、荷包蛋、肉松、包馄饨,各种的折腾,那几年,父亲总是尽孝职守,直到祖母撒手人寰。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父亲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孝子的真孝道,父亲为我们晚辈做了榜样。到现在,父亲每周都坚持驱车前往八九公里外的外祖母家,给老太太送去一周的菜蔬、海鲜、水果。作为一名外姓女婿,我的父亲做到了极致。

后来与父亲的几次交流中得知,父亲早些年干瓦工,还路遇过偷自行车的小蟊贼。我很好奇,父亲是怎么逮住那厮的。父亲说,不紧不慢的骑车过去,等到与小蟊贼齐头并进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那人身上一踹,将对方一头扎进稻田,再上前去,三下五除二便把蟊贼捆绑起来,扭送派出所。没想到,平日里老实巴交的父亲还有智擒盗匪的一手。还有一年盛夏夜,父亲与母亲路遇突发疾病的匠人躺地,无人敢问,他俩将人扛送到医院急救,找来脱岗的大夫,将人救治过来,半夜送至家中。后来获救人两口子提着厚礼上门答谢救命之恩,父母亲坦然对待,分文不取。父亲救死扶伤、拔刀相助的善举令我敬仰。

今年初夏,父亲来西安看我们,物流过来一大箱子物品,我扛了一小会儿便要歇息。父亲一笑,接过手,扛到肩上,健步如飞,一路未歇。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眶有点儿湿润,难以想象,这是位71岁的老人。

父亲平淡一生,虽无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孝敬老人、见义勇为、积德行善,与人大方,从不计较。好学,永不言败。虽有些倔强,但坚毅踏实做事的性格,从不落人后的品德值得为人父的我学习。

这就是我的父亲,我心中的超级英雄。

朱州文集经典回顾

醉忆黄酒二三事

小山村里走出的大母亲

责编:五月薇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