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读西城故事 | 俗话说“龙生九子” 在北京历代帝王庙能看到龙的几个儿子?

读西城故事 | 俗话说“龙生九子” 在北京历代帝王庙能看到龙的几个儿子?

时间:2023-04-07 16:49:00

相关推荐

读西城故事 | 俗话说“龙生九子” 在北京历代帝王庙能看到龙的几个儿子?

如何解读乾隆为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撰写的楹联?

走近景德崇圣殿,可以见到正殿上悬有“景德崇圣”匾,殿内又有“报功观德”匾。

乾隆帝还为正殿题写楹联:“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

这副楹联的文字如何标点,如何解读,专家们看法尚不一致。北京社会科学院尹钧科研究员的解释如下:

上联: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

上联的大意是:皇帝治理国家的传统,追根溯源,是敬承祖宗的法则戒规,又兼备天赋诚信,历史可作为镜子。

下联: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

下联的大意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常道,居高俯察,是依序祭祀的广大缜密,形式要光亮肃穆,神灵便十分安乐。

另一种标点: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

另有学者对楹联的解释是:追溯历代帝王的所作所为,可以效法的经验和警惕的教训都有,虽然年代很久远了,但都能够作为今天的借鉴;按照历史脉络一一崇敬祭祀他们,每位帝王的事迹都是很好的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功绩以达到长治久安。

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有多少根楠木柱?

在建筑上,柱子又叫楹。柱子的形状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八角形的和菱形的多种。明清时,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用圆柱,而园林中的亭子多用方柱。

经过长期实践,工匠们把不同的木材用在不同的构件上。比如榉、榆,因为硬度大多用于斗栱;松、楠木硬度一般但耐久性强,多用于柱和枋;柏木硬度小但耐潮湿,多用于基桩。此外,用杉木制作檩条、圆椽和望板,用樟木制作飞檐椽、翘椽、山花、博缝和雀替等。

明代统治者非常奢侈,兴建重大建筑工程都要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采办楠木、樟木、柏木、檀木、花梨以及桅木、杉木;从山西、河北等地采办松木、柏木、椴木、榆木和槐木等大量木材,以应工需。

在宫殿、陵寝和坛庙等高级建筑中,用楠木制作梁、柱和门窗装修。楠木长得慢,数量不多。明初使用许多大尺度的楠木,比如天安门和端门的明间跨度长达8.5米以上,这个跨度是空前的。长陵祾恩殿用直径达1.17米、高23米的整根楠木柱,尺寸之巨大是国内罕见的。入清以后,宫廷工程由于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块木料拼接再外加铁箍,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施工方法。

景德崇圣殿内共有60根等高的楠木柱。它们都是明嘉靖年间始建时的旧构,近500年来未曾换过一根。在这次修缮中发现其中一根年久朽损,为了安全,便用松木在两旁附加抱柱,予以加固,使柱的直径增大了。倘若不细看是难以找到这根楠木柱的,也难以察觉到有哪些与众不同。

楠木柱有的油饰,有的不油饰。景德崇圣殿的楠木柱在乾隆朝已经油饰了。而长陵棱恩殿、太庙大殿和北海永安殿,所有楠木柱都没有油饰。为何历代帝王庙大殿里的楠木柱要用油饰昵?专家们正在研讨之中。

俗话说“龙生九子”,在北京历代帝王庙能看到龙的几个儿子?

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龙的九个儿子到底是哪些?历来说法有异。

杨慎认为龙的九子分别是: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霸下、睚眦、金猊、椒图。

李东阳认为龙的九子则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赑屃、蚩吻。

龙的九子到底都是怎样的动物呢?

霸下:有的学者认为霸下就是龟的变形。生性喜水,所以常置于瓦垄前的猫头、滴水、望柱、桥涵上。

螭吻:好吞、好望、喜护顶、厌火,用于正吻。

椒图:生性封闭、厌烦生人,故用于门上的铺首。

蒲牢:生性好鸣,原生活在海上,常用在钟钮上。唐代即是钟的别称。

嘲风:生性好弄险,故被置于岔脊上第一个走兽的位置上。

狻猊:又叫金猊,喜好烟火且好坐,故置于石鼎香炉上。

囚牛:喜好音乐,为琴头上的刻兽。

睚眦:生性好杀喜格斗,故置宝剑、刀柄于龙口。

狴犴:脸似虎,有威力,置檐下梁头处。又因好讼,常置于古监狱的门上,谓虎头牢。

饕餮:好饮食,常置于铜器上。

赑屃:生性好负重,故驮碑。赑屃为吉祥神龙。有首民谣:“摸摸赑屃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赑屃腚,一辈子不生病。”

