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幼儿园虐童事件又发生了

幼儿园虐童事件又发生了

时间:2020-08-22 13:23:02

相关推荐

幼儿园虐童事件又发生了

幼儿园虐童事件又发生了。

这一次,是喂十几个月大的孩子,吃大量芥末,还把消毒水往孩子的眼睛和嘴里喷。

肺都气炸了。

这几天恐怕刷屏的就是这个新闻了吧。

一般来说,网上对此就是两派论点:

1. 去死,去死,去死派:禽兽啊,恶魔啊,要严惩凶手啊……网上各种惩处恶人的办法,总之恨不得把行凶者扔到渣滓洞,经历人间所有最惨痛的折磨,方能解心头之恨。

2. 追责,追责,追责派:携程、上海市妇联,还有现代家庭杂志,这些有头有脸的大机构,如此草菅人命,试图敷衍了事,我要卸载携程app,让这个公司去死吧。

3. 痛心,痛心,痛心派:孩子才多大啊,太惨了,以后一辈子都可能要因此受到严重创伤了!

这是我们面对无法应对伤害时的两种惯常反应:

1)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沉浸在伤痛之中。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那些受伤的孩子,该如何消化那么多虐待以后的精神伤害?

身体的伤害,总是可以疗愈的,而心的伤害,谁来解决?

这么多年了,每当社会发生惨绝人寰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一个少数派。

我是哪个派别的?

治愈、治愈、治愈派的。

一个好的社会,是需要四个层面的力量:

第一个力量是预防;

第二个力量是监督;

第三个力量是惩治;

第四个力量是疗愈(修复)。

我们看到“某程亲子园”虐童事件,是所有力量都缺失的情况下发生的。

作为国务院亲自调研的重点工程,它居然依然如此豆腐渣,如此黑暗,前两个力量,我们不知道是怎么起作用的。

但这不是我们能影响的。

而惩治呢?

那个行凶者立刻被抛出当替罪羊,然后这些大机构开始互相推诿,语焉不详。谁来惩处这些背后的大boss?

这也不是我能关注的主题。

而最让我难过的是,每一次惨案发生以后,当舆论的喧嚣过去以后,那些惨受伤痛的人,就无人问津了。

这个社会如果前三者都不足的话,起码也要有第四个力量吧。

我们的社会从来最缺的就是心理急救机构,如果我身体有急症,可以打120,但是精神伤害这个事儿,我们有没有社会团体组织起相关力量,来治愈这些受了伤的家长和孩子?

没有。

作为一名以治愈为专业的工作者,我深感痛心和无力。

为此,恳请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多转发这样的干货,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许会有支持,而很多有孩子的家长,也需要知道,当孩子受到欺负、虐待了,你们需要怎么做。

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2

救助受虐孩子的首要原则是:先救家长,再救孩子。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当儿童遭遇到极度痛苦的事情时,父母的平静反应非常重要。

因为孩子唯一或者说最重要疗愈的来源,是自己的父母。

而父母此时面对危机情况的情绪水平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

图注:《母亲》

举个例子:

一个女孩3岁的时候,被一个猥琐大叔猥亵。那时候她很懵懂,没太当回事儿。

结果父亲听说了,拿起刀子就往外冲,找到那个人,当胸就是一刀,所幸那人被抢救回来,但从此父亲入狱多年。

母亲瘫倒在地说了一句让她铭刻一生的话:我的姑娘这辈子就毁了。

从此她成了罪人。她毁了父亲,也毁了母亲,更毁了自己,她以后心心念念就是快点儿长大,等父母去世以后,她立刻自杀,因为她已经不配活在世上了。

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孩子对一件事严重程度的评估,一部分来自自己受的伤害,但更大部分,是来自父母的态度。因为孩子并没有评估这一件事的能力。

2)真正的创伤,永远是二次创伤。

所谓创伤=危机+无人疗愈。

当孩子遭到伤害的时候,父母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把受伤的孩子活生生地抛弃在一边,这要比任何危机事件都可怕。

请记住:无论孩子遭遇什么样的外在伤害,都不会造成一生的影响。

孩子所有一生的创伤,都来自关系的失败,来自二次创伤,来自父母对自己缺乏共情,来自父母无法承载自己的痛苦,而把痛苦放在孩子身上。

容器的失败,才是创伤的本质。

图注:《熔炉》

什么是容器?

