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古玉界:国家博物馆-春秋战国时期绝美玉器欣赏

古玉界:国家博物馆-春秋战国时期绝美玉器欣赏

时间:2018-10-19 09:09:05

相关推荐

古玉界:国家博物馆-春秋战国时期绝美玉器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螭食人纹佩

战国

长6.2、宽3.8、厚0.4厘米

器片状,镂雕,两面纹饰相同,器表残存朱砂痕迹。中部雕刻一只蟠成圆环形的螭,背脊正中有宽带纹,内填饰阴线纹。螭拦腰咬住一裸人,并一爪抓臂,一爪抓腿,似乎正在将人吞噬。在螭的左右,分别镂雕一个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有类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与本器相同,神态安祥,毫无惊惧和挣扎之状,应该与当时的宗教神话有关。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螭食人纹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双龙形佩

战国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长7.7、宽3.3、厚0.4厘米

此器双面透雕,扁平璜形,由联体双龙和兽首纹组成。两端为龙首,回首相望,拱身联体。吻部与角分别向前后伸展,口部形成圆形镂空。兽首位于龙身拱起的空裆处,仰置,口抵龙腰,双角和頾须与龙身相连。此器作用相当于珩。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龙形佩

战国

佩饰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

长10厘米,宽5.3厘米

碧玉,半透明。龙有独角,上吻长于下吻;身下两足,前肢似由鳍演化而来,足以浅雕线条分趾,后足似鳍较小,肢足不分;尾分叉。龙体饰勾连云纹代表鳞,呈回首弓身状,这种造型是战国中期玉龙的常见姿态。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中期 玉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青玉龙形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战国 魏 (前475-前2)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

长18.7厘米、宽4.9厘米

带钩呈琵琶形。中部凸起,呈弧状,底部为银托。钩首为兽首,青玉雕刻,兽首用细线刻画出圆眼、长鼻和长嘴喙,喙两侧有数道横线纹。额头正中有一花蕾纹,上斜刻小方格纹,有角。面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盘绕两条夔龙,倒向勾端,合为一首。与两侧夔龙方向相反,又蟠绕着两只凤鸟纹。脊背正中,均匀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刻有卧蚕纹。前、后两玉玦的中心孔各嵌入一个琉璃珠。玉玦色呈青白色,刻纹较为精细。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

1950年至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固围村一带进行过三次发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战国时代的大墓及其附属的车马坑,此件制作精美的带钩就出于固围村5号墓中。当时的发掘者认为此墓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墓葬,长期以来学术界也持此观点。近年有学者提出疑问,指出此处墓地很可能是赵国墓地。

7680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云兽纹青玉璜

战国 魏 (前375-前276年)

佩饰品

1950-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坑出土

长20.5厘米,宽4.8厘米

这件玉璜由七块和阗青白玉和两个鎏金青铜兽首衔接而成,中间五块玉以铜片穿连,青铜片从五块玉中穿出后,左右两端各装饰鎏金青铜兽首,两只兽首分别衔着透雕的椭圆形玉,青铜片与玉衔接吻合严密,至今毫无松动。这件玉璜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尤其用若干节玉片配合金属衔接,制作难度极大,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璜是一种圆弧形玉器,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出土于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除用作日常佩饰外,璜具有重要的礼仪功用。《周礼》就将玉璜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称为“礼天地四方”的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在考古发掘的墓葬中,玉璜多发现于人的胸腹部,往往是一组玉佩中的主要佩件。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云兽纹青玉璜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云兽纹青玉璜

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 玉璧

战国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直径6.5厘米、孔径2.5厘米、厚0.5厘米

环内外缘各有一周阴刻线,形成内外边廓。两线内雕琢谷纹,排列成行,错位相对。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也称蝌蚪纹、涡纹、卧蚕纹等,象征万物复苏和对丰收的盼望。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周礼?典瑞》载:“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子”和“男”都是当时的爵位名称,表明贵族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经常手持谷纹玉器作为信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