在北京历代帝王庙里,细心的人可以发现“龙之九子”中的六位。它分别是:

在祭祀乐器纹饰中的是长子囚牛;

在屋脊两端的吻兽是三子螭吻;

在钟楼顶部的钟钮是四子蒲牢;

在御碑座上的是五子赑屃;

在青铜器纹饰上的是七子饕餮;

在景德门上的铺首是九子椒图。

历代帝王庙四座御碑亭为何不对称?

在景德崇圣殿的两侧建有4座御碑亭。查景德崇圣殿两侧四座碑亭碑文,正东碑亭阳面为乾隆五十年二月《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满汉合文,阴面无字;正西碑亭,乃无字碑;东南碑亭阳面为雍正十一年《御制历代帝王庙碑》,阴面是乾隆五十年《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西南碑亭阳面为乾隆二十九年《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阴面为乾隆二十九年《历代帝王庙瞻礼诗》。从碑文纪年判断,正东与西南两碑亭建筑时间应不早于乾隆二十九年,雍正年间可能已建成的只有正西与东南两座碑亭,但二者并不严格对称。

有点令人不解的是,当初雍正帝在殿正西侧立一通无字碑的同时,又在大殿东南立了一通有字碑,他为何不按对称的建筑规制呢?乾隆帝继位后,在东南位置上的雍正碑的阴面补刻碑文,又在西南位置上立了一通御碑。后乾隆帝再在大殿东侧增立一通御碑。乾隆帝如此立碑是考虑四座碑的对称吗?

还有一事也难以解释:在明代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图上曾绘有两座碑亭,它表明庙内曾有明代的碑和亭,但如今所能见到的四座碑亭全是清雍正和乾隆时的。明代的碑和亭到哪里去了呢?

一种推测,清碑是在已毁的明碑基址上重建的;另一种推测,其中两个亭是明代的旧构,清碑是后来置人的。这些推测都遭到专家的质疑,一是从近期修缮勘察所得的信息,无论碑和亭均系清代所建,未发现有明代遗迹;二是碑体如此巨大,只能先立碑后建亭,不可能先有亭后立碑。

古人称长方形的刻石为碑。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碑”的名称,但它属另一种含义,即那时的碑坐落在宗庙的院落里,当作拴供那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子。此外,另有一种碑是立在宫殿、庙宇前的,以它的日影来测定时间。这两类碑石上都不刻字。到战国时期,碑出现在墓葬中,碑的上部有圆孔,长绳的一头系在棺材上,另一头穿过碑上的圆孔由人手牵着,碑是下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殡葬结束后,有些碑仍然立在墓穴旁,久而久之,有人便在碑上镌刻文字,追述死者的功德,这就是“树碑立传”的由来。东汉时墓碑流行,而且碑上刻有浮雕龙纹,更加庄严肃穆。之后,碑的应用不断拓展,出现了纪念碑、地界碑、里程碑,等等。碑成了一种标志。

最初的石碑没有驮,直到南北朝才出现螭首龟趺。趺就是基座,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明代把龟趺的头做得似龙非龙,人称赑屃,它也是龙的九子之一。眼下细看四座御碑的4个龟趺,它们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亭在古代有多种用途。有用在驿道上的,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也有在城门楼上的;还有用作军事防御的。在园林里,亭成了停歇凭眺的建筑。此外,保护水井的叫井亭,保护石刻的叫碑亭。

北京历代帝王庙的4座御碑,按规格是很高的,所以碑亭采用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碑亭地面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鱼鳖虾蟹分刻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碑首居高临下,雄视四周。据测量,四座御碑中,体积最小的也近39吨重。

正殿东南位置上的父子碑,显然是乾隆帝为了表示继承父皇雍正帝的遗志,所以把自己的碑文刻在了阴面。但是,雍正帝为何要在大殿正西立一通无字碑呢?专家们分析:“这种于帝王陵庙建无字碑的做法,据说始于唐代皇后武则天的乾陵,其用意似乎是将自己生前功过听任后人评说。帝王庙立此碑,也应有类似效用。”(据陈平:《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庙》)

畅游西城

览古都风貌·品京韵文化

↑↑↑长按二维码看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