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闻中 | P.克利希纳:论科学与灵性的探索

闻中 | P.克利希纳:论科学与灵性的探索

时间:2024-02-22 15:55:18

相关推荐

闻中 | P.克利希纳:论科学与灵性的探索

【闻中引言:此文是印度思想家P.克利希纳先生对于科学与灵性探究的思考,有很深邃的洞见,阅读之余,也会直接促发人们对进化论的反省。确乎哉,人类是在自然进化的路途当中,但此一征程何其遥遥无期,因为人是生活在双重世界里面的存在。归于自然的毕竟有限,而且精神界的英雄是不甘心臣服于自然的支配的,即便隐含着达尔文、奥罗频多与尼采氏超人哲学的祝福,但是,作为精神存在的人,总是在吁请一种更加自觉的努力,破除自然力的宰制,活出一个自由的生命,这种内在的探索,就是灵性世界的进化。非常困难,但非常值得。】

瓦希斯塔瑜伽精义选读.mp3 From 漫漫生死道 00:00 29:35

科学探索和灵性探索一直是人类的两大追求,但不知何故,人们产生了一种判断,认为科学与灵性是对立的。我们应该探究一下,这种感觉到底是否确切,或者是因为我们赋予科学和灵性太过狭隘的定义。科学追问的是空间、时间、能量、物质等外部世界的秩序;而灵性探究的任务,则是在我们的意识世界当中发现一种秩序。既然整个现实界是由物质和意识共同构成的,为什么理解外部世界秩序的追求,跟理解内在意识世界之法则的探索一定会形成对立呢?

两种探索的起源

如果我们了解它们的起源,就会发现两者皆起于人类的好奇心。人们想要探究周围的环境,认识内在与外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为了找到答案。如果我们反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奇心?”此问题居然无解。并不是必有一个目的。我们的好奇出于自然,而目的却是一种副产品;探究不需要一个目的论做支撑。譬如,技术是科学的副产品,但它并非科学探究的理由。科学探究在任何一种技术发展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我们一直在探究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太阳会升起和落下,为什么树木会向天空生长,为什么我们的周围有那么多的物种,为什么会发生日食,以及各种各样的现象,这种探究远远早于任何一种技术的产生

同样道理,譬如这样一些问题,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我的内心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暴力?在我的意识当中有没有可能形成一有效的秩序?什么是死亡?是否有死后的存在?——这些都是灵性领域的问题。

在这些的灵性追求当中,各种组织化的宗教已经成了这种探究的副产品出现了。有许多伟大的探索者在他们自己的意识中发现了某种真理,并觉悟到了某种意识的秩序——人们可以称这种秩序为爱、同情、和谐,如是等等。从那样一种意识状态当中出来后,他们试图传达他们自己所看到的真理,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宗教的领袖,化组织的宗教就是围绕着他们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制度化的宗教发展,其实是精神追求的副产品,正如技术的发展,实为科学追求的副产品一样。

两种探索的进程

为什么在科学的探索已经有了巨大进步之时,当涉入对我们自身的了解,探索我们内在意识中的某些法则时,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却彻底失败了呢?大概除了屈指可数的人,如耶稣或佛陀等究彻了意识界的秘密外,余下来的人们都没有真正理解。这就在人类的社会当中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发展,反过来也导致了今日世界的各种危机。

为什么科学探索的进步甚为显着,其原因之一是,大自然中藏有大秩序。大自然遵循着一个计划,按照一定的法则运行着,而科学所做的,即是试图发现这些法则。当然,科学家自身解答不了为什么有法则,以及为什么它们是普遍的,但是,他们发现了法则,以及法则的运做方式。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大自然遵循着为人们称为数理逻辑而发展的特殊形态。整个宇宙都在遵循一种我们能够用一些基本假设来确定的秩序,然后运用大量的数学和逻辑,并得出结果。我们发现,这样得到的结果,居然与自然界当中所发生的情况若合符契;这意味着这种逻辑某种程度上也在自然界中起着作用。我们只能说,这就是秩序的本质,它要在宇宙中显现出来。而我们是大自然的学子,这给了我们一种可以观察和思考的意识。藉此,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因果结构,但是,我们无法回答,为什么自然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原因。

科学探索之所以会有如此重大的发展,另一个原因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大体上是分离的,即观察者独立于被观察者。当我的意识或感官在观察某物,并对其进行实验时,该物与我是分离的。于是,被观察者并不会对观察者产生多少干扰,因此,其观察就相对容易客观。这一独立现象只有在观察基本粒子(如电子)等量子世界中才会失效,在那里,观察行为似乎会影响到粒子的存在状态。在科学探究的世界里,人们的错误很快就会被发现,因为其结论可以由他者来检验。这样,科学就尽量消除了特定观察者的主观性。

当我们进行宗教的探索时,我们是在审视我们自己,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于是,观察和被观察之间的干扰就是巨大的,客观化变得极其困难。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这一点:如果我们试着观察我们自己如何入睡的过程,我们的觉知就会降低,因为在睡眠中我们是无意识的。所以心不能看着自己入睡。并且,无法观察到秩序在意识中的呈现,因为,法则必须通过结束混沌来发现。

