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黄肠题凑:古代最高礼仪的墓葬制度 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肠题凑:古代最高礼仪的墓葬制度 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0-12-05 10:37:59

相关推荐

黄肠题凑:古代最高礼仪的墓葬制度 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肠题凑”是一种框形结构,由柏木堆垒而形成,而后渐渐发展为木制结构地宫。

“黄肠”两个字指柏木黄心,所谓“柏木黄心”,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将木头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和聚集在一起就是“题凑”。它是流行在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墓葬制度,故而在探讨这种葬制前,我们先来谈谈秦汉时期的丧葬观念。

秦汉时期的丧葬观念

秦汉时期,各种阴阳五行方术和迷信活动十分盛行,因为当时人们信奉灵魂不灭。西汉末期道教兴起,也与这些盛行的迷信活动分不开,并且这些都是当时厚葬风气盛行的原因。不仅如此,秦汉时期儒家传统孝道观逐渐趋于政治化,这也对秦汉时期的丧葬产生极大影响,促进了厚葬等丧俗盛行。

这种厚葬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汉代墓室在结构及形式上都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住宅

2、在随葬品方面几乎包括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器具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在阴间世界的死者才能够享受着如同在现实世界里一样的美好生活。

秦汉时的丧葬观念,使得墓葬在这一时期非常具有特色,墓葬结构由传统竖穴向横穴发展,出现了木椁、石洞、石室、土洞等各类墓葬。在构造上,这些墓葬大多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住所,并且在这一时期,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墓室结构趋于成熟。加之秦汉时期陵寝制度也得到了确立,丧葬礼仪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完整化和系统化。

何为“黄肠题凑”

正是由于秦汉时期厚葬等丧葬观,才出现了“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与古代等级制度直接相关,只有帝王以及诸侯级别才能够享用。前面我们说到,“黄肠题凑”是由柏木堆成的一种框形结构,而后渐渐发展成为木制结构地宫。“黄肠”两个字指去皮后的柏木,也称作“柏木黄心”。将木头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和聚集在一起就是“题凑”。但这种葬式大多发现在秦汉时期,到了汉代以后就很少有人再使用了。

“黄肠题凑”这个称谓非常巧妙。

“题凑”这个词语最初出现在《吕氏春秋》的节葬篇。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题凑之制”就已经开始萌芽了。1950年,河南辉县发现的固围村二号战国时期魏国王室墓,其椁室用长短不等的枋木分17层纵横交错垒筑而成。这种垒筑的枋木,大概就是“黄肠题凑”的早期形式。

不过就目前所了解的秦始皇陵的结构情况来看,虽然竖穴内发现有石制结构,但更为明显的是大型土坑木椁墓。正所谓“汉承秦制”,西汉时期的黄肠题凑墓葬有可能是从秦朝发展而来的,而秦始皇陵很可能就是黄肠题凑结构。

“黄肠题凑”这个命名,最初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中。颜师古注: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所以为固也。”

通过颜师古这段话,可得知“黄肠题凑”设置在棺椁外,是木制结构,由黄色的柏木心堆成。“黄肠题凑”是汉代时天子的专用葬制,由梓宫、便房、外藏椁三者一起构成,其他诸侯或大臣、高管若要使用,需经天子同意。

木椁墓与“黄肠题凑”墓

当“黄肠题凑”实物未被发掘前,一部分学者认为“黄肠题凑”墓就等同于土坑木椁墓,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黄肠题凑与一般的木椁墓不同,它是土坑木椁墓中的最高形式,是木椁建筑的顶峰。

墓葬在中国古代的产生时间非常早,它出现于距今约两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种埋葬方法,其中土葬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常见。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且基本上都是土坑竖穴墓。

古代社会自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开始,经历了由母系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在丧葬制度上,墓葬的规模、大小及陪葬品的数量、质量开始出现不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有的规模比较大的墓葬中开始出现漆木棺,土坑木椁墓也在这时初具雏形。

夏商周时期,土坑木椁墓开始走向成熟。其走向成熟主要有四个标志:

1、出现横向的墓道

新石器时代竖穴墓的结构简单,竖穴即为墓道,竖穴底部为墓室。商周时期,规模比较大的墓葬普遍在墓壁外出现斜坡墓道,根据墓葬大小不同和墓中身份的高低,墓道的数量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亚形四条、中形两条和甲形一条墓道。

2、墓葬面积扩大。在新石器时代,墓葬的面积非常小,只有几平方米。

3、墓葬的深度扩大。以前墓葬的深度大多数都不会超过一米,有的还缺少墓坑,但是这一时期的墓坑却深了很多。

4、普遍出现以漆木棺作为葬具,规模较大的墓葬则出现椁。

“椁”即外棺,根据商周时期的制度,不同等级要使用不同数量的棺。所有等级使用的都是一椁,不同的是天子使用四棺、诸侯使用三棺、大夫使用两棺、而士则只能使用一棺。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墓葬往往用木材将椁室隔成若干个墓室,每个墓室都有不同的功用。此后,在将椁室分隔成若干个墓室的基础上,产生了结构更为复杂的“黄肠题凑”天子葬制。

“黄肠题凑”的基本特点

“黄肠题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每层都是平铺、叠垒,一般不会使用榫卯。

2、木头的方向都向内。“题凑”四面枋木或者条木要与椁室中的壁板呈垂直状态。如果从里面看,四面都只能看见枋木一端。

3、都在竖穴木椁墓中发现,但“题凑”的尺寸及叠垒时所产生的层数并不一致。

4、黄肠题凑墓包括黄肠题凑、外藏椁、便房、梓宫等完整一套的木结构葬具,“黄肠题凑”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肠题凑”的价值

