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吃得太多1

吃得太多1

时间:2019-02-15 03:27:08

相关推荐

吃得太多1

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制”了饮食呢?名医龚延贤就在其《寿世保元》着作中说:“食宜半饱无兼味,可寿也”,这大概是“半饱者寿”这一养生名言的来由所在。《千金方》则认为要“饥中饱,饱中饥”,大概也是半饱之意。后来又有七八分饱之说,即略有饱感,还能吃,但不撑;现在,食物太富裕了,所以,又有条件再放宽一点谚语“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

看来,理性上都知道多吃之害,只是嘴馋而以自制而已。

从西医来看,多吃即是现代意义说的“营养过剩”。难怪早在《黄帝内经》就开篇名义地有“饮食不节……,百半而衰”的着名告诫。

美国人2000多年以后才认识到,如果人类采取少吃的饮食模式,能使概率寿命增加20%~30%。限制热量摄入,长期处于微饿状态者的寿命,要比终日饱食者长20%以上。

但”色食,性也“,习惯于大鱼大肉的西方人虽然有精确的认识,但真的要做到节起口来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吃喝玩乐,吃摆在第一。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传统中医的节食养生理论和方法,于当代人的健康长寿,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人吃得太多可以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绝对吃得过多

即餐餐饱食,绝对吃到肚子里的食物超出了身体所需。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宋《琐碎录》“食取补气,不饥而已,饱食众疾”。现在许多情况下是腹中不饥,甚至胃中仍有饱感,但下一顿山珍海味又上来了,很难不多吃。

有胃口才吃,吃得才香,吃得才长气血益气力。唐氏大医王焘直言“能善养性者,皆先候空腹,积饥乃食”,即便文豪苏轼也说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样才能餐餐才有饥饿感,顿顿才能益精血,健康而长寿。

常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正在发育上升阶段的小儿尚且不能过食,稍带饥几分饥饿才能茁壮成长,那么消化能力日见下降,所需能量日趋不多的中老年人当然更要“宁少勿多,宁饥勿饱”(《清《寿世秘典》)、七八分饱、五成六成呢。

道理很简单,所吃的食物尤其是肉食需要脾胃用元气去消化它。《管子》“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殒”;“饮食不节,则形累面寿命殒”。如果超过它的消化能力,即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后世称之为“谷气不胜元气”,即宋代朱佐所说的“谷气胜过元气,其人肥胖而短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至矣”。看来多吃过的是嘴瘾,苦的是脾胃,最后买单的是身家性命。

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年过90岁以上的人,多是体瘦人。难怪清代《寿世传真》说“食气胜元气者多肥,故肥甚者多殒”,似乎肥胖与短寿可以打等号。

读读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化,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气安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在经也”,真是至理名言。

即便是虚弱之人尤其大病之后需要进补,也要渐补渐食,视脾胃消化能力和个体所需食量大小而食之。否则伤了脾胃,虚体只会更加羸弱。

所以,金元大医李东垣提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虚弱的身体体更不能过吃、过补,这与《内经》“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梁代陶宏景说“饮食过多则气滞,百脉闭塞,血气不行则伤形”;龙遵叙在《饮食坤言》提到“多食之人有五苦,一是大便数,二是小便多,三是扰睡眠,四是身重不堪修业,五是多患食不消化”,既是理论总结,更是经验之谈。

《内经》所说的“生病过于太过”,对于当代人来说,“过吃”应该是首当其冲。病中口入,其中肯定包括了过吃、多吃、饱吃。

2、相对吃得过多

如今体力活动实在太少、肚里的能量能得消耗:四体不勤、肩脚不用、夏凉冬暖,能量消耗少之又少,加上年龄的增加,看起来好象吃得不多,实际上总是超过了人体所需;或者体重在高位运行,没有一个能量负平衡过程,所以怎么“少吃”都是胖敦敦的。这类人群比例占据不小。

这一点连我们的古人都未曾料到,为写此博,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似乎古人们在相对吃得过多方名言警句并不多见,尚希大家好自为之。

要想多吃一点过过嘴瘾,就得多动一点求得出入平衡。所谓“迈开腿、管住房嘴”,正是小康生活人家要认践行的新课题,呼吁不得。否则真的可能会是“喝开水都会发胖”,等待我们的是无情三高五高,慢病缠身。

3、肉食(蛋白质)吃得太多。

从饮食平衡角度看,主食副食不能角色颠倒,谷肉果菜,永远是谷食为主食。但穷惯了中国人还在以有无肉食来衡量营养的优劣。多吃肉食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带来的结果是慢病缠身,而且是没完没了。

所以,《韩非子》说“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吕氏春秋》也说“凡食,无强厚味……是以谓之疾首”,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厚味”即肉食油腻之类。《寿世保元》一针见血地指出“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丰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霞龄”?

《内经》则举例说“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说的就是现在人所熟知的、因其过食多食淀粉和肉食而导致的糖尿病一种可怕的并发症,叫“糖尿病足”,其特点是容易长疮,长了后难以愈后,治疗不及时最后可能要截肢。

而所谓的“饱食过多,则结积聚”,则是现代肿瘤癌证病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病从口入,作为消化道肿瘤来说,过多地吃肉食是祸首元凶。

宋代张杲告诫“常须少食肉,多食饭”,有道理、有大道理。

4、五味吃得过偏:

正常饮食,当酸、苦、甘、辛、咸五味平衡摄入,以“味和”为要。五味只能平和、而不能偏重,如口味不能太重。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要“谨和五味”。

食物中如果五味平和地摄入,则食物五味能化生阴精阳气,滋养五脏气血;反之,则阳虚阴亏,气血衰少。

另外一方面,五味进入体内之后,各有所偏。《内经》说“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说明五味各有所主,而五脏各有所需,五味入内,据所需而供之所主,则五味调和,起到补偏救弊、补养五脏的作用。唯其如此,才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谷)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内经》)。所以明代《养生四要》中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五味偏嗜者不少。其对健康带来的损害比比皆是。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藏),伤在五味”,其间道理,可用《内经》来解释,即“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谷肉果菜如此,五味岂会例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