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冷战往事 4—北约华约

冷战往事 4—北约华约

时间:2023-12-29 13:17:33

相关推荐

冷战往事 4—北约华约

二战结束后东欧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方国家发现他们面对一个比纳粹更可怕的对手:俄罗斯历史上一直热衷于侵略扩张,而此时的苏联在意识形态上更与西欧对立,二战的惨烈仍然历历在目,一旦将来爆发战争单个国家可应付不了。于是英法两国率先缔结互助条约,随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也加入了,但是这几个国家的实力比起苏联+东欧仍然捉襟见肘,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北美大陆。这正中美国的下怀,于是双方一拍即合,1949年4月美、英、法、意大利等12个国家共同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宣布建立北约。

朝鲜战争开始后北约建立了一系列机构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军事行动,主要包括北约军事委员会和北大西洋议会。由于美国的存在,北约开始积极谋求遏制苏联,1952年北约把希腊和土耳其吸收为成员国。说起来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深仇大恨,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居然双双加入北约,这就像中国和日本成为军事同盟一样——除非上面有一个实力远远超出的盟主压制,否则难以想象。土耳其地处欧亚大陆要冲,它的前身奥斯曼帝国曾经长期把持欧亚之间的交通要道,而且与俄罗斯有持续两百多年的冲突,将它吸收入北约确实是遏制苏联的一手好棋。后来美国在土耳其部署了中程核导弹直指苏联腹地,对苏联造成了严重威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

1955年5月北约迈出了重要一步,西德-二战前德国的一部分-被吸收进了北约。这极大地刺激了苏联,于是当月苏联就召集他的盟友在波兰华沙签订条约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老毛子的行动力真是非同小可,成立这么一个庞大的军事组织居然用不了一个月,当然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老大哥一声令下,众小弟无有不从,大家一起跑到华沙就把条约签了。自此之后北约和华约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紧张对峙,全世界都在两大组织的阴影下惴惴不安。

成立军事同盟以抗衡对手的做法古已有之。近代欧洲数百年的群雄纷争中中出现了无数大小不一的同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参与同盟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一战时的协约国和同盟国就基本上囊括了欧洲大陆的所有强国,后期美国也参与进来。二战把军事同盟的规模推向了巅峰,首先德意日结成了轴心国,其后美英苏中等国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全球的主要大国全部参与了进来。而随着冷战的展开,共产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出现了严重对峙,新的军事集团又出现了,几十年来的技术进步使北约和华约对全球局势有了空前的影响力,两大集团不断在全球各地制造各种事端争夺势力范围,一时之间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二战结束后德国分别被美、英、法、苏占领,后来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西德,苏占区成立东德。原德国首都柏林在东德境内,但是其中的一半-西柏林却归属西德,于是大量东德人口通过柏林逃离,截至1961年总人口流失达到了惊人的350万!而东德的总人口也不到2000万,这种情况对于东德和苏联显然都是难以容忍的,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西柏林周围修建一道围墙, 浮现在了两国领导人的头脑中。说干就干,1961年8月12日东德领导人命令建墙,第二天一堵墙就矗立在柏林市民的眼前了!东德的移民潮被遏制了下来,但是两大集团之间的对立显然加深了。

柏林墙

两大集团的冲突并不仅限与欧亚大陆。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与苏联建交,这对美国来说是难以容忍的,于是对古巴施以经济制裁并多次策划颠覆卡斯特罗政府。重重压力之下古巴向苏联求援,另一方面,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想到了一个绝妙的idea:美国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指向莫斯科,苏联为什么不能在古巴部署导弹指向华盛顿和纽约?令人意外的是卡斯特罗居然同意了赫鲁晓夫的要求,这,what should I say?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于是1962年7月起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核导弹。这一行为彻底点燃了美国的情绪,毕竟自从19世纪初门罗宣言以来美国就将美洲视为势力范围不容欧洲列强染指,从前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也没有对此挑衅,现在苏联人居然将核导弹运到古巴瞄准了美国的心脏,这如何能忍?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做出了最强硬的反应,派出庞大的航母编队封锁了古巴,战略导弹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在发射架上随时待命,战略轰炸机24小时巡航,一有情况立即直奔苏联。

经历了令人窒息的两周之后,美苏两国最终达成了秘密协议,苏联撤走在古巴的全部导弹,而美国也秘密撤走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导弹。在公开场合苏联大失脸面:在美军监督之下苏联人把所有设施拆除装上船只运回。不管怎样,危机结束了,全世界松了一口气。值得一提的是,危机最紧张的那几天中国发动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并于危机结束前达成目标解决战斗。此前印度同时受到苏联和美国的支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