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辽国时期的节日文化风俗

辽国时期的节日文化风俗

时间:2021-03-09 01:15:40

相关推荐

辽国时期的节日文化风俗

导读:辽国时期的节日文化风俗

辽朝虽然是以游牧民族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契丹人建立的,但在其广大的疆域内,农业已经日益成其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部门,因此,他们与汉地一样,对立舂相当重视,视其为农耕生产的开始,举行相应的活动或仪式。在立春这天,辽朝皇帝也模仿中原皇帝要举行隆重的鞭土牛以劝农耕的仪式,在民间也自有特定的活动。汉地农耕习俗对契丹等北方民族的深刻影响,同时,又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立春时节立春幡、戴幡胜等在汉代已有之,在其上书宜舂之字在南朝也已流行,它们都是在汉地流行年代久远的习俗了。

辽人在继承汉文化的基础上略有变化,以刻青缯为幡帻的材料。画龙、蟾蜍等形象于幡帻上。由女子进春书等。不过,缯、蟾蜍等在中原等农耕发达的地方仍然是财富、幸福的象征。缯,即丝织品,通常作为富贵人家的衣饰原料和财富的象征,非富贵者难以拥有此物。刻青缯很可能是北方十分珍贵的刻丝的一种,缯之所以选择青色,也许是辽人沿袭了中原王朝自西汉以来传承下来的传统,即青色与方位中的东、季节中的春是相匹配的。选用青缯,就有代表春天、代表万物滋生、代表世上万物初生,犹如东方的朝阳一样充满生机的象征寓意。

由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水草的丰盛即是其游牧经济的重要保障,故青色也成为他们的吉祥色之一,比如,他们的新房与汉族明显不同的就是,汉族用大红色以示喜庆吉祥,而他们则用青色帐幔装饰而成蟾蜍,即我们今天常说的蛤蟆。在古代,它一直被认为是具有神性的灵物,其形象有财源兴旺、幸福美好、克敌长寿的寓意。宜春的提倡,表明在契丹人的思想意识中已把农业或者农耕当作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了。

不过,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待发的日子里,为何专门由女子而不是男子进春书,想必是因为女子具有孕育生命的伟大天性,作为繁衍子孙、祈求子嗣千秋万世之根本,以女子进春书的寓意是至为深切的。我们知道,在中原王朝统治的疆域中,农业经济是王朝的根本,故统治者对农业相当重视,重农观念可谓由来已久,故每到新岁开春,他们便要举行祭天敬祖,鞭春劝农的仪式。而辽人也学会了汉人倡导农业、重视春耕的习俗,显示出他们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逐步转化。可以说,这是契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辽契丹的这一习俗显然是受中原王朝占卜术的影响,西汉时期中原就有人日这一习俗,而在内容上还体现出定居农业的特性,不仅有家畜六种,且谷居其一,这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表现。我们知道,动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牛与他们的祖先崇拜有关,故其地位仅次于人。马是游牧民族征战与生活中力量的显示。羊是财富的象征等。

尽管宋朝仍有记载,有京师贵家造面茧,以肉或素馅,其实厚皮馒头钹馅也,名曰探官茧的习俗,但面茧已非煎饼是非常明显的。此外,我们没有看到关于人日食饼习俗的专门记录,却在《辽史》岁时杂仪的记录中发现这一习俗被辽人沿袭下来了。由于辽人也继承了古人利用自然天气的阴晴以占卜一年的灾难和吉祥的习俗,故也能反映当他们无力控制命运的吉凶时,若要对未来生活存有美好的愿望和企盼,只得寄望于变幻莫测的上苍,所表现的正是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文/雯雯历史说

(声明:本文由雯雯历史说原创,素材来自网络,和你分享一份历史的精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