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1984年出版的《新民晚报》刊登宁都发现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族谱

1984年出版的《新民晚报》刊登宁都发现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族谱

时间:2022-08-30 06:53:30

相关推荐

1984年出版的《新民晚报》刊登宁都发现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族谱

全文如下:

新华社南昌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电(记者骆国骏)一本有关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的族谱,新近在江西宁都县发现。

新发现的这本族谱表明,孙中山先生是孙氏远祖、唐朝僖宗时东平侯孙讶IJ的子孙,孙讶lJ曾率军围剿黄巢农民起义军,后在江西宁都定居。最早由宁都迁入福建长汀的,是孙讠利第三个孙子孙士元的次子孙有敬之后。直到明朝永乐年间,孙讠利的子孙孙友松由福建迁徙到粤。

更多详细内容:

这本名为《宁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一共五卷六本,发现前收藏在宁都县田头公社孙屋大队孙屋底村孙世龙家中。

早在一九四二年,由广州中山大学罗香林教授撰写的《国父家世流源考》一书,就曾证实孙中山先生祖辈在江西宁都定居过,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当时在该书的序言中,对这本书没有孙氏祖辈由江西迁入福建这段历史的考证表示了遗憾。.依据这一线索,江西宁都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从七百多部家谱中发现了这部比较完整的孙中山先生祖籍族谱。1 98 5年, 《江西民革》第1 1—1 2期合刊发表了民革江西省委、江西大学、宁都县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撰写的报告《孙中山先生始祖族谱、碑文寻访记》,全文如下:

孙中山先生始祖族谱、碑坟寻访记

1 98 5年1 1月1 4日,民革江西省委、江西大学统战部组织联合调查小组,到宁都县调查孙中山先生在唐朝的始祖东平侯孙讠利的墓址遗迹,以及孙氏族谱的情况。1 982年,宁都县地名办公室邱常松同志在撰写地名志的过程中,发现了孙中山先生的祖籍家谱,并按家谱记载寻找到了孙讠利的坟墓。随后,江西日报及电台等都先后前往采访。 《江西日报》1 984年6月28日第一版题为:孙中山祖辈曾在宁都定居; 《信息汇报》1 984年8月27日第二版头条消息题为:宁都发现孙中山始祖孙讠利; 《赣南日报》1 983年1月3 1日报道的标题是:宁都发现孙中山祖籍家谱; 《社会科学研究资料》1 98 3年第九、十期合刊上以题为:宁都县发现孙中山的祖籍家谱进行了报道。由于当时材料不足,在报道中,我们发现所报导的内容略有出入,觉得还需要仔细的研究、考证。于是我们组成民革江西省委,江西大学民革支部、江西大学历史系和宁都县政府联合调查组,再次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地走访和探讨。

解放前,中山大学罗香林教授曾撰写过·本《国父家世源流考》 (商务印书馆1 942年版),他查证了《孙氏列祖先殁纪念薄》、 《香山县志》、 《紫金忠坝孙氏族谱》等四十一种文字记载、寻根追究,互相引证,得出一个结论:即孙中山先生的始祖由河南陈留迁到江西宁都县,再移福建长汀县河田,三迁广东紫金县忠坝,四迁广东增城县,后转广东中山县涌口门村,最后定居在中山县翠亨村。

罗香林教授的考证是可靠的,孙科先生还为《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作了序言,上海商务印书馆也曾三次出版这部书。但是,罗教授也碰到了困难,从孙讶IJ以后一段在江西的世系,他没有弄清楚。他写道:“国父入粤始祖友松公以上,至讠利公之世次名讳,皆以资料不备,未能明述。”几十年以来,这段历史一直是个空白。

新发现的孙世龙家珍藏的《宁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民国三十八年修,五卷六本)和《雩邑孙氏族谱》(民国十八年八修谱)中,所载从宁都迁往长汀河田的世次非常清楚,两谱都在首卷记道: “孙氏始祖讳讠利j,居汴梁陈州(即河南东部陈留),讠利公乃唐中书舍人拙之子,唐末因黄巢之乱以公才武选为百将,引兵游于闽越江右间,遂居虔化县,即今宁都县,以功封百将东平侯。”

