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安达发布 关注】【醉美桃花源】牧童笛——安达游记

【安达发布 关注】【醉美桃花源】牧童笛——安达游记

时间:2018-09-05 08:34:04

相关推荐

【安达发布  关注】【醉美桃花源】牧童笛——安达游记

▲安达草原。图/佚名

我只想变作那牧童

骑在牛背上

吹起爷爷教我的歌谣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经朋友推荐聆听了一张CD专辑,《HIFI牧童笛》,小小的竖笛,笛声有竹笛的嘹亮,有箫的呜咽,悦耳之余,给人一种苍凉和童真相融的意境。这个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远方,想到草原,想到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当我临近安达市的草原,迎面而来的是微凉的湿气,眼前不知从什么时刻起已是一望无垠的绿。安达市有272万亩大草原,超过耕地面积。在浩渺高远的天空下,我突然出现幻听,那笛声从悠远处传来,我看不见骑着牛的牧童,但分明已听到笛声。。。那笛声中分明藏着安达草原的过往,有祖先的童年,悲欢,荣耀,希望……。。我亲爱的朋友们,你若来安达,一定来草原看一看,否则,你无法了解安达人基于这样的生态环境,所拥有的博大的胸怀。没有这样的胸怀,不可能为了共和国的石油开采做出那么大的贡献。这贡献不仅无私,且是无声。直至今天,我们才根据一些人的回忆和零散的文献看到当年的一点端倪,才知道,原来安达人,曾经付出那么多,他们却在近半个世纪中守口如瓶。。。回到建国初,我国西南石油天然气基地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业需求,能源危机加上自然灾害,新中国可谓雪上加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石油工业部举全国之力,汇聚各方英才,组织勘探队伍,开始了艰苦地找油工作。1959年9月26日,位于安达县的松基三井(今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永跃村)在钻深1050米处开始喷出工业油流。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钻井工地现场首次出现工业油流。图/佚名

。。为了开采石油,从1960年2月21日起至4月初,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业务骨干、院校师生和当年即将退伍的解放军包括转业军官,共计4.5万人相继火速赶往安达县。当时的安达县人口不足20万,刚刚结束工商界的公私合营改造,正以满腔的热情建立各类国营工厂。发现石油的消息令安达人欢呼雀跃,但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也在考验着安达人。

。。首先就是4.5万人住房问题,其次是吃饭问题,还有冬季取暖问题,诸如此类问题都已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后勤保障不了,如何生产劳动。那时条件简陋,安达人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勇挑重担,克服种种困难,倾其所有让位于油田建设,举全县之力,全力保障油田职工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供给。从最初的4万套碗筷、854口大锅的供应,设立8所大院,再到用尽了全县计划供应下的精米、细面、豆油、皮货、布匹、棉花等物资,可以说,只要是油田工人急需的,安达人无怨无悔地百分百供给油田。

▲安达县妇女按照分工积极参加油田生产建设。图/佚名

。。就这样,我们可以想见一个时代呈现给我们的最温暖、最感动的画面:一面是工地上豪气冲天、干劲十足的油田工人在打井、挖管线、铺管线;一面是安达人为保障油田工人安全过冬,所有干部、职工、学生及其他社会各界群众全部出动,挖菜窖、建食堂,1万多名妇女到工地为石油工人拆洗棉衣赶做被褥;为快速建设过冬住房,县委确立了“一切为油田建设让路,一切为了油田服务”的“两个一切”工作方针。数万安达人在短时间内整建制迁出油区,共腾出民房16.1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10万平方米。随之而来的还有修建公路、运输和装卸货物、建设医院、学校等等。安达人在随后的几年,已把工作的重点完全向油田倾斜。为了油田的发展,安达人不但要人出人、要力出力,更奉献出了自己脚下三分之一的土地给随后内部设立的安达特区(到1978年,先后6次划出土地,累计划给特区3829平方公里土地),这才是中国最早的特区,后来演化为大庆市的主要辖区。。。安达人像极了一位母亲,呵护着大庆的成长,从它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安达人民对它的奉献可谓鞠躬尽瘁,无怨无悔。而当时国家为了避免大庆石化发展的情况被外国获知,要求安达人保守秘密,所有消息,不出安达。这就是我说的大奉献,大在奉献之大,大在大爱无声。辽阔的草原赋予了安达人辽阔的大胸怀,大胸怀之下才有这感动天地的默默地大奉献。

▲ 不用扬鞭自奋蹄。图/高文清

。。时至今日,大庆市已发展成为全国着名城市,而安达市作为大庆市的“亲人”,成为我省“油头化尾”五大承载区之一,拥有国家备案的省级重点化工园区、全省最大的民营石化企业、投资百亿元的中俄天然气储气库项目等石化产业。安达人没有因历史上的大奉献而居功自傲,更没有因当初的优先发展大庆而满腹牢骚,相反,今天的安达人每提及大庆自豪满怀,积极而谦逊地学习着大庆、牵手着大庆,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安达人在深情而辽阔的草原上迈着坚实的步履,意气风发而奋勇向前。这样的安达人民,怎能不令我们钦佩和赞叹。

