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胡说八道!但唯独这件事 真的都是妈妈的“错”

胡说八道!但唯独这件事 真的都是妈妈的“错”

时间:2018-07-26 18:01:09

相关推荐

胡说八道!但唯独这件事 真的都是妈妈的“错”

总以为孩子是最天真浪漫、乐观向上的,但事实上,孩子悲观起来,比我们大人还消极,一想就想到最坏的极端哪里去了。

悲观的毫无道理。

贝姐说:她家的果果和爸爸出去散步,看到闪电,害怕了一路,担心被击中。

小川学钢琴,因为之前老师的指导,基本指法出现了问题,现在的老师一直帮他纠正。很不容易,有时候他会非常灰心丧气地大喊:“我永远不可能练好了!我就是个笨蛋!”

有次偶然和小川聊起家里的经济状况,我告诉他房贷数目后,他真的担心了好多天。害怕我们换不起房贷,房子会被银行收回去。非常认真地跟我保证,以后肯定会努力练钢琴,赚大钱帮我还房贷。

很多孩子都会这样,遇到点问题就爱往最糟糕的情况想,有时还会陷在悲观情绪里出不来,活活把自己困住了。

长此以往,还会影响身体健康。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

长期处于悲观、沮丧情绪中的孩子,他们的大脑需要承担更多压力带来的荷尔蒙,造成神经元的负担过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和身体发育。

更糟糕的是,孩子还容易由悲观走向抑郁:

在美国,13岁青少年中,有1/3的孩子有抑郁的症状;

在英国,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人数5年内增长了7成;

在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是6.1%,而在这个群体中,少年和青年占比最多。

所以,如果孩子遇事就往坏处想、总是陷在焦虑悲观中走不出来,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导。

是什么,让孩子遇事就悲观?

情绪脑“作怪”

美国神经学家保罗·麦克猎人曾提出“三脑原理”,他认为人的大脑包含3个部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它们三个就像并联在一起的三台电脑,彼此联系又各司其职,有自己独立的运转系统。

本能脑是基础的人类器官,负责控制心跳、体温、肌肉等生理功能;

情绪脑和人的情绪、情感有关;

理智脑负责对信息进行全面、精准的判断。

相比理智脑,情绪脑对信息的处理路径更短、反应更快,但不够准确;理智脑对信息的处理路径长、反馈慢,但是更精准。

当孩子遇到难题、挫折时,情绪脑会很迅速地做出判断,把悲观情绪当作天然的防御机制,先发作出来。

即便后来,理智脑经过分析和评估,可能会对情绪脑的悲观情绪做引导,但事发的当下,情绪脑是绝对的主导。

而且,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处在发育阶段,情绪脑的成熟要早于理智脑。

因此,悲观情绪一旦形成,很容易不受理智脑的控制,肆意蔓延开来,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容易陷入悲观情绪中无法自拔的生理原因。

斯万高利效应

孩子产生悲观情绪,除了生理发育的因素,还有心理上的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作“斯万高利效应”。

它源自魔术,指魔术师让观众随意抽取一张牌,然后将抽中的牌放回副牌中打乱,最后,当观众再次翻牌时,所有牌面都变成了之前那张抽取的牌面。▼

它是指当一个人陷入负面情绪中后,会特别在意这种消极情绪,并将它代入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中,始终沮丧、悲观、挫败。

有点像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转态呢?

①负面的解释风格

孩子一出现问题,最常听到这句话“你怎么带的孩子?”,一句话就把所有的锅甩给妈妈了。平时我们都能以“胡说八道”外加一记白眼,坚决地反击。

但唯独“悲观”这件事,我们可能真的“认错”。虽不是主观使然,但结果的确是受妈妈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给出了答案,他邀请了100个家庭进行测试(包括孩子和父母),结果发现:

孩子的乐观程度和母亲高度相似,而这一切都跟母亲的“解释风格”有极大的相关性。

所谓“解释风格”,指的是我们对事情走向的预判和态度。

就像我们开车进入一个停车场,看到满满的都是车。

有人会很积极,觉得“刚才看到有车出去,仔细找找,肯定能找到位置”;有人却很消极“这么多车,完了,没地方停了”。

这就是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解释风格”

塞利格曼认为,孩子的悲观情绪,大都来自于母亲的消极“解释风格”。

就像电影《起跑线》中的皮雅母亲,遇事就往坏处想:

担心孩子上不了好幼儿园,就考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甚至会自暴自弃去吸毒……

而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皮雅妈妈”呢?

