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全民阅读推进月」自然与文明之下的猩红落日——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作者:姜

「全民阅读推进月」自然与文明之下的猩红落日——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作者:姜

时间:2023-01-25 18:03:15

相关推荐

「全民阅读推进月」自然与文明之下的猩红落日——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作者:姜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厚重又温柔。故事里的爱恨情仇是那么直接、那么质朴,在小说中人物的眼里,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风雨、野兽都是有灵性的。人从自然中来,最终也都回到了自然中去,看到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离去,只剩下一位老人向我们诉说她民族的故事,不免让人有些难过。

《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中国最后的游牧民族鄂温克族人的游牧迁徙生活。小说中展现的油画般绚丽壮观的画面,田园牧歌式的民族特色,以及单纯不受尘世沾染的民族的朴实善良深深吸引着我。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否曾因为一本书而想去一个地方?是的,我想去额尔古纳河畔走走。

书中的风景如画、民族特色让我感到新奇,但是一个原始传统部落民族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冲撞却让我痛心和担忧,让我开始思考,思考一个关于“生存”的命题。

关于生存,对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来说,活下去繁衍后代是最基本的问题,对于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民族来说,他们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人口式微。在日寇的铁骑、文革的阴云、以及所谓的现代文明的挤压下,鄂温克人进行殊死抗争,但是却无奈于整个民族的日渐衰落……这种衰落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鄂温克族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民族文化的消逝。

迟子建的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环境文学,但是,作者触觉敏锐、目光长远,将故事的尾声落于“生态保护”这一主题,是想呼吁人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民族,他们崇尚自然、逐水草山林而居,对于大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他们以及他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但是,有一天伐木工人进了山林,越来越多的古树倒下,越来越多的动物逃走,越来越多的运材线路开通,越来越多的鄂温克人没有了安静的去处。

鄂温克人生活的那片被称为“绿色宝库”的土地被开发前,森林是茂密的,动物是繁多的,始于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开始后,大批林业工人进驻山林,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正如作者所说,“其实开发是没有过错的,上帝把人抛在凡间,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吗?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的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生存”。

一个民族代表了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传统的改变会影响一种文化的形态。鄂温克人放下猎枪,开始了定居生活,我们不能说这是不好的,但是总会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自此发生了改变而感到惋惜。他们曾经的萨满神歌、驯鹿文化、桦皮工艺,让多少人为之折服。然而,驯鹿告别山林,点灯代替火种,神衣进了博物馆,鄂温克不再是鄂温克了。

也许是我个人过于悲观,但是我想问,作为生活在蒙古族聚居区的我们,你是否对蒙古族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你是否对蒙古族文化心怀崇敬?你是否对蒙古族的安代舞、蒙医药、乌力格尔、刺绣、蒙古马精神具有传承和保护意识?在文化兴国的时代,我们必须树立民族文化意识,让民族文化之花常开不败。

小说结尾说:“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在时代的潮流中,任何人都没有错,但每个人都应该忏悔,是不是我们真的走得太快了,对珍贵的事物只是匆匆一瞥,我们的确该放慢我们的脚步了,去在意我们的自然,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古老的东西逝去的太快。故事会有结局,但民族绝对不能有尾声。

作者简介

团旗委 姜浩

「全民阅读推进月」自然与文明之下的猩红落日——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作者:姜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