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700字范文 >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自立★郡氏★堂派(堂号)★家风★字辈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自立★郡氏★堂派(堂号)★家风★字辈

时间:2021-04-24 22:31:41

相关推荐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自立★郡氏★堂派(堂号)★家风★字辈

桂花房老字辈

★郡氏★堂派(堂号)★家风

始迁祖程万都于一六四六年拟定二十字辈:

程钟灵→程明→程万都

万朝恩单正,先遇赐洪恩。世泽遵明德,兴文启昌均。

桂花房族郡氏★安定郡★安定世弟

桂花房族自立堂派★堂号★立雪堂

桂花房族自立★家风★明道家风。

说明一:明万历十年壬午年(公元1582年),程钟灵之孙程明之长子程万都从三合龙井湾(今青菜沟)迁居茅台村大头(桃)坝(茅台村:今茅台镇)),因为来时有一棵很大的仙桃树而闻名于世,故称大桃坝。万都张氏生程朝举王氏、程朝选王氏、程朝钦(字: 滔)张氏、程朝晋(字:应孝)张氏何氏、程朝识(字: 发祥)张氏、程朝敬(字志忠)胡氏、程朝用(字永禄)余氏、程朝龙(字伯山、号永庹)王氏刘氏、程朝敏(字忠志、号永爵) 殷氏王氏张氏

九子。号称程门五科三元一及弟。为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九大房系。

说明二:桂花房九大房系以秉承“程门立雪”之美德,发扬光大二程理学为宗旨,400多年来,桂花房自立堂派、郡氏、家风。既以“立雪堂”为堂派,“安定郡”为郡氏,“明道家风”为家风。从而为贵州遵义境内以及外省、外县的聪、明、智、慧、定、国、安、邦八大房系裔孙以及生活在西南一带的其他程氏宗亲系派以立雪堂为堂派,安定郡为郡氏,明道为家风历史传承记载奠定了理论根据。本次编撰贵州遵义《程氏宗谱》(总谱)和贵州遵义地区各宗亲世系修谱,以“立雪堂”为堂号,“明道家风”为家风,“安定郡”为郡望,参加修谱的宗亲世系裔孙20余万遍布西南及全国各地至海外,望宗亲与后人遵训敬知。

说明三:根椐《中华姓氏谱·程》、《中华百家姓书库·程》、《仁怀县志》、程洪崑编撰的程钟灵之程明(二房)系之程万都(长房)系桂花房族《程氏族谱》、桂花房老《经单簿》(立雪堂宗派小引)、《八大房系总诗句》、《皇封八仙桥牌坊对联》、老族谱、老《经单簿》、《程氏族谱》、祖人墓志碑名、程占鳌于道光二十年庚子冬月六日编着的程氏族谱《本氏归命●求世之图》河南缑山谱源流原根记载:入川迁徙始祖程钟灵:祖籍源流河南,世袭五经博士,迁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湖北麻城孝感有祖业,钟灵守业。程钟灵生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己亥年,公元1479年),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八年(乙丑年,公元1505年)进士,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丁卯年,公元1507)圣封校尉,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己巳年,公元1509年入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年,公元1553年)圣封柱国(从一品)。大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5年(155月27日-1567年1月23日),年号嘉靖。明穆宗朱载贺隆庆三年(己巳年,公元1569年)告老还乡,卒于明穆宗朱载贺隆庆六年(壬申年,1572年)。享年93岁。

因西羌之乱,攻破吾族两城一县世系翰林院,程钟灵让位。明正德1509年,蜀寇蓝廷瑞等盘踞四川拥众10余万造反,明廷遣尚书洪钟征剿不利,后命太子少保都御史彭泽率总兵时源西征,钟灵祖奉旨领军入川。平定后驻守内江高梁镇石子岭程家湾,为入川始祖。程钟灵:至1世祖伯符96世,至元谭45世(新安)52世,至明道19世孙。为聪、明、智、慧、定、国、安、邦八大房系始祖自伯符起传自96世程钟灵公至万都:至1世祖伯符98世,至45世元谭(新安)祖54世。至78世程颢(明道)祖21世,至大明柱国程钟灵3世;桂花房

程朝举王氏、程朝选王氏、程朝钦(字:滔)张氏、程朝晋(字:应孝)张氏何氏、程朝识(字:发祥)张氏、程朝敬(字志忠)胡氏、程朝用(字永禄)余氏、程朝龙(字伯山、号永庹)王氏刘氏、程朝敏(字忠志、号永爵) 殷氏王氏张氏为九大房系始祖。

从钟灵公起桂花房繁衍传承至现在(9月29日止统计)已繁衍20代。从伯符起传桂花房繁衍传承至现在(9月29日止统计)己有117代,既程氏总世系伯符117代。 仁怀桂花村,乃程氏祖籍(迹)发祥地之一。