小朋友吃冰激凌,弄得到处都是,奶奶看到了说:还是奶奶拿着喂你吧,别一会把衣服弄脏了;

孩子在游乐场,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去玩爬杆,妈妈说:别去啦,多高啊,一会再掉下来,摔个好歹可怎么办。

提醒孩子警示危险是有必要的。

但总把“最坏的结果”摆在孩子面前,会导致孩子遇事也总是往最糟糕的情况去预判、评估,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②消极的“定性批评

抛开负面的解释风格,很多家长对孩子不恰当的批评,也会导致孩子养成悲观的思维模式。

孩子做错了算术题,直接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认真点,别老是马大哈,总这么粗心,长大了可怎么办,什么也做不成。

仔细看看就会发现,父母的这些批评总是想给孩子“定性”、“贴标签”,把偶尔的失误当作普遍真理,全面、永久地否定孩子。

孩子因为成熟度不够,自我认知多来自父母的评价。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骂“蠢笨”,他就真的会认为自己不够聪明。

这就是父母“定性”批评的恶果,让孩子遇到挫折时,总是先否定自己,觉得失败全是自己能力不足导致的,难以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深陷“悲观”泥潭,无法走出来的重要原因。

告别悲观这样做,治标又治本

找到了孩子“悲观思维”的病根,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①多用理智脑,少用情绪脑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在“情绪ABC理论”中指出:

挫折、难题本身并不是糟糕情绪的直接诱因,人们对挫折、难题的认知,才是导致糟糕情绪的原因。

当孩子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时,真正的诱因不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是他对事情的看法。

就像一个练习跳舞的小女孩,总是做错动作,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整个人又懊恼又郁闷。

让她悲观的不是跟不上动作这件事,而是“我就是学不会这个动作,怎么跳也跳不好!”的想法。

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走出“丧”的情绪呢?不妨试着让孩子遇事时,多尝试用理智脑。

第一步:尝试发现悲观思绪

就像刚刚那个跳舞的小姑娘,在她对跳舞失望时,脑海里会出现很多负面思绪,她可以把这些思绪从脑海中摘出来:

练了这么多次,还是学不会,不想学了

只有我总是跟不上老师,太丢人了,我根本不适合跳舞

第二步:客观评价思绪

我真的没有跳舞的天赋?可是之前我跳的一直很好呀

练了很多次还是不行,是不是因为这个动作比之前的都难?

我跟不上老师,总是出错,而别人可以跟上老师,是不是因为大家都有回家练习,而我没有?

经过“理智脑”全面的分析之后,小女孩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其实并不准确,是很冲动、片面的。

第三步:调动之前的成功经验,寻找解决方法

既然我之前可以把舞蹈动作练好,这次也可以

虽然它很难,但我只要多练习几遍就可以了。简单动作练3遍,这个动作我就练5遍,总会练会的。

这个动作需要更大的柔韧性和力量,我要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

通过调用之前跳舞的成功经验,可以很自然地就赶走孩子心里的“阴霾”,同时也为找到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一举两得。

②培养“积极的解释风格

既然孩子的悲观情绪与父母的解释风格有关。那么,爸妈们也要加把劲,从改变自己的悲观思维和消极解释风格开始。

心理学马丁·塞利格曼曾说:

形成真正乐观的积极思维(心理资本乐观),关键在于培养积极的解释风格。

他认为,拥有消极解释风格的人,大多思考问题容易“极端化”,混淆下面的3组概念:

永久性vs暂时性:认为失败是暂时的、可解决的;还是会长期持续、难以解决的。

普遍性vs特殊性:认为失败造成的原因是偶然的特殊情况;还是对很多事情具有普遍的影响。

个人vs他人:认为失败是自己造成的,还是外界、他人的原因。

就像一个面对孩子打闹的妈妈,她的解释风格,直接影响孩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自我的评价。

试想一下,当你看到自己娃在玩耍时,打了朋友的孩子时,你会怎么说?