容器包括两个部分:

1)母性力量——接纳的力量:没关系,发生了一切,到妈妈怀里,就安全了,不用怕,有妈妈在,你就是安全的。

2)父性力量——解决的力量:遇到了问题,我们可以解决问题,我们是可以做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情和处境好起来的。

这两种力量,可以带来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也就是我们退可守。

同时也会带来掌控感和胜任感,我们进可攻。

而所有创伤的实质都是三无:无力感,无望感和无助感。

这两种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度过三无的暗流,在人生中始终有正能量的庇护。

所以,当孩子受伤害以后,第一件事不是治愈孩子,而是要尽快恢复你们作为父母的容器能力。

而很有可能让父母失去了父母功能的可能是如下两点:

1)缺乏疗愈手段:往往父母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不知道如何应对如此极端的情况。

2)早年遭遇过太多的创伤没有化解:如果孩子的创伤激起你小时候的创伤,比如你小时候就被暴力虐待过,你小时候就被性侵过,那么此时你就掉入自己的黑洞里,此时你可能会过度自责,或者过度情绪化,过度有攻击性,忙于维权,而忽略了此时第一重要的事儿——疗愈孩子的伤害。别说帮孩子,你就需要救助。

此时最快的方式是寻求心理援助。

3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第一种父母:缺乏创伤只是不知道孩子是如何体验创伤,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疗伤的内在相对健康的父母。

当孩子受伤的时候,父母首先会沉浸在内疚感和三无感里,往往会遭遇一场情绪的危机。

图注:《熔炉》

他们往往会很焦虑地问如下这些问题:

1. 当我也感到害怕的时候,我该和孩子说什么?

2. 我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3. 什么事我该做,什么事我不该做?

4. 我怎样才能知道这对孩子而言有多严重?

5. 我怎样才能知道孩子的情况正在变得糟糕?

6. 我怎样才能知道我观察到或者听到的孩子的情况是否正常?

7. 作为一个家庭,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8. 我的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发生的事情?

9. 我应该和家庭其他人员说什么?

10. 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应该保持正常的生活。但仅仅这样就足够了吗?

11. 如果我的孩子不想做他在事情发生之前习惯做的事情,我该怎么办?

12. 如果我的孩子总想不停地向我讲述发生的事情,我该怎么办?

13. 有人告诉我事情在变好之前总是先变得更坏,这是真的吗?

14. 谈论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否会让情况变得更槽?

15. 有没有一些指标能够告诉我,孩子的惰况正在变好?

16. 我如何处理自己总是担心其他事情会发生的焦虑呢?

17. 人们告诉我,需要结束,即我需要放下一切然后继续向前。我怎么才能做到呢?

18. 我可以做些什么,能让我的孩子更容易有所改善?

首先说,所有人都会对孩子的遭遇不知所措,都会很焦虑,很担忧或者很自责以及迷茫。这是最早期的反应。

但你们一定要记住,孩子的内心是一张白纸,这意味着他们的心理代谢能力是很强的,只要你有足够的情绪能力,孩子完全可以度过早年的伤害的。

图注:《熔炉》

然后,我们可以回答一下上述问题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

1.“当我也感到害怕的时候,我该和孩子说什么?”

我的回答是:当你害怕的时候,给自己的害怕评分,如果100分制,你的恐惧超过50分,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安抚自己。

做一些简单的腹式呼吸,跟自己说这样的咒语:

我很害怕,但这些害怕都是不现实的。

没关系,慢慢来,会有办法的。

我越放松,就越有能力面对这件事。

我越自然,一切就会越快回到我的掌控中。

放轻松,一切都会过去的。

现在我回到我内在的圆心,所有的能量都回到我的身体里,我充满了能量,我可以解决。

2. “孩子现在在想什么?”

经常有人这么问问题。你必须了解,孩子所体验的创伤和你所想象的肯定不一样。

你需要了解孩子,绝对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把你的创伤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比你想象得更健康!

图注:《母亲》

3. “我该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

不用问我,孩子最知道。每个人都有自愈力,做家长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自愈环境,你要相信,孩子其实是知道如何疗愈自己的。我见过所有孩子的常年伤害,其实都是来自家长拔苗助长,粗暴干涉而造成的。

4. “如何评估孩子的伤害?”

文章结尾有一个tips可以让你了解孩子如果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会是什么表现)

你也可以问问孩子:

“自从这件事发生以后,你最大的担优是什么?”