说明四:桂花房始迁祖程万都于1646年拟定二十字辈:万(“万”98代)朝恩单正,先遇赐洪恩(“恩”字辈为107代,耀华107代),世泽遵明德,兴文启昌(“昌”116代)均。以及程洪昆1990年编贵州遵义桂花房《程氏族谱》新增20字辈不再用了,117代起。与贵州遵义程氏各系统一用贵州遵义程氏大统宗字辈。

400多年来,桂花房自立堂派、郡氏、家风。既以“立雪堂”为堂派,“安定郡”为郡氏,“明道家风”为家风。从而为贵州遵义境内以及外省、外县的聪、明、智、慧、定、国、安、邦八大房系裔孙以及生活在西南一带的其他程氏宗亲系派以立雪堂为堂派,安定郡为郡氏,明道为家风历史传承记载奠定了理论根据。本次编撰贵州遵义《程氏宗谱》(总谱)和贵州遵义地区各宗亲世系修谱,以“立雪堂”为堂号,“明道家风”为家风,“安定郡”为郡望,参加修谱的宗亲世系裔孙20余万遍布西南及全国各地至海外,望宗亲与后人遵训敬知。

一、郡氏【郡望:安定郡】【安定世第】

郡望:郡望:广平郡:以郡望为堂号。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初复置郡。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相当于今甘肃省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隋初废。

安定郡:以郡望为堂号。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相当于今甘肃省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隋初废。

安定堂、广平堂、叙伦堂、宏礼堂、世忠堂、四箴堂等堂号

郡氏【郡望:安定郡】【安定世第】

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大司马程伯休父(公元前827年)封为安定侯,子孙世袭七世,与此同时,程氏在西北也有了新发展,形成了“安定”这一大郡望。传上古时民间祭祀很乱,神鬼不分,民巫混杂,社会秩序很不安定。后来帝颛顼派他的两个孙子分掌天地:哥哥重为南正,掌管祭祀天上神灵;弟弟黎为火正,掌管治理山川土地和民政事务。这样就使百姓从杂乱无章的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重和黎的子孙世袭这个职务。重黎后代休父,周宣王时为大司马,以功封在程国(今河南洛阳东部地区),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称程氏,史称程姓正宗。周宣王时有司马程伯林父,春秋时,又有晋国大夫程郑,是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之子),荀林父的弟弟荀采邑于程(今山西新绛县东北),他们的后世子孙也称程氏。据考,程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广平郡(今河北鸡泽县东10公里),一说居安定郡(今甘肃固原县)。程姓于宋末避乱南迁,后入闽,留居建州(今福建阳县)。明代洪武年间,程仁轩从建州经宁化迁长汀,为入汀州始祖。后裔分迁四川、江西洪州(今南昌)与湖南等地。《安定程氏续修族谱》载,程庭刚于清乾隆间随母改嫁从福建宁化迁入江西宁都黄陂高圳。

现赣南程姓,一部分是历代随南迁宗族溯赣江而入赣南的,一部分是明清时期从闽粤回迁赣南的。程姓是客家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姓氏之一。

【安定世第】郡望:安定、广平、京兆、东阿、新安 。安定,今河南洛阳市三十里之地。大司马程伯休父,周宣王(公元前823—789年),封为安定侯,子孙世袭七世。至北宋时,伊川先生赞曰:祥云瑞日,自南正封而天下,有姓矣。复封程氏在安定郡,祖人本始也。此安定郡之来历也。广平郡,今河北鸡泽县东二十里。《百家姓》中注居安定郡,今甘肃固原县。 [程氏来历] 程氏来源有二:①传说程姓始祖是祝...2程元谭为安定始祖……注:有的支派(系)也把安定郡作为堂氏,或有的支派(系)为广平堂等等,都是以郡望而形成的。

程元谭,公元245年―3,被尊为"太守府君"。三国时蜀汉延熙八年1月出生在今洛阳上程聚(今河南省洛阳市上程聚),系程氏得姓始祖程伯符第45代孙。为新安始迁祖。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以安徽新安之安定郡氏,即:郡望,匾额:安定世第。

二、【堂号(派)立雪堂】:

【堂号】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周敦颐的学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二程讲学,迟到的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

