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语文 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

“语文 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

时间:2019-04-14 02:33:05

相关推荐

“语文 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

编者的话 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阅读。阅读,最大的问题是不读。“不读书,只做题”,听讲和做题几乎占据了全部学习时间,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的总毛病。我们需要回归到学习的起点,来重新认识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性质与功能。

语文是保证孩子 多读书多背书的学科

□曾令锡

之一

语文如果不多读书、多背书,不如不要语文。

语文的使命在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内收的“听”“读”,由“言”及“意”的转换;外放的“说”“写”,由“意”及“言”的转换——“言”“意”转换的本领,即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质。

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标志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运用规范和运用效果的一种敏锐的特殊感受力,是一种内在的良好语言反应机制。有了语感,表达错误能一眼看出,“弦外之音”和个中深蕴能一下品出,腹中思绪能脱口说出或随手写出。

语感的形成,只有“华山一条道”,那就是,无限量接触活的语料,无限量存储活的语言运用范例模型。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读书,背书,大量地读书、背书。

读背的功夫到家了,作者的思想、思维方式、谋篇布局方式、遣词造句方式等等,蕴藏在作品里的一切自然发生从作者到读者的转移,并且内化成读者的一种心理结构,到用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起作用:句子一串串泉水般汩汩“涌”出,而不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生硬“挤”出。这时候,语感有了,能力有了。读得多、背得多的人,受到的情感和审美熏陶就好,风格自会分外不一样。

有研究表明,语感的形成,大致得背200篇左右的文章。有人统计,中国古代书生参加“高考”(殿试),必背的经书是407179字,还要看数倍于此的注释和其他文史作品。

人的成长需要多读书多背书。可是在学校里,别的学科相对做不好这一点,于是就专设“语文”这一学科,来加以保证。语文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其存在理由亦在此。语文,或许一开始就为了保证人多读书、多背书而存在。

教学反对“死记硬背”可能没错,但“死记硬背”反对到语文头上,就大错而特错了。语文,天生就是需要相当多的“死记硬背”的学科。

之二

语文的基本教学方式,跟语文本性一致,无非两个字:读、背。读书、背书,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四字真言”。

读,一是“看”,二是“吟”——吟咏,朗读,放声地读。

默读不懂的,朗读却能懂,这很奇妙。因为朗读,默读的艰难和生涩得以消失或缓解,连贯流畅的朗读,让文意和思维变得连贯流畅。语调也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富于乐感的朗读作为一种音乐化语言,能为人的理解提供强大而温暖的助力。人学会说话,是用耳朵听会的,不是别人教会的。文学化的语言、抽象的语言,这些高级语言,只有在海量倾听中才能掌握。

“吟”本身就可以成为阅读目的。吟诵的内容朗朗上口,吟诵者会感觉舒服、过瘾,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还不够?

文章兴讲不兴吟,这是一大怪事。文章如歌曲——见过歌儿兴讲不兴唱的吗?通常我们只让孩子“看看课文”。仅仅“看看”而已就够了吗?一定要“吟”。歌儿是“唱来舒服”,文章是“吟来畅快”。在吟诵中,学生会唤醒阅读的兴趣,体验阅读的快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自己“吟”文章,而不是简单“看”文章或者听别人“讲”文章,爱语文的人会多起来。不吟,不品,不识个中滋味,读背的兴趣不会起来。不读不背,语文素养一定落空。

“多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看”的总量要多,博览群书(朱永新说,小学、初中、高中各读100本);二是就自己喜欢的书(或文)而言,“吟”的遍数要多,反复“吟”而至于自然成诵,达到不思而得。

在广泛的“看”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作者及喜欢的作品,拣这些作品反复吟念至于自然成诵,即为“吟诵”。切勿硬背,死背。念一句,背一下,当时看似能背了,一转身就忘了。这样背书,既费劲,又无益。人累,根本记不牢。最主要的是,这样根本无助于语感的形成。

语感直接来自吟诵。吟诵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离开吟诵,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培养语