在科学的探索中,人们所获取的知识本质上是可以层累进展。牛顿毕生所做的一切研究,我们于现在的教育中可以在两三年的大学学习中完成,并在此一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以前的人们所做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快速地掌握其中的知识,从而有更多超越前人的发现。但是,在灵性的探索中,知识没有任何的帮助。事实上,如果执着于它,它甚至还是一个障碍。佛陀所发现和所言说的,我们可以阅读,得到佛学的知识,包括一切与佛陀有关的传说。而所有这些知识至多让我们成为佛学领域的教授,但佛学教授可不是佛陀!人们不能仅仅藉由知识达到佛陀的意识。所以,佛陀的门徒必须重新观察,并重新发现佛陀所发现的,从而在他自己的意识中经验到这一法则。一个人不可以像学习科学知识那样地掌握它。而是需要某种超越知识的东西,即对真理的亲证与洞见。没有这种洞见,这种对真理的直接经验,我们的意识是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在科学领域,洞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只属于第一个发现真相者。如果爱因斯坦没有对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等问题的深刻洞见,他的头脑里面就不可能产生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物理学的全新认识。他的头脑拥有古典物理学的全部知识,但是,为了对真理的洞见,这是完全超越于已知领域的真相,它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由,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这种洞见的结果。

灵性探索的困境

但是,当一个科学家藉由自己的洞见而发现了真相之后,他就会以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推理、演绎。此后,就不再是通过洞见,而是通过逻辑来传授这种知识。换言之,此后的科学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事实形态来教给学生,而是以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和逻辑会有一个结构,学习这个结构就足够了,因为它总是有效的,即使一个人可能没有任何的洞察力!而在灵性的探索当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洞见,那他能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因此,灵性的探究存在一些本质的困难。而且,在我看来,人类在灵性探究这一方面的许多做法极不明智。让我们看看人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就像科学领域有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和达尔文等伟大的人物一样,灵性世界也有伟大的精神导师。人们尊敬那些伟大的导师,因为他们亲证了某种意识境界,这是一种爱与慈悲的意识,一种与世界一体的意识。但是,他们的追随者都做了什么呢?这些以信徒命名的人们说:“这个人是我们的古鲁,是我们的导师、救赎者、精神领袖,所以,让我们崇拜他。”他们接受了他的话语,并宣传了这些话语。他们形成了一个个体系,一个个组织,最后,形成了教会。追随者们没有发现任何的真相;他们完全满足于对真理的宣传。假如科学家们也这样做了,他们为牛顿建起一座庙宇,说,“我们是牛顿主义者,牛顿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凡牛顿说的,都是真理,我们要传播真理。”而另外一组科学家则为爱因斯坦做了这同样的事情,说,“我们是爱因斯坦主义者……”我们还会称他们为科学家吗?我们应该会这样说:“你们必须学习科学,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规律,深入科学的理解与认知。唯有这样,你才是一位科学家。”但是,在灵性领域,我们很容易上当。如果一个人穿着某种法衣,做着某种仪式,以某种神圣的方式点灯等等,我们就接受他为圣人。我们忽略了这也是一种探究、一种追问。除非一个人在他自己的意识中亲证了实相,否则,他还不是一个真正宗教意义上的人,而这与人们的仪式、穿着、话语,或我们所读的圣书无关,也无关于我们头脑中的某种能力或知识。

另外一个严重阻碍了灵性探究的因素,就是信仰主义。对于一位追求真理的人,信仰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必须像科学家探索科学理论一样地来探索灵性的真理。理论本身不是事实,实验模型也不是现实。我们必须用事实来找出真相。但是,当我们有了信仰后,我们则只是无证据地接受,这就几乎没有多少意义。反之,未曾验证而断然拒绝了一种观念也毫无价值,就此类情况而言,接受与反对一样错误。只有当我们深入地倾听和思考,既不立即接受,也不立即拒绝,而是活在问题中,并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来探索它,我们才能从中得到一些真相。

宗教为什么走不高远,灵性的追求之所以会浅尝辄止,皆是因为我们把它简单地解释为一种信仰主义,或归因于某种神秘仪轨的实践等。我们认为它会让我们心灵平静,给我们带来某些神圣的经验。但那只是一种幻觉而已。敬拜确实可以给我们暂时的安宁,但是,那种扰乱了昨日心情的一种理由,同样也会扰乱我们明天的心灵,因为,同样的原因仍然在运作。如果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那么,原因仍然存在,结果也就注定会在那儿出现。

制度化的宗教带给灵性世界的第三样东西,就是道德准则——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我们必须审视一个人是否可以通过前冥想的德性实践来获得美德。一个特定的行为,通过人们的重复,很快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似乎人们可以感觉到德行,而不必在自己的意识中感受与生成美德。这是一个相当严肃的灵性难题。如果我的内心是好斗的,充满了暴力与仇恨,我可以实践非暴力吗?我认为非暴力意味着不打人,所以我克制自己。

譬如,我很生气,我非常想痛揍某一个人,但是,我不打他,因为我在练习非暴力。而与此同时,在我的意识里面,仇恨依然存在,暴力依然存在。我只是控制了不表现在外面而已。确乎哉,何者谓之非暴力,唯有在意识中终结了暴力时,才有所谓的非暴力。只要我的内心有暴力,即使我认为自己在实践非暴力,那也只是一种控制。自我控制完全不同于暴力的终结。而我们要知道,所有的宗教戒律只会导致自我的控制。自我控制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它并不会改变我们内心的意识境界。自我控制永远不会在我们的意识中带来真正的理解,从而在我们意识的世界里终结了暴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