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比萨斜塔实验”:科学常识还是虚构故事?

“比萨斜塔实验”:科学常识还是虚构故事?

时间:2023-06-24 03:34:54

相关推荐

“比萨斜塔实验”:科学常识还是虚构故事?

“科学常识,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文化在社会大众之中传播、流衍所致的观念形态。科学常识的传播力度与广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科学”文化进步与否的表征。但同时还需看到,科学常识本身是科学知识、科学文化不断“传播”的结果。其中既有科学文化传播者最初的理论意图,也有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建构,更有传播过程中所致的“扭曲”。不容否认的是,流传于今的“科学常识”中确有对科学原初本真的背离与偏差。此种背离与偏差,不仅有悖于科学史的真实,更有害于“科学”本身。以下,即以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为例,来分析并阐明“科学常识”传播过程中的谬误与偏差。”

1589年的一天,年方25岁的伽里略登上比萨斜塔塔顶,将两个重量差达百倍的铁球同时抛下,两个铁球几乎是同时落在地上,此谓比萨斜塔实验,成为科学史中的常识之一。现在,绝大多数国家正式发行的课本上都如此介绍这个重力实验。但美国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客座教授凯斯·达维林却提出一个惊人的理论:伽里略并没有做过这个实验,比萨斜塔的实验传说并不符合史实。

此说法大概来源于伽利略的学生VincenzoViviani为伽利略写的一本传记,声称伽利略于1589年从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球,伽利略不仅当着学生,而且当着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教授做的这个实验。确立了落体定律。但是这个说法不被多数历史学家采信,因为:

1、伽利略本人虽在著作中描述过这个实验,但从未声称自己真的做过。

2、1589年伽利略还没有得出落体定律的终极形式,那时他只是认为,相同材质但大小不同的两个球,经过相同的介质,落地速度一样。

3、Vincenzo Viviani本人1639年才成为伽利略的助手,彼时他才17岁,而伽利略1642年便去世了。换言之他本人不是见证者,跟从伽利略的时间也不长。

最大的可能是,伽利略本人将比萨实验以思想实验的形式叙述给他的学生,而年轻的Vincenzo错以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记了下来。但是VincenzoViviani后来确实参与编辑了伽利略的论文选集。也许他编辑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未发表的证据也不一定,但无论如何,这些证据并没有保留下来。

伽利略的一个论敌,一位比萨的物理学教授倒是为了与伽利略论战,于16做的这个实验,而实验的结果支持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观察到:具有相同材料而重量不同的物体并非同一时刻到达地面。”伽利略在后来的一部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对这位教授的实验做了这样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一百磅的球从一百腕尺的高度落到地面时,从同一高度落下的一磅的球才下落一腕尺。我说它们将在同一时刻到达地面。通过做这个实验你发现大球超过小球两英寸。现在,你想要把亚里士多德的九十九腕尺的误差用两英寸掩盖起来,只强调我的微不足道的误差,而闭口不谈亚里士多德的重大错误。”

另外,伽利略本人并不是第一个想到落体实验的点子的。英国科学史家斯蒂芬·F.梅森在《自然科学史》指出,是SimonStevin于1586年在Delft的教堂塔楼上,用两个铅球做了落体实验,通过响声证明二者是同时落地,并证伪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可惜他并没有就此建立一套基于数学的落体理论,因此今天我们的功劳还是给了伽利略。

国内出现较早的伽利略传记是李珩先生编写的《实验科学创始人伽利略》,书中生动地记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球体实验的场面。书中的记叙与基础教育读本一致。这个传说的转述,构成了国内理解伽利略的一种故事原型。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科学常识”的谬误还有很多。任定成先生在给《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写弁言时曾指出:“遗憾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课本和不少科普读物中讲的许多科学史故事都是误讹相传的东西。比如,把血液循环的发现归于哈维,指责道尔顿提出二元化合物的元素原子数最简比是当时的错误,讲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出落体实验,宣称牛顿提出了牛顿定律的诸数学表达式,等等。”此外,还有耳熟能详的“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这些都构成了科学普及的常识之谬,构成了基础教育之误。

相关阅读:

①奚彦辉《“科学常识”之谬——从“比萨斜塔实验”谈起》中国社会科学网

②广州日报大洋网《伽利略没做比萨斜塔实验"两球同时落地"也并非事实》

③果壳网“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

/question/20892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