之三

语文课不多读书多背书,不如不要语文课。不读书不背书的语文课,是有组织有纪律地系统地浪费时间和生命。

不要把读书背书的希望寄托在课外,那注定是要落空的。学好语文,不指望语文课。但学校要教好语文,只有靠语文课。学好语文,希望在课堂。读在课堂,背在课堂,一切任务完成在课堂。语文课堂,不是“主渠道”,是“唯一渠道”。

读书背书,不要只在语文课上布置、号召,让学生“下去完成”。——他“下去”了,就可能什么也不做了。就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让学生背。就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得多、背得多。

读,背,这是不能含糊的。有时间读,有时间背,这是最关键的。读、背是孩子自己的事,保证读背时间是老师的事。时间保证了,不读不背是孩子的错,没有时间读背是老师的错。最能保证的时间,只有语文课。

读书,背书,这是语文课的常态;讲析,做题,这是语文课的变态。语文课上,少讲析少做题,绝不是损失;滥讲析滥做题,占用了读书背书时间,简直是犯罪。语文课,彻头彻尾,本来就应该是货真价实的读书背书课。

讲析,做题,这是语文课空洞烦闷的根源。这样的课,从教师方面看,又费力,又讨厌;从学生方面看,又难过,又无益。

人人在学,人人学有所获,这就是合格的语文课。在此基础上,让课堂充满快乐,使人爱上语文课,对语文课充满期待,学有所乐,便是好课了。从课课有得,到课有收获、缺课有损失,这就体现了语文课的独立存在价值。语文课用来读书背书,就可以保证课的独立价值,并有希望成为好课。

之四

坚信读书的价值高于一切

□ 曾令锡

多读书,多背书,这作用是暂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唯有坚持去做,最终才能见好结果。

教师要坚信读书、背书的价值不低于课文讲析,坚信读书、背书的价值不低于语文知识讲授,坚信读书、背书的价值不低于做题,坚信读书、背书不妨碍升学考试。没有任何讲析可以代替读书、背书,没有任何习题的价值超过读书、背书的价值。不读书,不背书,读书少,背书少,语感一定形成不了,语文素养一定很难提高。

刚当教师的人怀疑读书的作用,要讲析,要教知识,要让学生大量做题,尚且可以理解,当了若干年教师的人还如此,就实在不可理喻了——你顽固坚持这么多年了,结果又怎样?

从内心确信读书、背书的价值高于一切,把语文切实当做孩子读书、背书的学科,把语文课变成地地道道的读书、背书课,把读书、背书真正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方式,把语文教师变成管理孩子老老实实读书、背书的人,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独立存在价值就可望显现。

教学,原本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不用刻意玩什么花样。读书、背书,这么老老实实做下去,就对了,功德无量。讲台不是教师玩花样的舞台,学校是孩子踏踏实实读书、背书的地方。

之五

语文教师是管理孩子读书背书的人

做语文教师而不让孩子多读书、多背书,不如不要语文教师。

读书背书的是孩子,老师则要管理学生做好这件事。管理的职能,一是指挥,二是监督,三是服务。

他不读书、不背书,读不多、背不多,因为你的指挥,安排、布置、引领,他读了,背了,一步步往下走,读得多,背得多,这就够了,老师的作用体现了。孩子就这样,老师叫干的事,他干;别人布置的,他可能不理。

他不读书,不背书,读不多,背不多,因为你的监督,检查、验收督促,他读了,背了,读得多,背得多,这就够了,老师的价值实现了。

他不知读什么背什么,他不会读不会背,读得不容易背得不容易,或者读了背了不会用,因为你的指导、帮助,他知道了,容易了,会了,轻松而愉快,这就够了,老师成为无可替代的角色了。

因为你的存在,孩子做了一切,做好了一切,做得高高兴兴、心甘情愿、轻轻松松。语文教师的存在,让孩子的读背得到了保证,做了该做能做的,做好了该做能做的,做得轻松而愉快,这就是教师的独立存在价值。

一篇课文,花掉三四节语文课,如果孩子该读没读,该背没背,或者读无所获,背得苦累,那么这课断不是好课,这位老师也不是好老师。

编后:本版分五期刊载了曾令锡老师的“语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系列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几个方面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能真正从课改的角度关注我们的课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