比较少见的答复如:“是否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去幼儿园和我的小伙伴玩了??”显然,这名儿童并没有被他的经历所影响。

而另外接触过相同情景的儿童可能会反应说:“幼儿园阿姨会找到我们家吗?”这名儿童明显感到焦虑甚至是恐惧。

如果是前者,你可以暂时放心,因为孩子并没有遭遇你想象的创伤。

你可以继续观察。

你还可以问孩子:“对你而言最糟糕的是什么?什么可以帮你(或者可能帮你)感觉好一点?现在什么或者谁能让你(或者可能让你)真正感觉到安全?”

这些问题,有助于帮助你了解孩子究竟是如何体验他们的遭遇的。

如果儿童喜欢画画或者玩玩具,父母可以让他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导致创伤的并不是情境本身,而是儿童在情境中的脆弱程度,以及修复环境是否足够给力决定了,情境是否是创伤性的。

5. “我跟孩子说,过一会儿你就会变好的。这些言语的安慰管用吗?”

问问你自己,如果你失恋了,有人跟你说这种片汤儿话,管用吗?

言语安慰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因为我们的沟通70%是靠非言语沟通进行的,所以如果你自己的情绪是非常崩溃的,表面上的话语一定会起反作用。因为这反而会让孩子很困惑,我明明看到妈妈很痛苦为什么说出来的话却是很欢乐的?他们也会困惑自己到底应该相信妈妈说的,还是相信自己本身体验到的。

那么作为成人,你们是如何减压的呢?

大部分父母会报告说,他们回到家然后做了一些以往能给他们带来情绪和身体放松的事情。他们运动,吃东西,睡觉或者读一本好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体要参与做些事情,以此让自己平复下来并彻底忘记恐惧。

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做些能给他们带来平静的事情——吃东西、玩游戏或者从事一些熟悉的日常事务。

我们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外显”的,一种是“内隐”的。外显的是知识,认知层面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创伤是在“内隐”层面被体验的。“内隐记忆”指的是事件被身体和中枢神经系统所记忆。在内隐记忆的过程中没有语言,没有语词来描述正在体验到的内容。

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记忆和体验我们看到和听到的。

声音和图像能够让我们想起发生的事情。

其实,恢复孩子的安全感和力量感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内隐记忆的方式——好吃的食物和玩具,这些充满感受性和体验性的活动比简单的说教更有用。

6.如果孩子应对危机的方式是不接受,我该如何应对?

我们也要注意到,孩子也会对自己制造二次伤害。

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很多孩子的大脑变得处于高唤醒状态下,并时刻准备着采取某种行动来帮助自己生存下来。在最初的几秒钟内,大脑就决定了该做什么,而在这段时间,我们并没有真正在意识层面决定该做什么。

所以很多孩子会做出很多和以前差异很大的事儿。比如尿裤子,拉裤子,甚至失控下伤害自己和他人。

这些事情的反冲力是羞愧或者罪恶感,父母需要知道在这些情况下,膀胱失去控制、呕吐、一动不动或者大哭等行为都是很正常的,这是人体调集各种资源来满足生存需要的一种方式。几个月之后,儿童还经常会问。:“什么我会尿裤子?为什么我伤害别人?”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理解在最初接触到创伤事件时,孩子的那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可以对孩子说,“你尿裤子或者精疲力竭或者不知道做什么,对此我都不感到奇怪”这种立场能够帮助儿童消除对已发生或者役有做到的事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

家长了解这一知识非常有必要。因为孩子在创伤体验的最初几秒经常为自己做过的和没有做的事情而感到羞愧,同时又很少会告诉他人。

4

接下来,我会推荐一些帮助孩子疗愈伤害的家长攻略(是纯干货!)

疗愈的原则:

父母可借此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平静下来,并且开始重新获得安全感和力量。

1. 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儿童在理解别人所说的话时可能会有困难,因为创伤引起了暂时的认知障碍。如果儿童不能“理解”,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

2. 让儿童知道他们的想法、感受和身体反应都是很正常的,这些感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缓。鼓励儿童谈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鼓励他们提问。儿童或许会重复地问相同的问题,因为他们需要多次听到答案来获得确定感。

3. 使用简单、具体的词语来给出信息。最好是父母来做最初的信息提供者,这能让孩子信任他们。在给出细节之后,重新引导孩子进入活动中,询问孩子什么能让他们感觉好一点,并且努力为孩子提供这些他们需要的事物。

4. 让自己多提出些问题,比如“其他孩子会说什么”(如果有其他孩子的参与),“在事情发生后你想得最多的是什么”,“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最糟糕的是什么?”

