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大石硚的传说(澧县/毕承福)

​大石硚的传说(澧县/毕承福)

时间:2019-05-13 16:16:16

相关推荐

​大石硚的传说(澧县/毕承福)

作者简介:毕承福,曾是教师一枚,退休,混迹于茶肆酒坊,茶无品,酒无量,有冒充清雅之嫌。偶执不入流相机一台,穿梭于人迹罕至之处,妄图发现新大陆一二,至今收获全无。或有兴会,写个四言八句,自娱自乐,让余生多出几分自我欣赏的光彩,不辉煌,却自满,是以为乐,如此而已而已。

作者作品链接,点击下划线阅读:

《塔魂》《中元节》二篇

《寻梦澧水》

大石硚的传说

文/毕承福

澧水悠悠,跨越道道时空的隘口,在璀璨的文化中诞生,从缠绵的幽谷里走来,带着质朴的文明,裹着清脆的韵律,一路坦荡,步履从容。 河面时宽时窄,水流时疾时缓,当她来到关山脚下的时候,突然辽阔起来,微风拂煦,金光闪烁,满眼清脆,一江妩媚。 与关山隔水相望的是澧阳平原,这里有一个袖珍的村落,名叫大石桥。桥头石碑题名本来是“大石硚”,是为了突出“石”性,希望它永远坚固,万古长青!不知为何,传着传着,慢慢地遗落石头,苟简为“桥”,成了今天的“大石桥”。莫非是石桥不易腐朽,不利于在反复拆建中搞活经济,于是以“桥”替代,便于振兴土木经济的高速流通? 村的俗名叫白砂洲,被一条长虫似的小河蜿蜒成两个分野,南边为毕家大禾场,北岸为王家祠堂。 小河从黄砂弯导入,曲曲折折,时宽时窄,潺潺流过,在王家祠堂身边突然转了个大弯,款款南下汇入澧水,大石桥便是在这出口处连通毕王两族的转轴。 传说中,大石桥并不是一座实在的桥,原本只是一数百上千年的古藤,藤的根部在河西,经络却恣意蔓延,越过小河,又在彼岸扎了根,有一条主茎极为粗大,勇敢的探索者们便以这藤引渡过往,省去了岸边叫船的麻烦,顺便也保住了衣兜里的几点零碎。 智慧的村民们又着手将细小的藤蔓编成护栏,让村中翁媪于藤上行走也安然无恙,春夏之时,枝繁叶茂,村姑细妹花枝招展地婀娜而过,更是多出无穷的妩媚,成为村头最华丽的风景。桥下的小小渡船只好望藤兴叹无奈下岗,另谋他路。 有方人说这藤其实并不是一条藤,而是一条修炼千年的青蛇精,为了修成正果,便俯下身躯引渡苍生,这本是极好的抉择,不料澧水彼岸的大洼涯下,有三个蟾蜍洞,每当雷电交加之时,洞口便闪烁六朵绿光,刺得这边的藤桥战战不已......终于,藤蔓枯萎,灵动的自然通道悄然枯萎,悻悻而去而去...... 这桥不能没有,因为这是通往津市的要道。那时的津市,该是多么繁华,不仅是村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大家衣食住行的依赖!年头四节,腰包渐渐丰满的时候,大家三五相约,潇潇洒洒逛逛大街,吃吃望江楼的水饺,尝尝刘聋子的米粉,抑或观观大码头的船舶,更有甚者去红旗剧院看看津市荆河剧,那是何等气派和豪华,人生如斯,岂能不豪华几波? 于是老者提议,召集毕王两大家族长老及散居于此的他姓代表商议,决心建成一座互通有无的村民连心桥,老人献计,青壮出工,有钱捐钱,无钱出力,大家动手,群策群力,乡保机构知道此事也全力支持,几年时间,由无桥变有桥,由小桥变大桥,硬生生用青石岩修建了一座通往津市的大石桥!这桥,不仅造福了长期厮守在此的后世子孙,对连通当时澧县与津市的经济更居功至伟。 根据造桥的主要材质,大家决定将此桥命名为“大石硚”,与县衙门口的多安桥遥相呼应,熠熠生辉! 现在的大石桥早已更新换代,成了更加豪华的大泵站,不仅是人车过往的通道,更是农村水利的保证。编辑:玫君

往期推荐,点击查看

澧县在文化部获奖的这个作品太棒了!

笑喷!澧县这个《聚宝盆》

网络大咖惊叹:澧县县城不得了!

鸟瞰澧州城的夜景,美得不敢相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点↓在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