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BBC纪录片揭露残酷潜规则:穷人并非不努力 没机会 基因不好

BBC纪录片揭露残酷潜规则:穷人并非不努力 没机会 基因不好

时间:2023-04-29 21:05:12

相关推荐

BBC纪录片揭露残酷潜规则:穷人并非不努力 没机会 基因不好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64年开始拍摄,至一共花费49年的时间跟踪了14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

与导演预想的情况一样,这些孩子在完成拍摄时的结局,大多都和他们出生时的境遇一致。来自上流阶层的孩子依旧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而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并没有超越原有的阶层,过着贫穷的生活。

有的观众对此评论道:“我们人生的结局,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定好了。”

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基因不好?还是他们没有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其实,在纪录片中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穷人并非不努力、没机会、基因不好,而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没有积极引导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中只注重眼前的欢愉,缺乏长远规划的眼光。

人生规划

在片中,来自富人阶层的孩子普遍在小学阶段就已对未来有了规划,他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成为律师、大学讲师这样光鲜靓丽的人物。

这些孩子在7岁时就已经开始阅读《观察家》和《金融报》一类的刊物,他们的父母会引导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如家长所愿,他们的人生一直按照规划的轨迹在运行,比如,安德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律师,继续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不会为生计发愁。

在迈克尔和丹尼尔所着的《生命向前》一书中,也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人生。我们需要从迷茫、挫败的人生中认识自己,进行自我管理。

作者还坚持鼓励大众提前做好人生规划以对抗那些人生中的不确定。

而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们,恰恰缺乏对人生的规划。

他们的父母并不会强调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会对他们的学业以及品行提出要求。

这些孩子因为缺少管束以及缺乏目标,有的早早辍学,有的到中年时也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如果不是靠政府的救济金支持,可能都无法生存下去。

心理学中经常会提到“动力”一词,它被解释为一种原始的内部驱动力,促使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如果说原始的驱动力来自内部的话,那目标和由目标所衍生的期待,就是促进我们成长的外部力量。

在管理心理学中,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曾提到过一个工作中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他认为人的激动力量=期望值x效价。期望值是个人对目标的把握程度,由我们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得出;效价则是该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上层社会的孩子因为对自己一直有所要求,所以不停地在完成规划中的内容,也因此增长了能力,获得了相应的个人经验。

他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需要,长此以往,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而底层社会的孩子,从小就缺乏这种持续性的动力,成年后就算醒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也不一定奏效。他们大多数只能选择社会中体力要求较多的工作来做,收入也很难赶上脑力要求更多的职业。

个人机会

在这部纪录片中,也有一位令人惊喜的孩子——尼克,他离开了自己原本的阶层,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尼克的成功靠的不只是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他恰恰是抓住了人生中一个较为公平的机会——教育。

底层的孩子只着眼于自己的家庭不如上层社会的孩子富裕,而忽视了自己也拥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也许不能彻底改变物质上的条件,但是教育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当然,有人会反驳,高学历的员工都给低学历的老板打工,学习并不是那么重要。

这之中就是受了媒体大肆吹嘘的影响,少数派毕竟是低概率事件,如果你每天无所事事,只会期待这样的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你可能会浪费一生的时间去等待。

接受更多的知识,会能让一个人心中富有,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富足更加艰难。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它只是依据你的能力,按照你的选择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轨迹。与其抱怨自己的出生,不如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自己也为了下一代努力。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