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李明正:赵荣琛先生的程派新腔

李明正:赵荣琛先生的程派新腔

时间:2024-07-28 02:28:39

相关推荐

李明正:赵荣琛先生的程派新腔

1940年秋,经许伯明先生介绍,赵荣琛在重庆投帖函拜隐居于京郊青龙桥务农的程砚秋先生,开始了京剧史上罕见的“函授”教徒。

“八·一五”抗战胜利后,五年的“函授”,使赵先生对程派的精妙艺术有了深刻地理解,但一直渴望着拜谒程师求取深造。1946年初春,他不顾一切的千里寻师,乘飞机去上 海,向程师补行了拜师大礼,在上海一年多的时期里,程师倾囊而授,把程先生的代表作和传统戏,都学会了。1948年春,开始在北平和天津,正式挂牌演戏,成为他学演程派名剧,继承传统的第一阶段。

1950年初,他去沈阳参加了东北京剧团,形成了他与名旦秦友梅,名武生张世麟领衔主演的“三大头牌”。琴师是曾为“绿染香”操琴,拜过周长华为师的徐文谟先生。尤其是在徐菊华先生等文人参与编导,开始了创编新戏、谱写新腔的第二阶段。

第一出新戏,是由徐菊华编导的《婉娘与紫燕》。是一出弘扬爱国,以宋末元初民间义士举兵抗元为背景的历史故事剧。唱腔、伴奏、身段等均由赵先生自己设计,因他能自拉胡琴,识简谱,在与琴师徐文谟合作、研究过程中,显得 非常和谐。

第二出新戏《李师师》,原是剧作家宋乙的话剧本,后改编成京剧。赵先生设计了大段西皮唱腔和二黄唱腔,成功地塑造了李师师这个极为特殊的人物。翁偶虹先生曾说:“当年曾看过荣琛演出的《李师师》,此戏虽是新编排的,而给我的感觉是:荣琛一出场就是程派,唱、念、做、舞都是程派,一直到戏终还是程派!”说明赵先生既有创新和发展,又没有脱离程派和传统规范,也可以 说是“移步而不换形”。

第三出新戏,是“抗美援朝”时期,在高登甲先生的帮助下,新排了《花木兰》。唱腔和伴奏,是在原有〔新水令〕和〔折桂令〕两支曲牌的基础上,新编了皮黄唱腔,伴奏上很具特色。

赵荣琛、储金鹏《风雪破窑记》

第四出新戏,是1950年受全国戏曲会演中,陈书舫,袁玉堃主演的川剧《彩楼记》的影响,排演了《风雪破窑记》,由关大有先生重写剧本,赵先生加工唱词,编创新腔和伴奏。如“评雪辨踪”一场中的〔二黄慢板〕唱腔,新颖别致, 突破了“三三四”的句式格律。在处理长短句的唱词上,遵循程先生的创作原则和处理方法,从旋律上加以变化,形成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的抑扬顿挫。

第五出新戏,改编了程先生的早期名剧《风流棒》,更名《谐趣缘》。《风流棒》原是一夫二妻,洞房责夫的误会性喜剧,且“头绪”繁多,分上下集,须演六个小时。赵先生本着“去芜存菁”的原则,删除了多余的场次,保留了一夫一妻的美满姻缘。在关大有先生的协助下,共同完成了改编和排演工作。在 唱词和唱腔上也做了适当地改动,如“洞房”一场的〔西皮原板〕转〔二六〕再“叫散”的唱词和唱腔,均有较大的改动。

赵先生在沈阳京剧团阶段,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演创编了五出新戏,为他及程派新腔和伴奏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京剧 -08

京剧道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