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徐宜厚中医皮肤科痤疮临证经验笔录

徐宜厚中医皮肤科痤疮临证经验笔录

时间:2020-01-17 19:05:48

相关推荐

徐宜厚中医皮肤科痤疮临证经验笔录

徐宜厚皮肤病临证经验笔录

痤 疮

历代文献根据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皮疹特征有不同的病名记载,隋唐 以前称之“面疱”“皶疱”“嗣面”“面皶疱”“面生皶疱”“皶疮”等,明清以 后称之“粉疵”“酒刺”“谷嘴疮”“粉刺”等。俗称“暗疮”“壮疙瘩”“青春粒” 等。类似西医学所称痤疮。

【中医病因病机】脾胃积热,熏蒸颜面为其主要病机,详述如下。

①血热偏盛:青年人生机旺盛,血气方刚,然而,有部分人因素体阳热偏盛,生 机活泼之际,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

②肺胃积热:辛辣之品,属阳性热物,偏嗜日久,更能助阳化热;鱼腥 油腻肥甘之品,过食则中焦运化不周,积久亦可化生火热,热熏于面,则生 红色粟疹之类。

③气血凝塞:由于防护失宜,复受风热之邪或不洁尘埃附 着,或用冷水洗浴,均可致血热搏结,遂生粟疹累累和黑头等。

④血郁痰结:病情旷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 痰,痰血瘀结,致使皮疹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囊肿,相连而生。 总之,素体血热偏盛是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 件,若血郁痰结,则会使病情复杂且重。

【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根据病变的部位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而施治。

(1)肺胃蕴热证:多见于颜面、前额,重者还可发生在胸背区域,皮 疹呈散在分布,为针头至芝麻大小的丘疹,色红或稍红,部分疮顶可见黑 头,挤压可出粉刺或黄稠脓头,肤色油滑光亮。伴见口干,便秘,尿黄,舌 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滑数。治宜清宣肺胃,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 叶、焦山栀、连翘、赤芍、桑白皮各 10g,黄芩、炒丹皮、红花、凌霄花各 6g,生地、金银花、冬瓜仁、冬瓜皮各 12g。

(2)气血郁滞证:颜面皮疹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伴有经血来潮皮疹 加重,经后减轻,或者平素月经不调,经行带血块,腹痛;男性病人面色晦暗 或紫红。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治宜行气理血,解毒散结,方用凉血 清肺饮加减:生地、金银花、茵陈、白花蛇舌草各 30g,炒丹皮、黄芩、赤芍、 桃仁各 10g,益母草、浙贝母、连翘、紫花地丁各 12g,炒知母、枇杷叶各 6g。

(3)痰瘀结聚证:面颊及下颌部的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失,并且增 至黄豆或蚕豆大的肿块,高突不平,色紫红,扪之柔软,挤压可见脓血或黄 色胶样物,破溃后遗留瘢痕,舌质淡红,苔滑腻,脉濡滑。治宜活血化瘀, 消痰软坚,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浙贝母、陈皮、海带、法半夏各 10g,连翘、夏枯草、生龙骨、生牡蛎各 12g,当归、川芎、青皮各 6g,天龙 1 条。 加减法:颜面肤红,日久难退,加鸡冠花、玫瑰花、炒槐花、生石膏、 寒水石;脓肿胀痛较重,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草河车、虎杖;大便秘结, 加炒枳壳、熟大黄、番泻叶;皮损呈结节或囊肿较重,加黄药子、土贝母、 皂角刺、昆布、金头蜈蚣;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重,加益母草、乌药、香 附、淫羊藿、炒白芍、当归;皮肤油腻感重,加五味子、茵陈、虎杖。

外治法:常用颠倒散、龟甲散、鹅黄散,任选一种,茶水调搽,或者用 三黄洗剂、痤疮洗剂,任选一种外涂,适用于以丘疹、丘疱疹和少许脓疱皮 损为主的阶段。黑布膏、祛斑膏及独角莲硬膏,任选一种外敷或外贴,适用 于以结节、囊肿、瘢痕为主的阶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