消极解释风格:

XXX,你怎么回事?怎么又和弟弟打起来了?你怎么这么大了,还不懂事,老这么任性,真是让人不省心,以后不带你出来了。

积极解释风格:

XXX,为什么和弟弟打起来了?你不是一直都很喜欢弟弟的吗?今天来之前还一直催妈妈,说要快点见到弟弟,一起看你新买的漫画书,还带了好多好吃的给弟弟。你一直是个很贴心的大哥哥,今天为什么对弟弟不那么友好呢?

消极解释风格的妈妈,将孩子打闹直接定性。认为孩子一直“任性”“不懂事”“不省心”,把孩子偶尔的行为,延展成“每次都这样,”成为了永久性的、普遍性的。

这样的解释风格,直接导致孩子认为:在妈妈眼里,我是任性的孩子,胡闹的孩子。

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消极和无助心理,产生“破罐破摔”的行径,慢慢真的变得越来越胡闹、任性。

积极解释风格的妈妈,将事件范围控制在“这一次”的范围内,是偶尔出现的行为。

还通过列举孩子之前的所有表现,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贴心、喜欢弟弟、为弟弟准备新书和好吃的”好哥哥。

这样一来,孩子不会陷入“自怨自怜”的悲观情绪中,反而会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用对方法。爸妈养成积极的解释风格,是让孩子不陷入悲观情绪的第一步。

③培养幽默感,看到硬币的AB面

其实,除了上面两个方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也是一个很好地治愈“悲观情绪”的好方法。

就像我一直很喜欢的电影《美丽人生》一样。

在父子俩被关进集中营后,为了避免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父亲有自己幽默的方式,把灾难式的经历,变成了一场积分游戏:

你要得到一千分,谁先得到一千分,谁就有坦克。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生可能也不会经历到那对父子的经历。但孩子成长中,大大小小的问题,一定避免不了。

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让他学会看到硬币的AB面,不过度要求自己,也不随意抱怨外部环境,学会正确的归因,非常重要。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很实用的方法,每当小川出现悲观情绪的时候,我都会带他去跳远。

因为,想要跳得更远,一定需要先后退几步。只有后退了,才能拥有更长距离助跑,跳得才更远。

挫折、困难就像是跳远,先后退、再前进,后退不是失败,而是为了跳得更高、更远。

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乐观。但大家却忽视了,一个乐观的孩子,首先要不悲观。

我们虽然希望孩子一生顺遂,但小磕绊一定不可避免。让孩子遇事不悲观,才会让他始终充满勇气和希望。

就像喜剧大师卓别林所说: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就是一部喜剧。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长镜头”,笑着生活。

川妈说说

小川有时的悲观和“谨慎”,确实如研究发现和我的关系很大。小伙伴贝姐常羡慕我内心强大,积极乐观,说有我在,她就安心了。她不知道,我的乐观坚强是故意的,有时候也是“纸老虎”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大多擅长“打击教育”,以培养我们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有好处,但常常的附带结果是我们的不乐观心态。等自己长大,特别有了孩子后,意识到自己看待事情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就会刻意让自己“乐观”起来。但“装”出来的的乐观积极,总不会天衣无缝,有意无意有时还是会流露出本性。

不知不觉中,小川就受到我的消极影响。虽然,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人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生物,太绝对往往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还是告诉自己,以后再演的好一点,还是希望不要经历那么多内心纠结,更单纯快乐一点。

茫茫人海别走散,看完文章随手点个“赞”“在看”,“分享”给需要的人,或者直截了当给“mom看世界”加个星标。一星一赞一在看,茫茫江湖我们不走散~

推荐阅读

中美相继关闭对方领事馆,此时我想跟孩子说这三句话养废一个孩子,拼命“对他好”就够了!思维模式决定命运,斯坦福教授的这个发现,解释了很多孩子成长的困境内心强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挫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