“黄肠题凑”是有着非常高价值的高规格葬制。

首先是在实用方面:黄肠题凑能够加固外椁墙,承受墓顶和墓中其他顶板的压力。其次“黄肠题凑”是一种礼制,是天子享用的王礼,《周礼》、《礼记》等都强调它是“天子之制”。

《后汉书·礼仪志》中详细阐述了汉武帝的墓葬也使用了这种“黄肠题凑”葬制。汉代诸侯王墓虽未见记载,但近年来发掘的大葆台、象鼻咀等,都发现了“黄肠题凑”。据发掘者断定,这些墓葬的主人分别为某代的燕王、长沙王。汉代诸侯王也希望在他们死后享用这种葬制,可见西汉“黄肠题凑”是诸侯王以上的贵族葬制。

“黄肠题凑”实物出现:西汉大葆台汉墓

“黄肠题凑”虽然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但是它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长期以来一直是迷雾重重。

19世纪70年代,河北石家庄北郊发现了一座西汉初期的大型竖穴木椁墓,墓中出土了一件“长耳”铜印,考古专家据此推断该墓的墓主人是西汉初期赵王张耳。

这座墓葬在二层台上建有木结构建筑,墓壁四周垒筑黄肠题凑,题凑东西壁横铺,南北壁纵铺,四角连接处保留纵横交错的堆垒形式。而后还有象鼻咀长沙王墓等,这些墓葬的“黄肠题凑”在椁室的四周,高度低于椁室,如同椁室外设立了一道厚墓墙,但靠近墓道一侧却不设门,专家推测,这些就是黄肠题凑的原始形象。

在长沙、石家庄等地,也陆续发现了带有“黄肠题凑”的西汉诸侯王陵墓,但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于黄肠题凑还是非常陌生的。一些历史学家曾对汉代帝王陵墓中的黄肠题凑做过不少解释,但因为无实物考证,往往把题凑与椁室混淆。

直到大葆台汉墓的成功发掘,才让人们真正认识了“黄肠题凑”。大葆台汉墓发掘出完整的“黄肠题凑”,这次发现让“黄肠题凑”第一次以实物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大葆台西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坐落于距城区15公里的郭公庄西南。这是一座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的形制特殊的木结构古代大型墓葬。1974年发现,经过的发掘、清理、修复,于1984年在原址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遗址性汉墓博物馆。

大葆台汉墓在发掘之初,除了沙丘外什么也没有。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东方红石油的化工厂想要在这里建造一个油库,就在工作人员进行地质以及水文的勘探时,他们发现地表深处出现木头、木炭还有灰白泥土。

工作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刻联系垒考古工作者,经考古专家的研究分析,将其认定为一座西汉木椁墓,时间约为公元前82年到公元前44年。

1974年8月19日,考古专家们开始正式发掘大葆台汉墓。在发掘和清理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墓室的顶板之下发现条木,越往下清理条木越多,这些条木规则的摆放着,木质呈棕色,十分坚硬,表面留有黄色树脂油。

条木平面的端头印着清晰的“+”字形墨线,并且条木和条木之间也没有使用榫卯进行固定。条木每根都非常重,最重的一根甚至达到了32公斤。按体积推测,约有15000多根,用材之多,令人惊叹。从葬制上看,是天子诸侯的规格,墓的主人难以确定,可能是汉武帝的儿子燕刺王刘旦,也可能是汉武帝的孙子广阳顷王刘建。

在这个墓的西侧,后来又发现了一个稍小些的墓葬,形制与前者略同,墓主人是一位女性。两个墓葬分别定为一号和二号墓,是夫妻二人的并穴合葬。

一号墓为大型土坑竖穴木结构陵墓。陵墓面积大,约有400多平方米,其中东西宽18米,南北长约23米。这座陵墓由墓道、内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和后室组成,犹如一座庞大的木结构地下宫殿。它的重大考古价值,在于这是我国考古学界首次发现的一座按照“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这套天子享用的葬制修建的陵墓。

大葆台1号汉墓的“黄肠题凑”位于内外回廊之间,布局为长方形,“题凑”分为前堂、后室、内回廊三个部分,“题凑”本身没有直接构筑于墓地四周。其规模很大,由大约15000根枋木,分30层垒起。这些枋木约长90厘米,宽厚约10厘米,总量约近130立方米。

南部正中安有木门,墓顶的枋木和圆木就搭在“黄肠题凑”上。这也使得“黄肠题凑”能够承担沉重墓顶以及厚重封土堆的压迫,它成为了支撑墓室空间的关键支柱。每根枋木开料都很光滑,平整划一,这证明了汉代工匠们高超的手工技艺。

大葆台汉墓中发现的“黄肠题凑”均为柏木,且多为柏木心,这些木材并没有因为放置年代久远而腐坏,相反仍旧坚硬如新,有的木材表面还带有一层黄色的油脂。这些柏木排列的非常整齐,东西两侧朝东西向:横垒,南北两侧朝南北向:纵垒,南北壁黄肠木的两端直接顶靠在东西壁的黄肠木上,从内侧看四面都是木头。

大葆台汉墓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与古人所记载的“黄肠题凑”完全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准确性。

这座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木结构陵墓能保存到现在,是因为在墓室的外侧,放了大量的木炭和白膏泥。这在《吕氏春秋·孟冬纪》中也有记载,其目的就是用它防潮隔水,加固密封。加之墓外封土层层夯实,就使这座墓得以保存至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