以:“安定堂”、“广平堂”、“叙伦堂”、“宏礼堂”等为堂号。

【堂号: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周敦颐的学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二程讲学,迟到的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美德。“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它作为尊师重教的一个典范,影响激励着后世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他们学习先贤的这种精神,尊重老师、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各族各姓家谱都有自己铭言,格言、家教、家训以教育子孙后代,更多的立称“堂号”让下辈听从遵守,这样会使族人走上英杰圣贤和兴旺发达之路。吾程族原以“四箴堂”为堂号。河南省太康县家谱对四箴堂解释如下:“四箴”序: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地,由乎中而应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近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视箴”“听箴”“言箴”“动箴”。箴是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主要教育后代“视、听、言、动”都要以文明礼貌为根本,仁义道德为规范,不违法,不犯罪,时刻牢记,日趋昌盛。我们阜南县家谱仍以“四箴堂”为总堂号,又以“立雪堂”的堂号独立问世,因为“程门立雪”是一个历朝传下来的着名典故,——程颐是宋代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在洛阳讲学,威信很高,时间很久,去洛阳听他讲学的人日渐增多。当时有一个不惑之年的杨时,学问已有一些成就,他还与游酢一同去请教老师。一日天气很冷,他们到了那里,程颐有些疲倦,坐在堂上,刚要睡着。为了不打扰了老师,杨时和游酢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口等着。过了一会,程颐一觉醒来,看见杨时和游酢在院内静悄的站立着,连忙说到:“你们有什么事?快请进来吧!”这时只见外面满天大雪,地面积雪已经很深了。从此以后,“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就作为尊敬师长的典故流传下来,数千年来成为佳话美谈,在祖国各地广泛的流传着,特别在各级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中无人不知。因为它是颂扬尊师的典范,宋、元、明、清等历朝文人墨客无不尊敬,为了更好的永久的纪念先人,我们族人共同议定:把“立雪堂”一词作为阜南县程氏家谱的正式堂号,冠在谱首,广泛流传,其意义更为深远。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继承“二程”理学,发扬光大程氏门庭,以敬祖亲宗,寻根问祖,忠孝传家,守纪守法,徳贤处世,耕读为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互助互爱,团结族人,传承理学,振兴家邦为宗旨,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为纪念远胞叔祖程颐,因此自立堂号:立雪堂。堂屋匾额:立雪堂。

三、【家风:明道家风】:《荀子》中已露端倪。汉代的扬雄则进一步提出了作者要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有《原道》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和柳宗元都主张文以明道,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

程颢(1032年—1085年) 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神龛记载明道家风、伊川世泽的来历:宋时,明道(颢)、伊川(颐)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在他们的学说中,明道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为学以【认仁】为主,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伊川主张:函养须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去人欲,存天理等。程氏的先祖遵循他们的理学。其中对如何做人,要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四维八德懿矩,作为程氏家风,流芳百世,照千秋世泽。

四维八德,即指“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释解:在《管子》牧民篇中有如下文字,应为“四维”的起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以“二程”理学之“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为传承理论以教化后人,故为明道家风。立雪堂,有一幅对联:苍松翠竹真佳容,明月清风是故人。这副对联反映了主人以松竹风月为友,脱俗超尘的情趣。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为纪念先祖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自立家风:明道家风。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的传承习俗之一 “明道家风”匾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几百年来,自立堂派、郡氏、家风。既以“立雪堂”为堂派,“安定郡”为郡氏,“明道家风”为家风。从而为贵州遵义境内以及外省、外县的聪、明、智、慧、定、国、安、邦八大房系裔孙以及生活在西南一带的其他程氏宗亲系派以立雪堂为堂派,安定郡为郡氏,明道为家风历史传承记载奠定了理论根据。但凡族中人有新居落成或儿子结婚,族中全支系族人都要前往祝贺,并赠送“明道家风”匾额。

一般赠送“明道家风”匾额是正酒席那天选定吉时订匾额,由族中得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祭祖仪式与读祭文等相关事谊,受赠人跪迎匾,从头上抬过匾额至到堂屋香火处定匾。族人得到族中赠送“明道家风”匾额,是族中给予的最高荣誉,非常荣耀。

桂花老谱《程氏族谱》载文【八德】

【八德 】八德指忠孝、仁爱、信义及和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第六讲中,特别重视倡导,因共计有八字,故一般惯例简称为八德。孙中山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忠孝 】 照道理上说,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象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然可以强盛。

【仁爱 】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古时在政治一方面所讲爱的道理,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无论对于什么事,都是用爱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对于仁爱究竟是怎么样实行,便可以知道。

【信义】讲到信义,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的。依我看来,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在商业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至于讲到义字,中国在很强盛的时代也没有完全去灭人国家。比方从前的高丽,名义上是中国的藩属,实在是一个独立国家中国强了几千年而高丽犹在,日本强了不过二十年便把高丽灭了,由此便可见日本的信义不如中国,中国所讲的信义,比外国要进步得多。

【和平】 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论到个人便重谦让,论到政治便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外国人便有大大的不同。所以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由红旗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撰写其中一部,8部书是: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中华家风颂

孟母三迁择处邻,精忠报国育忠魂。二十四孝人伦礼,三纲五常必传承。

立雪堂中尊师教。八德懿矩万古芸。理学治国乾坤定,明道家风是程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