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中医是如何用阴阳调理身体疼痛?答案原来这么简单! 灵枢针灸

中医是如何用阴阳调理身体疼痛?答案原来这么简单! 灵枢针灸

时间:2018-12-31 11:13:57

相关推荐

中医是如何用阴阳调理身体疼痛?答案原来这么简单! 灵枢针灸

何为阴阳阴阳,作为原本道家哲学思想,它本身就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道家哲学。易经有言,“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皆有阴阳。古人仰观、俯察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式,将自然界中各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事物与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水火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便有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阴阳的概念对于中医学习者而言,阴阳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掌握的。那么,阴阳看似玄之又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辨别呢?在红杏林学院的灵枢针灸系列课程中,黄晓晨老师往往是从理法入手,首先教会大家迅速辨明阴阳的玄机。如《说文》中提到的:“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是原始的、朴素的,仅仅是指日光的向背。古人随着观察的深入,把阴阳的含义逐渐进行了延伸。就比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了。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中,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即属阴阳的两分法。《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以阴阳两分法说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主要用以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和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对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阴能制阳,静则制动。”阴与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促使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便是自然界中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表现。

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比如说:一天12个时辰,中午为午时,为阳之极,这个时刻同时也是阴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在不断的消,而阴在不断地长,阳转化成了阴,而自己在不断的消失,到了子时为阴之极,从这个时刻开始,阴趋于消,阳趋向于长。阳中涵阴,因而阳依存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寓阳,因而阴依存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其相互依存关系也就被破坏。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阴阳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的。

阴阳互根阴阳的互根,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个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是以相对的另一方而存在。如春夏阳气生而新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精与气而言,精静藏而属阴,气运动而属阳。精能化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能生精,气的运动促使精的产生;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调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在中医辩证当中,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具体证型表现如下。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亡阴: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确定调理的原则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胜偏衰和互损又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调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师父(黄晓晨)研究的阴阳脉针,便是解读《灵枢·始终第九》而来的,文中提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大致意思,凡是用针刺来调理疾病,目的就是阴阳调和。可见调和阴阳在调理中是至关重要的。关于阴阳脉的原则,在这里可以简单说一下,利用的是表里经的运行模式。表里经,即是阴经和阳经之间的循环模式,十二经脉,便形成了六组小太极,清楚它们之间的运行,便理解了阴阳脉的治病法则。分享一个师父(黄晓晨)诊所的案例:外地患者男,53岁,曾在诊所接受过取栓调理,感觉身体明显好转,遂复诊来调养身体。此次自述眼睛畏光干涩,模糊不能对焦,常年睡眠不好,并伴有面色浮赤、口舌生疮的症状。师父(黄晓晨)把脉后,诊断其肝生实质性物质(用号病根脉法判断)、胃寒、火不能入阴。遂嘱弟子为其把阴阳脉下针、胆囊放血。经4日调理后,患者症状明显一日一日改善,自述夜眠醒后即刻便可入睡,腰腿酸痛较之前轻松许多,因其久病不易治愈,嘱其回家后配合特定运动促其康复。分析:从阴阳角度分析,调理时运用了引火归元,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藏之于里。真阴不足,则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则会出现一些上热下寒的症状,遂用阴阳脉针调节阴阳的平衡。指导养生养生,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得发病。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