5. 儿童需要感受到父母是有控制感的。如果情境也给你造成了很大的焦虑,找个人来宣泄,别让你的担忧吓到了孩子。感到悲伤很正常,而且你也可以说,‘我不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我会和你一起渡过难关”,说完给孩子一个拥抱,尽早恢复日常生活,熟悉感能够带来安全感和控制感。如果孩子在行为上趋于幼稚化,要有耐心,这些行为很可能有着自我舒缓和自我平复的作用。

6. 保护孩子,以免他们接触到和已发生事情有关的,或者会回忆起已发生事情的,其他可怕的场境或新闻。如果可能,要避免孩子和家人不必要的分离,如果有,时间也不能超过2~3周。

要记住的是,有些活动对某些父母是困难的,因为孩子的创伤也引发了他们对自身创伤历史的回忆。这些父母在感到和孩子一起很舒适或者能够帮助孩子之前,其自身先要接受创伤干预。

不过,另外一些有着创伤经历的父母感到这些活没有威胁性,甚至还能给自身带来舒缓和慰藉。活动和建议都旨在帮助儿童重获安全感和力量感,并减少创伤引起的恐惧和害怕。如果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的反应还持续了6~8周,那么这些儿童就需要接受强化的、有结构的,特别针对创伤的感觉干预。所有的活动都是按照年龄的顺序列出的,但是,要知道有些大龄儿童喜欢参与针对3岁,4岁或者5岁儿童设计的活动。

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根据特定儿童的年龄或发展需要加以调整。比如,和很小年龄的儿童可以唱儿歌。但是,如果是和十几岁的儿童一起玩,可以要求儿童唱自己喜欢的歌,如果太尴尬,可以写出或者说出喜欢的歌曲的歌词。

在开始活动之前,告诉孩子你有几个活动可以让你们两个一起玩,这些活动能够让他感觉好一点。告诉孩子有些活动可能有效果,有些或许没有,你们得花些时间来找到那个最有效果的活动。

图注:《总有一天》

疗愈的方法:

婴儿期-3岁,安全感和感受训练

当试图给儿童创建安全感时,保持日常的规律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孩子感到安全,你可以:

1. 保持正常的眼神接触。

2. 经常抱着孩子,在睡觉或小憩之前计划一段“依偎时间”。在椅子上摇晃也很有安慰效果。

3. 和孩子一起微笑或大笑。

4. 抱着孩子一起玩玩躲猫猫游戏或者拍掌游戏等。

5. 把孩子放在毯子上摇晃,同时唱首孩子喜欢的歌。

6. 在沙发上一起读本书或者看短录像。

7. 和孩子一起爬,当他朝你爬过来时要表现得很高兴。

8. 经常和孩子说说话,嗓音辨识对婴儿特别有安抚作用。

9.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玩水,那在水槽或者小一点儿的浴缸里玩水。

10. 让孩子帮你一起做他喜欢的食物。记住好吃的食物对于任何处于焦虑状态中的儿童都是有慰藉作用的。

11. 为了强化依恋和建立连接感,尝试以下活动:在一面镜子前,抱着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展示各种面部表情,同时鼓励孩子和你一起做。说,‘我感到吃惊!”然后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然后,叫着孩子的名字,说:“xx感到吃惊!随后是“我感到悲伤”,“xx感到悲伤”。”我感到孤单”,“xx感到孤单”。“我感到开心!”,“xx感到开心呢!”。

12.经常重复这个活动,即使在孩子已经能够轻松模仿你的表情之后。尝试不同的感受和表情,总之以积极的感受开始和结束。这一练习让孩子除了因为坐在你的大腿上而感到安全之外,也能帮助他开始理解和控制内心的感受。

3-6岁,谈话疗愈法

1. 温柔地建议你的孩子和你说说他最美好的记忆,可以画画或者在杂志上找到一个能够让他想起美好记忆的画面。年幼的孩子可能会用他们选择的颜色和画出的线条来向你展示他们记住的事情。

2. 鼓励儿童想想他们在美好记忆中闻到的、听到的以及身体感受到的。聆听并尊重他们的记忆。

3. 在连续几周内讨论了几个积极记忆之后,让孩子想想自己最悲伤的记忆,做法和之前一样并且要安慰孩子。然后再以讨论美好的记忆结束。提醒孩子记住悲伤的感受就像暴风雨,它们总是会回来但却不会停留太久。告诉孩子他可以同时拥有快乐和悲伤这两种感受,在悲伤的事情发生时,开心和笑也是可以的。结束时,让孩子详细告诉你他记忆中最开心的时光。