孙讠利以下传孙实,孙实传第三个儿子孙士元,再传孙有敬,以后分别是六郎、十六居士、九承士、三承士。三承士之后居福建汀州河田。

族谱原文说:

“讠利生四居士讳实,生七子,五郎、六郎皆殇,长大郎讳耀,次二耶讳英,三三郎讳士元,四七郎讳爽,五八郎讳允,以公侯.伯子男编立五房。公房查老谱所载人丁稀少,传至二十三世仁兴,仁旺即无续笔。侯房自英以下散处乡里,至十一世彬公字彦文,迁青塘而分居雩都,丁财甚盛。伯房世祖士元生四子:有恭、有敬、有惠、有信。有恭房在宁者仅数丁,迁居兴国,赣州者人丁亦少;有敬房今居严坑、法沙等处;有惠房居城南北门暨平阳乡孙屋底等处,两处子孙为多;有信房查老谱惟载一宣教子孙迁浙江余姚,传十六世八县尉讳时敏,子孙迁韶州兴宁。"

“三世祖讳士元(即伯房)生四子,长十五郎字有恭,次十五郎字有敬,三念二郎字有惠,四念六郎字有信。恭房之后居兴国、赣州。敬房之后传至七世九承士,生三子,长二居士,次三承士,三四职医。二居士之后明居下乡严坑,三承士之后居福建汀州河田,四职医之后居法沙湖田……,, (《孙氏伯房世系总考》)。

二卷: 《士元祖次子有敬房公位下世传》。

“四世十七郎字有敬,生六郎,五世六郎生十六居士,生二子惟九承士传三子:二居士、三承士、四职医。……三承士原载其后裔今居福建汀州河田。,,

以上材料和《旧唐书黄巢传》、 《紫金忠坝孙氏族谱旧抄本》、 《清溪孙氏前房重修谱》等能完全连接起来。

目前,东平侯孙讠利在宁都的后裔还有两个较大居民点:一是田头乡,二是青塘乡,具体村名都叫孙屋,共计有1 200多人。

孙讠利的后裔在宁都曾有“五贤’’之称。而在民国时期,宁都县因此改名为‘‘五贤镇"。

孙讠利及其夫人陈氏的墓葬座落在乌石营马家坑,尚有遗迹可找。墓地正审偏东,处于两个小山岗中间,背后群山起伏,前面是一小块低地和隆起的小丘;隔过山坳瞻望,远处是蜿蜒伸展的山脉;左边是梅江,地势倒有些虎踞龙盘的气派。该地离宁都县城只有四华里。

据孙屋底的老人孙贤燕(五十八岁)和孙贤发(六十二岁)回忆说,墓碑在l 960年前还完好无损,高约1.4米,.宽O.7米左右。碑文(从略)内容在《府州志》和《宁都县志》中都在族谱中还刻有东平侯孙讠利像,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写有:《唐东平侯像赞》:

“才全文德武备乾刚,兵平闽越屯镇虔邦,不疾终于桂竹之阳,庙貌如故至今阐扬,御灾捍患无求不应,护国保民有祷必祥,千支万流世代荣昌。”

这样,孙中山先生的始祖只留下福建二小段世系待考,据那里的信息,脉络还是可以寻找的,如果再花一点功夫,查找族谱是有指望可以得到答案的。

明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为了解事实真情,考证孙氏族系迁徙、寻觅古迹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次我们到宁都考查,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根据宁都县政府的要求,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孙中山先生始祖孙讠利在宁都县的墓列为历史文物和游览重点。

二、请省委统战部与有关部门联系,对孙讶IJ墓遗址进行勘测、设计和修复。

三、请中央统战部与民革中央将这一信息转告孙中山在海外之亲友,能否给予资助,共同办好这件事。

调查小组人员:民革江西省委会:黎林

江西大学:洪永珊 汤蓉蓉 张良俊

宁都县政府:邱常松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