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在丹噶尔古城邂逅高原丝路上的民间彩灯——湟源排灯

在丹噶尔古城邂逅高原丝路上的民间彩灯——湟源排灯

时间:2022-02-05 22:35:32

相关推荐

在丹噶尔古城邂逅高原丝路上的民间彩灯——湟源排灯

湟源,史称“丹噶尔”,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脉东麓,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部,也是通往西部牧区至西藏的咽喉要塞、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素有“排灯之乡”的美誉。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丹葛尔古城,邂逅湟源排灯的独特魅力。

那些年的湟源排灯

湟源排灯是流传于青海省湟源县的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那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招牌,招牌内燃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湟源排灯首次正式出现于1829年(清道光九年),当年的正月元宵节展出了过街排灯。20世纪初的清光绪后期,京津洋行从苏杭购回纱灯、宫灯、彩灯,悬挂在洋行里外,为湟源排灯的发展增色添彩。

湟源排灯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10-代(民国初年)。那时,每当元宵之夜,彩布篷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排灯齐亮,如同白昼。排灯从古城西门(即拱海门)到东门(即迎春门),一条排灯组成的长龙延伸到万安街、张家尕铺;另一条直下丰盛街,至火祖阁。这里是湟源商业繁荣地区,也是排灯集中区,悬挂的排灯有一百多架。

湟源排灯,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河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5月20日,湟源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具特色的湟源排灯

艺术特色

湟源排灯形式多种多样,有长方形、卧桥形、梅花形、扇子形、立柜形、椭圆形等,大都由四格组成,意为“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四季长春,永葆其年,千秋万代。每格由长3尺,宽2尺方格的纱窗组成,排灯两面,共八格,长约丈余。惟在拱海门首挂“八仙庆寿”排灯,迎春门尾挂“龙凤呈祥”排灯。万安桥有“凤儿”排灯一架,张家尕铺有“卧桥”排灯一架,排灯用料是苏、杭上等丝纱,由国内绘画高手或名师手工制作。绘画内容丰富多彩,分别取自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宗教故事等。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某段情节,因而人物生动,场面活现,栩栩如生。尤其是当蜡烛火焰旺盛,灯光闪烁之时,画面人物静中有动,惟妙惟肖。

后来的湟源排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形式上,把原来的悬挂式改为落地式,形状有立柜式、中堂式、屏风式、影壁式等;艺术门类除了绘画外,又增添了堆绣、刺绣、羊皮绣、皮影、剪纸、书法等,画面还展现了昆仑神话、河湟文化等,尤其是湟源作为昆仑文化的发祥地和西王母故里,特有“蟠桃盛会”、“相见穆王”、“嫦蛾奔月”、“夸父追日”、“大禹治水”、“营造西海”等排灯,使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工艺繁杂的湟源排灯

制作工艺

湟源排灯的框架要用上好木料制成,框边雕刻极为精细考究。其形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等,一般长2米,高0.6米,厚0.4米左右,前后面分3至6档,每档画一图案,内容为商家自选的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各图之间相互关联,里面仍用蜡烛点亮。古时的排灯有长方形,大都是长2尺、宽1.5尺方格的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丈余,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湟源排灯的制作工序先是先制作框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雕刻在木制框架上,这一工序由鲁班式的能工巧匠承担,因为它是排灯的骨架。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故事等画面。最后就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的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在灯的世界,灯的海洋中,各路社火纷沓而至,锣鼓喧天,龙舞狮跃,鞭炮轰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湟源用排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太平盛世的称颂,体现了普天同庆,万民同乐,同时也体现了“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的文化辉煌。诚然、也体现了湟源排灯本身的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艺术珍品。

- END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