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幅极简主义的东方美学画卷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幅极简主义的东方美学画卷

时间:2018-09-19 17:54:51

相关推荐

《春夏秋冬又一春》:一幅极简主义的东方美学画卷

金基德是韩国导演中的异类,他是国际电影节的常客,拿过柏林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但他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饱受争议。

金基德执着于关注社会边缘人群,题材喜欢剑走偏锋,手法也不循常规,他的电影情节总是匪夷所思甚至惊世骇俗。观看金基德的每一部电影都会是不同的新奇体验,而在那些荒诞奇诡的影像背后则是一个导演对于社会和人性的严肃思考。

相比于金基德不少怪异、重口味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实在可称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整部电影画面唯美,人物、对白、场景都力求精简,戏剧性被淡化,侧重以简洁的镜头语言传达隽永绵长的韵味,堪称一幅极简主义的东方美学画卷。

以四季隐喻一生

电影主要的场景是一座水上的寺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二人,他们靠着一只小船往返于寺庙和岸上的青山。在这个世外之地,两个和尚每日吃斋念佛,潜心修行。

导演采取一种段落式的结构来讲述小和尚的一生,每个段落分别为不同的季节,而不同的季节隐喻着小和尚一生中不同人生阶段。

春天,年幼无知的小和尚在虐待动物中获取快乐;夏天,青年小和尚初尝爱情与性的滋味;秋天,中年小和尚迷失自我,犯下罪行;冬天,晚年小和尚皈依佛门,四大皆空;又一个春天,小和尚变成老和尚,带着新的小和尚开始了轮回。

这样的一生其实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只属于小和尚:春天万物初长,如童年时的天真、纯粹;夏天,浓荫如盖、河水漫堤,如青年时的情窦初开、情欲躁动;秋天,落叶纷飞、天涯零落,如中年时的幻灭与迷惘;冬天,大雪落下,大地白茫茫一片,如老年时的大彻大悟、心平气和。人类生活在四季交替的时光中,而人生的四个阶段也与四季的景色有着某种程度的暗和,不得不说是很奇妙的。

当然,以四季来隐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并非金基德的独创,金基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电影中注入的意蕴以及电影的美学风范。

极简主义美学

从电影技法上来看,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写意特征。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中国的山水画大都是简笔勾勒,留有大片的空白。这样的画法并不追求形似,而追求传神,重在让观看者体会一种意境,得到咀嚼不尽的审美感受。

韩国、日本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导演金基德也对中国文化十分熟悉,他的《悲梦》就是在“庄周梦蝶”的典故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而这部《春夏秋冬又一春》更是把东方文化中的极简主义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场景极少,一座山、一座庙、一潭水、一条船。

人物只有7个,而贯穿始终的只有两个小和尚。电影中还有不少小动物,如蛇、鱼、猫、鸡等,这些动物都不是随意出现,而是有着象征意义。

人物的台词很少,这些动物就成了表情达意的重要意象。这也使得这部电影虽然很平静却并不闷,既唯美又意味深长的画面始终吸引着观众的注意。

极简主义看似简单,实际上难度却比那些商业大片高得多。因为这样的作品不能调度大量的资源来制造万花筒般的炫目场面,并以此全面轰炸观众的感官。

极简主义追求的是尽可能用最简约的镜头语言,传达最为深远的意蕴,所以每一个看似随意的镜头,其实都是精雕细刻的结果。

人性之恶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而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春天,小和尚还是个孩子,他在山上先后抓住了鱼、青蛙和蛇,并在它们身上绑住一块石头,看着动物艰难地负重前行。老和尚看到后,在小和尚背后绑上了一块大石头,让他体会动物的痛苦,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使是在寺庙长大的小和尚,也一样摆脱不了人性恶的基因。

由于孩子的年幼无知,这种本性之恶会以很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小和尚虐待小动物时,他的笑容却是那么纯真无邪。

先天的人性之恶只有靠后天的教育才能慢慢改变,而老和尚正是小和尚的引路人。只是成年的小和尚痴迷于来寺庙养病的美貌少女,师父的教诲又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了。

他明知师父说过门口的雕像是不能坐的,但与少女熟悉之后却一点不犹豫地让她坐了上去。对少女的爱慕战胜了对佛的虔诚,小和尚偷尝禁果,破了色戒。

少女病好后离开了寺庙,小和尚也在分别的第二天追随少女走进了尘世。去时他还带上了寺里的佛像,应是出于对尘世的迷茫无措,他需要佛的指引,需要佛来提醒自己遵守戒律。他背叛了佛却希望佛庇护自己,心中已无佛,佛像又有何用?

追寻爱情的小和尚,后来却走向了杀人犯罪的不归路,他对老和尚说:“爱是我唯一的罪恶。”小和尚的爱是真挚的却也是极端的,爱人背叛他,他便要痛下杀手。离开寺庙和师父后,他没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性之恶。从虐待动物到杀人,小和尚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色即是空?

小和尚执着于尘世爱恋却始终破灭的结局,也让人想到佛家的“色空”观。按佛家的看法,世间万物乃是人内心所造的景象,只是暂时存在的形式,其本性都是“空”。人如果不识事物本性而执着追求那些色相,就会陷入无穷的苦恼之中。

这种万物皆空的思想便是要人超脱世俗欲望,以避免痛苦,求得内心的安宁。但是,人真的能完全摆脱一切世俗之情吗?我对此深表怀疑,而导演在电影中似乎也透露了他的看法。

从电影的轮回观来看,老和尚其实也和小和尚一样经历着同样的一生,人的本性注定了这种轮回。

老和尚作为小和尚的师父,可说是一位得道高僧了。小和尚被警察带走后,老和尚在船中燃起火焰安然圆寂,他知道自己引渡小和尚的使命已经完成,他走得如此平静,仿佛对人间已了无牵挂。

但他心里其实放不下徒弟,这在电影中两个超现实的细节中透露出来:一是小和尚离去时,老和尚用意念让船停下了一会儿,警察怎么也划不走。二是老和尚自焚后,一条蛇从船下的水中游向寺庙,一直等到小和尚出狱归来。

老和尚总是平静温和的,好像看破红尘,无欲无求。他把引渡小和尚入佛门作为自己的使命,完成了便悄然离去。也许他自己也没想到,他对小和尚有如此深厚的师徒之情,以至于无意识的情感化作了一条长久守候的蛇。

蛇的意象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它象征着世俗的欲望与诱惑。那个夏天,小和尚在山上看到两条交缠在一起的蛇,接着,少女就来到了寺庙。小和尚在懵懂和慌张中拥抱了他的爱情和性爱,他单调的生命在这时才有了色彩和活力。只是他的爱过于执着和自我,导致后来自己把它毁灭了。说到底,并非爱情和性本身是“空”,而是小和尚极端偏执的

个性导致了“空”。

无论是小和尚与少女的爱情,还是老和尚与小和尚的师徒之情,在这部电影中,最美的、最动人的始终是情感,而不是“四大皆空”的超脱。尽管最终小和尚皈依佛门,潜心修炼,也成了师父一样的高僧,但这更多的是小和尚的忏悔和自我救赎。如果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他一定不会满足于在庙里呆一辈子,他还是会在那个夏天,追随那个美丽的少女而去。

人永远有超越自我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渴望,小小的寺庙关不住广阔的心灵。色并不是空,一切美好都值得执着追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