4. 伤痛有多大:告诉孩子你知道他因为某件事而承受的内心伤痛。告诉孩子你关心他的感受。问孩子,“你今天的伤痛有多大?“作为一种测量伤痛严重程度的方法,让孩子按照伤痛的程度来伸展手臂。拿出一根宽的丝带,测量一下孩子手臂的伸展宽度(这等于伤痛的值),然后剪掉丝带,把丝带放进一只信封里,最后一起决定把信封保存在哪里。

5 告诉孩子过几个星期后你们会再来测量一下伤痛有多大,到时候伤痛会变得更小。比如,你可以说,“这就像你跌倒擦伤了膝盖。一开始伤门或擦伤的面积很大,非常疼痛。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就逐渐消失了。它越变越小,到最后不再疼痛。”

图注:《总有一天》

6. 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下的问题:

感到伤痛正常吗?

当然正常口我们总是在某些时刻感到伤心,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感到伤心。

伤痛会水远存在吗?

不会。它会消失,就像阴天下雨的天气一样,天不会总是下雨。阳光、开心和充满希望的日子会出来,并停留一段时间。这也像我们吹泡泡,泡泡变得很大,然后爆开消失。它们不会永远存在,就像伤痛不会永远存在一样,当我们感到伤心时,可以哭泣。

和其他人谈论一下我们的伤痛也会有所帮助:当我们感到伤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和谁说说这些感受呢?

家人(妈妈、爸爸、奶奶、爷爷等)、朋友、同学老师、咨询师、校车司机?以积极的基调结束这一活动,和孩子一起吃点东西,读本书或者到户外游戏。

随后,询问孩子现在伤痛有多大(或多小),把手臂伸展得和伤痛的程度一样大。

用一根新的丝带,测量现在的伤痛有多大或多小。从信封里拿出之前的丝带,把两根进行比较。如果顺利的话,丝带变短了而且孩子的伤痛也得以减缓。如果是这样,就让孩子说说他现在的伤痛减轻了多少,或者强调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伤痛会变小然后消失。

即使需要花较长的时间,父母也要提醒孩子他可以做些事情来获得安全感和找到乐趣。

如果伤痛和之前一样大,这正是寻求帮助的时候。总是以积极的基调结束活动。

如果伤痛变小了,那就强调你们一起取得的进步。如果伤痛变大了,向孩子表明你会一直支持他,而且还有其他的帮助方法。

游戏活动

1.所有年幼的儿童都能在玩水游戏中降低焦虑。当他们心情烦躁并且任何事情都无法安慰他们时,鼓励他们在厨房的水池边,站在椅子上玩耍缓缓的水流,一只塑料碗和小的塑料杯子能够创造奇迹。加入泡泡游戏会更加有趣。

2.让儿童跑跳、翻跟头,在父母之间跳来跳去,当孩子到达父母一方的位置时就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唱那些让孩子开心的歌曲。歌唱能表达出安慰、安全和快乐的感觉。

Tips

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可能感受到:恐惧、担忧、悲伤、愤怒和孤独。常会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无法信赖他人。并且,部分孩子还会出现一些自伤和伤人的行为。

另外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经历创伤性事件之后会有不同的反应:

学龄前孩子(6岁以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还在发展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PTSD的反应,他们可能会表现出:

1、过去掌握的能力出现退化,例如不再会自己上厕所,甚至失去一部分语言能力;

2、睡眠变差,经常做噩梦;

3、经常回忆起事件的片段,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体现,例如在过家家中反复设计和创伤时间类似的情结;

4、突然对事物失去兴趣,不喜欢玩耍了,和过去亲密的父母疏离,不再和小朋友玩了;

5、听到和创伤有关的信息,会长时间的陷入低落,或者突然情绪爆发。

学龄孩子(6岁-12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会呈现一部分6岁以下孩子的PTSD反应,例如在游戏中表现创伤等。

此外,他们还可能会出现“这个世界好危险”的担忧,不断担心创伤重演,呈现焦虑不安。 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创伤重演。

青春期的孩子 (12岁到18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PTSD症状表现和成年人已经很接近。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侵入性症状

不能自控地反复浮现创伤事件的回忆,不断做相关的噩梦,仿佛停留在创伤中走一直走不出去,还有心跳加快、出汗等生理反应。

2、回避性症状

不愿意回想和谈论创伤,也回避和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方、物品和活动。

3、认知和心境方面的症状

包括部分失忆、世界很危险等负面信念、扭曲创伤的原因,不断自责和指责他人,与过去亲密的人疏远,丧失兴趣和热情等。

4、愤怒和攻击冲动

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冲动行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