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假如黄宾虹学齐白石画虾 结果……

假如黄宾虹学齐白石画虾 结果……

时间:2022-11-09 03:50:08

相关推荐

假如黄宾虹学齐白石画虾 结果……

黄宾虹像

“胖老头”和“瘦老头”

文/张俊东

————

很多年前的一个联欢会上,学生们都来给老师祈福祝贺,黄宾虹(1865—1955)等几位先生没什么送给弟子们的,就画了几张小品放到桌子上,谁喜欢就拿去当作小礼物。

联欢会结束学生们都散去了,别的老师的小品都被拿走了,宾虹翁画的那几张“黑乎乎”的山水小品还安静的躺在那里。没人要,学生们都看不好、看不懂!

黄宾虹《煮茗图》

1952年,黄宾虹还有三年去世,真正到了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的阶段,他的画卖1块钱一幅,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可以买好多幅。就这个价格,据说当时也卖不多。,黄宾虹《黄山汤口》山水画以3.45亿元成交,创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黄宾虹的画从1元涨到3亿多,价格暴涨了3亿倍。这也验证了他的那句话:我的作品,要五十年后才会被人真正认识。

黄宾虹《黄山汤口》

500年前明末清初的画家龚贤(1618-1689),孜孜以求画了一辈子山水,觉得自己画的不赖,可知音甚少,就连他的学生修他们当时的绘画史,都不写他的老师。于是,龚贤给自己取了一个字“半千”,也就是说,他觉得500年后,可能才会有知音真正懂自己的绘画艺术。后世画家学者认识到龚贤的价值和高度,把他誉为“金陵八大家”之一,是山水画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清 龚贤 《木叶丹黄图》

画,到底是画给他人,还是画给自己的内心。是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还是要按照艺术规律、遵从艺术直觉的呼唤。

一个画家,是追求生前名,还是身后名。是追求人前显赫、前呼后拥、鲜花掌声、名利双收,活在别人的眼里、大众的审美判断中;还是追求青灯黄卷、不懂世故、清冷寂寥、傲世独立,活在艺术和自己的审美判断中。

清 龚贤 《清溪隐逸》

只要有思考,内心真正喜爱艺术,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余秋雨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印象深刻。说他去俄罗斯海参崴,在海边看到一个胖老头一个瘦老头,两个钓者。胖老头一根鱼线上好几个小钩子,一会起竿就好几条小鱼,水桶里快装满了;而瘦老头的水桶里什么都没有,他的鱼线上只有一个大鱼钩,他不屑于钓小鱼。胖老头觉得瘦老头固执、愚蠢;瘦老头觉得胖老头浅薄、低俗。

黄宾虹《溪桥静观图》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底部有余秋雨先生原文跳转链接)

相对于同时代的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甚至齐白石等很多画家,黄宾虹无疑是这位瘦老头,他有自己清晰的艺术追求方向和原则,他不活在别人的眼睛里,也不活在别人的价值判断中,跟着心走,对自己的艺术长成什么样、发展成什么样充满自信。现在说起这自信似乎云淡风轻,可这样的坚持需要多大定力,需忍受多少孤独和寂寞。孤独是艺术家的核。没有内心的孤独就不会有真正震撼心灵的作品产生。

黄宾虹《拟董巨二米大意》

孤独可以是艺术家的常态,却不应该是全部。真正有一定格调的艺术家,其内心一定是渴望孤独又希冀掌声的。渴望孤独是艺术家的理性思考,好的艺术一定是领先大众审美的,不可能让绝大多数人都懂你的艺术。希冀掌声,是艺术家的情感需要。既然艺术是心灵的外现,需要交流和共鸣,艺术家一定渴望知音的理解,哪怕是仅有的稀稀拉拉的掌声。宾虹翁到了衰年变法后的晚年,还是赢得了傅雷、赖少其、李可染等的鲜花和掌声,尽管比较少。

黄宾虹 19作 《虞山图》

胖瘦两位老者,有谁对谁错、谁高谁低之分吗?有,也没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可能所有的审美标准都一致,价值判断都相同。所以,文明之一种就是能够尊重别人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追求。但有一条,经典艺术作品,一定产生于艺术家“真觉得它好”的内心环境,而不是大众觉得好,即便自己不喜欢,也去迎合他们的审美去创作,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夹生的。比如,当时很多人都很喜欢齐白石的虾,可黄宾虹并不一定喜欢,如果黄宾虹为了谋生也去画齐白石风格的虾,宾虹老就真的“瞎了”。

读史明鉴,不是句瞎话。你懂了?

4月22日于京华雍和堂

张俊东先生临黄宾虹作品局部

——— 本文相关文章 ———

余秋雨:垂钓(荐赏)

黄宾虹的画,当年一元没人要,如今价值3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