。。站在草原之上,不远处的大庆云蒸霞蔚中熠熠生辉,虽然辉煌的石油会战已经远去,但却创生了这座美丽的城市。那些曾经为了石油而默默奉献的安达人早已人过中年,步入老年,是的,那是他们的青春岁月,新一代人安达人已然从草原上崛起,生生不息的希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 俄国人绘制的中东铁路地图(红色圆圈内为安达站位置)。图/佚名

。。快要离开安达时,我选择乘坐火车,目的是想看一看省内罕有的保存完整的中东铁路建筑群。一百一十七年前,穿越草原的铁轨曾带来一个短暂时代的辉煌,如今连同那些俄国人,他们已消尽在历史的深处。只是那些旧建筑还在,我不知道我是该喜悦还是悲伤……。。在东北的近代史中,中东铁路既是一个典型的系列历史事件,也是近代中国史的一个缩影,概括来说,一部中东铁路史就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部充满着屈辱的血泪史。从情感上,我不愿阅读这段历史,然而,我承认,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在发挥着影响,这常常迫使我无数次地走近它。

▲中东铁路建筑群(部分)。图/于兵

面对安达市车站两侧的中东铁路建筑群,它们像极了一群被遗弃的孩子,安静的、悲伤的、孤独地伫立着。当我凝视他们时,他们已无活力,蜷缩在历史的角落里。曾经的繁华,已烟消云散。空荡的、破败的房子里,空洞的地板,斑驳的楼梯,旧照片里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人物,索性尚有照片可证他们曾存在过。仔细观察他们,那些俄国人,他们大抵躲过了国内日趋动荡的社会危机,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靠着一条钢铁铸就的铁路发迹起来。他们后来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主人,这多少令他们找回了一些自信,甚至滋生了些许的狂傲心理。顺着长长的铁轨,他们把势力扩散至整个东北,而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却只能屈服于他们,任他们驱使。他们或许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中国人站起来,强起来,赶走他们。他们来时被历史推着来到了这里,有些匆匆;他们去时同样被历史推着,还是那般匆匆。这来去之间,命运翻云覆雨,极尽变化之能事。最后,留下的只有眼前破败的房子和房子里几张发黄的照片。他们被我观赏着,有那么一刻,我也会讥笑他们,甚至有些恨他们,他们于我已然沉默,唯有沉默。我的审视和评点,或许也只是附加之物。他们已然存在于历史之中,无视我的存在。历史为我们留下的这点留存,也竟然给了安达人一个中国乳业的发端史,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历史故事,它们使得安达的近代地域历史,充满着疼痛感,这在今天看来,令中国人居安思危,时刻要保持警醒,勿忘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

▲前排中间身穿白色制服的为卧里·科夫斯基,身旁优雅的女士为他的妻子乌丽娅。图/佚名

清光绪二十九年,即公元一九零三年,护路工人卧里·科夫斯基带着新婚的妻子乌丽娅响应俄国的号召,来到中东铁路安达站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未想着回去。那时的俄帝国尼古拉二世是欧洲乃至世界的霸主,他希望他的子民可以伴随着疆域的扩张迅速移民,以便强化对中国东北、西北的殖民。为此,尼古拉二世为俄帝国一代年轻人编织了一个异乡创业的梦想,妄图用梦想去感召他们奔赴远东。这颇似二十九年后,日本号召国内年轻人来满洲“乐土”创业。历史就是这么搞怪,同一片土地,两个国家的年轻人先后来此圆梦,最后的结果惊人地相似——梦都破碎了。那些乘着火车来此创业的俄国人,结局尚好,最后大都回了国,而乘船越海而来的日本开拓团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卧里·科夫斯基回国时为安达人留下了宝贵的黑白花奶牛制造奶酪的技法,这或许成为今天的安达市为何会有一个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原因——卧里屯。即便是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又不得不受历史驱使,个人的操守仍可在其间闪烁人性的光辉。安达人记住了这个养奶牛的俄国人,记住了他和他妻子的爱情,并且,安达人在举办“国际乳业文化节”时,总不忘向人们讲这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中东铁路的罪恶被人们刻意的淡化了,美好的爱情,勤苦的劳作,醇香的牛奶,安达人原谅了过往中所有的疼痛,用自性的光辉照亮了历史的晦暗处。多么善良的安达人,多么温情的安达人。

▲ 中国最早的国宴奶酪老红星新鞍达——一品奶酪。图/佚名

坐在飞驰的火车上,车窗外的景色快速地闪过,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的牧童,笛声在草原上惬意、自由的表达,我不知道那是否包含有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仿佛从历史中最远处向我走来,走近,又渐行渐远。我放下手里的“鞍达”牌牛奶,一切尽在无言中……

随草一同生长

拥抱澄明之镜

听悦耳笛声

冥思过往年华

《安达新闻》 播出时间

首播:晚20:00 重播:晚22:00 次日早7:00

责编:王冬冬

审核:杨孔军

监制:张洪志

综合来源:绥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